導語:有句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過於為己就成了自私自利、冷漠無情。浣碧正是領悟了人性的自私和最基本的生存法則,所以才會鋌而走險為自己爭取權益。她曾在宮宴上當眾潑溼果郡王的衣裳,然後趁果郡王要去更衣之際拽出了果郡王身上的瓔珞。
此時的甄嬛才不得已才當眾認浣碧為義妹,然後為浣碧請求了入王府做側福晉的名分。
甄嬛此舉對於浣碧而言,純粹是「敬酒不吃吃罰酒」。若果能早為浣碧籌謀打算,又何至於讓浣碧冒這個險?
1、浣碧的苦衷
對浣碧來說,同樣是迫不得已,自己都是二十六歲的大齡剩女了,崔槿汐已經被皇帝賜婚給蘇培盛,也算有了著落,流朱已經死了,自然不需要婚配。而自己呢?像個不著墳的鬼一樣,年近三十了還沒有歸宿,如何能不焦慮憂心?雖然甄嬛曾許諾給她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到頭來也不過是個空頭支票而已。
自從回宮後,甄嬛就從來沒主動與浣碧探討過此事,問問浣碧的打算,有沒有意中人,如果有,自己極力成全,若沒有,那就由自己物色人選。
玉嬈一進宮,甄嬛就蓄意撮合她與允禧相識相見,為何浣碧的親事她就不能極力主動一點呢?歸根結底,不是親妹妹,所以,浣碧的親事從來就沒有真正地放在甄嬛心上。
即便到了「這步田地」,甄嬛依然未替浣碧認真考慮過婚姻大事。原著原文如下:
(為方便大家閱讀,我把原著原文裡的人稱與人名換成電視劇中的人稱與人名了,基本情節不變。)
某日,甄嬛與皇帝在甄嬛的宮裡,偶然討論起選秀女的費用以及事宜來——
皇帝歪在榻上,隨手一指正把剝好的荔枝放進水晶盞的浣碧,道:「你若真這麼大方,朕今日就取了你最貼心的浣碧去,你說可好?」甄嬛似笑非笑斜斜看他一眼,「臣妾的陪嫁丫環只剩了浣碧一個,親如姐妹,皇上也要奪愛麼?」他道:「正因是你的親信,朕才不薄待她,就和你當年一樣,冊為貴人如何?就封為僖貴人如何?」
浣碧猛然一驚,手中端著的一個水晶盞兒「砰」一聲砸得粉碎,浣碧顧不得收拾,慌忙跪下道:「奴婢不敢!奴婢已是二十六歲的老女了,怎配服侍皇上,還請皇上饒過奴婢。」皇帝饒有趣味地直起身子,笑吟吟道:「這可奇了,尋常宮女有這樣大的榮寵早樂得拜佛去了。你倒推說自己年紀大了,年紀大又如何,其實二十六也不算很老。」
皇帝都說了,二十六歲不算"很老",言下之意也等於承認了二十六歲的女子「確實是有些老了」。
但奇怪的是,甄嬛竟好像從未意識到這一點,自從回宮後,她的重心都放在拉攏盟黨、為自己的前途未來鋪路搭橋上,再就是復仇。至於浣碧的個人問題,甄嬛貌似根本無暇考慮。
浣碧縮成一團,「砰砰」磕了幾個頭,聲如蚊細:「奴婢有罪,奴婢已經有心上人了。」
2、甄嬛被迫"厚待浣碧
甄嬛心中「咯噔」一下,忙要起身,皇帝按住甄嬛大笑道:「你有了心上人,是侍衛還是哪個宮裡的內監?或者是常來往的太醫?」浣碧滿面緋紅,半日不語,皇帝又問甄嬛,「你可知道?甄嬛忙道:「臣妾不知。」
直到浣碧說出自己有心上人了,甄嬛的心裡才"咯噔"一下,但卻不是為浣碧欣喜,而是自己的恐慌和驚懼,她害怕浣碧喜歡的人是果郡王。她是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的。
皇帝含笑命她抬頭,道:「你說出來,朕成全你們一段姻緣就是。」浣碧窘得額頭也紅了,只搖頭不語。甄嬛笑道:「皇上就一味取笑吧。取了貞妹妹的赤芍還不夠,還來打臣妾浣碧的主意。打量著臣妾和貞妹妹一般賢惠麼?八抬大轎抬了浣碧做貴人去臣妾也不許,就做個名正言順當醋罈子好啦。浣碧臣妾要留著,哪日親自給她指婚才算完呢。」甄嬛拉起浣碧,「你且起來,不必理會皇上。」
甄嬛竟這麼稀裡糊塗地把皇帝繁衍過去,並且,隨之也把浣碧今日的話拋之腦後了。
浣碧都已經把話說到這份上了,按理說,事過之後,甄嬛應該積極地詢問浣碧:「你的心上人是誰?我之前倒忽略了你的終身大事。是姐姐的不對,明兒我就正兒八經地認你做義妹,至少讓你有了嫁入名門望族的資本。也不辜負你跟隨我吃苦一場。」
即便浣碧說出喜歡的人是果郡王,甄嬛也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動跟浣碧攤牌說明情況,畢竟,強扭的瓜不甜,姐姐再為你另尋一個好的便是。然而,此事竟然又點到為止、不了了之了!
甄嬛根本不管浣碧青春不復,年華漸老。她比浣碧大不了三兩歲,孩子都有三個了,而浣碧卻連個婆家都沒有,換位思考,將心比心,浣碧此時會怎麼想?
浣碧跟隨甄嬛受盡風霜苦楚,回宮之後,不該先回報浣碧的忠義之舉嗎?但自始至終,甄嬛都不提及此事。直到皇帝都開口要納浣碧了,甄嬛依舊是一句:"不必理會皇上」——就完事了。
浣碧豈能不寒心不憤怒?既然指望甄嬛已經無望,那就只能靠自己爭取了。因此才有了宮宴上的那一幕。
這回甄嬛再也不裝糊塗拖延了,趕忙認了浣碧做義妹,又為浣碧求姻緣。甄嬛還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