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縣鐵剎山道教開山始祖——郭守真

2020-12-22 一人大話

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境內的太子河畔,有一座九頂鐵剎山,堪稱遼東第一名山,其自然景觀美不勝收,而山上眾多的摩崖題刻更折射出厚重的道教文化底蘊。明末清初,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郭守真在此山修道戒徒,將龍門派道統弘揚光大,成為東北道教的開山祖師。

郭守真:字致虛,號靜陽子。1606年(明萬曆三十四年)9月29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定遠村。

1630年(明崇禎三年),24歲的郭守真由江南遊歷到遼東,見九頂鐵剎山群峰崛起,峭拔雄奇,古柏參天。山上雲光洞中,內藏天然石龍、石虎、石白菜等八寶,天成地造,栩栩如生。面對古剎仙山洞府,心中無比快慰,便決定隱居此山,潛心修行。

郭守真在雲光洞苦苦修行17年,開始時尊崇儒學和佛教,後來專心致志地鑽研黃老之學,雖然竭心盡力,卻一直未能窺見到道教的真正源頭,不覺長嘆道:「沒有師父的教導就不能脫離法世成道,這話實在呀!」於是決定下山訪道。自1647年(清順治四年)開始,歷經兩年多時間,足跡遍布關內的名山大川,於1649年(清順治六年)到山東省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拜謁李常明。

李常明是道教龍門派第七代弟子,號紫氣真人,曾為明萬曆年間進士,學識淵博,道法高深。尤其精通藥理,善於因病施藥,而且服用他所配製的藥效果特別明顯,常常是藥到病除。時人對他的醫術十分敬佩,以致越傳越神,說他用泥搓成的藥丸可以治癒百病,因而被稱為「泥丸道人。」

郭守真拜謁李常明,「晤談之餘,心源契合,」便向李常明表達拜師學道的願望。李常明為考察郭守真的誠意和悟性,出了許多難題來測試他。見他談吐不凡,謙恭有度,學道決心十分堅定,頗感欣慰。心想郭守真數年修道,不畏艱辛,行程逾萬裡,是可造之人,將來必能將龍門派道統發揚光大。便決定收度郭守真為道教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並舉行了正式的拜師儀式。

李常明先後收徒14人,皆在聚仙宮修道。他對弟子要求極嚴。他見郭守真對師傅的服待更加慎重小心,學道十分用功,便把學道的決竅傳授給他,並告誡他說:「修道不能逾越等級,一定要專一,嚴格地守持戒律以達到再沒有可以戒的,再在心裡默念真訣,那麼,登上仙道便沒什麼問題了。」由於為師悉心傳授,郭守真潛心參悟,因此所學日漸精進,「一言印證,全體通明。覺前此千經妙諦,滴滴歸源;視後來一切眾生,人人可度。」

郭守真後有《遇師》一詩,表達了他師從紫氣真人學道的感受:「隔斷紅塵別有天,磨穿鐵杵己多年。猛然打破無縫塔,偶爾栽成出火蓮。運起坎離天上月,佩來卯酉水中眠。雪深無盡寒梅放,荷我仙師指道淵。」想當年自己隱逸遼東十數載,雖有修道的恆心,但因無師指點,縱然磨穿鐵杵,依舊如山-復,難得真諦,以至於「披星跋涉過千日,沐雨崎嶇歷百回。」如今的恩師親傳,恰如打破無縫之塔,柳暗花明,心胸豁然開朗,因此對恩師的教誨充滿了無限的感激之情。

郭守真在馬鞍山聚仙宮苦修兩年後,拜別師傅李常明,1651年(清順治八年)到北京白雲觀,拜謁師伯昆陽子王常月,請求在此繼續受戒。王常月先於華山修道,後在北京白雲觀演戒三壇,著有《龍門心法》等經書,也是道教龍門派的集大成者。白雲觀及道教一大叢林,名山薈萃,香火極盛。郭守真在此間受戒修道更加虔誠,龍門派經典、教義、戒律等無不爛熟於胸,又得師伯真傳,學識和修為日益升華。有《受戒》一詩,記述了他在白雲觀受戒的情形和感悟:「玄宗儀範最稱雄,計許仙人跨鶴衝。恭遇天開金碧闕,仰攀畿近白雲宮。皇皇玉籍輸春圃,湛湛天香霈太空。獨我服膺和海眾,任他南北與西東。」

在北京白雲觀受戒後,郭守真又回到九頂鐵剎山,繼續堅守戒律,靜心修行。據《九頂鐵剎山志》記載:「郭守真復歸鐵剎山雲光洞,前後判若兩人,此番修道益發精誠,飢餐松子,渴飲洞內天然泉水,久則不飢不渴,餘陽殆盡,怡然乾健,溫養而神通大化,涵虛以妙證金身。」他在此時的修為,己達到了龍門派創始人長春子邱處機所說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的境界。因他又懂得吐納功夫,兼通醫理,身體十分康健,行走如飛,足跡遍布本山各處,得意時便吟詩作詞以自樂

為弘揚龍門派道統,郭守真在八寶雲洞下建成三清觀,正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東殿供奉真武銅像,西殿供奉三官大帝銅像三尊。又在本山修道十年,才開始正式「延徒受戒,大興教法。」按全真教龍門派始祖邱處機留下的「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中的太子字輩序,收徒傳道。從清順治末年到清康熙初年,郭守真在九頂鐵剎山雲光洞收徒8人,分別為:山東蓬萊人王太祥,山東掖縣人王太興,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高太悟,直隸改榆(今屬河北省)人劉太琳,山東津縣人趙太源、傅太元,山東海陽人沈太宗,盛京遼陽滿洲正白旗人砥太庸。郭守真見本山道事已具規模,香火興旺,心中深感快慰。

1663年(清康熙二年),盛京(今瀋陽)大旱,時任盛京將軍的烏庫禮為解除旱情,命各州縣張榜布告,召請各方高士前往盛京祈雨。郭守真得知此事,認為濟世愛民及道家之本,赴盛京祈雨正是弘揚龍門道統的良機。於是命王太興、高太悟、傅太元3大弟子住在鐵剎山,自己親率劉太琳等五弟子前往盛京祈雨。到盛京後,即設壇布法,烏庫禮將軍親臨法壇,盛京百姓紛紛前來圍觀,半信半疑。事有巧合,設壇祈雨期間,盛京果然普隆喜雨,旱情已除。全城百姓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對郭守真師徒感恩戴德,將其奉為神明。

烏庫禮將軍曾為清軍驍將,戰功卓著,赴任盛京將軍3年,頗有政聲。今見郭守真祈雨成功,造福一方百姓,特將郭守真師徒請到將軍府晤談,得知郭守真及師承龍門正統,堪為當世奇人,不由得大為敬服,將師徒一行留住城中,待為上賓。郭守真見烏庫禮將軍以誠相待,立即提出要在盛京傳經布道的想法。烏庫禮將軍滿口應允,並撥出專款,在盛京城外西北角玄武湖處,排水築基,建起一座三教堂(今太清宮),在三教堂後面蓋起三列高閣,供奉玉皇大帝神像,又在閣的兩旁,各建起一處房子貯藏道經。將三教堂作為鐵剎山三清觀的下院,迎請郭守真師徒在這裡居住。烏庫禮將軍與盛京官吏對郭守真執以師禮,將軍本人公務之餘也來聽郭守真宣講道經,2人成為至交。

郭守真自任三教堂監院之後,又收度6名弟子,這6名弟子是:直隸昌黎(今屬河北省)人秦太玉,山東文登人高太護,奉天承德人(今河北省)呂太普,河南祥符人劉太華,以及盛京遼陽人劉太應、劉太靜。因師傅紫氣真人收徒14人,所以郭守真前後也只收14人。

自盛京祈雨到三教堂建立,郭守真及龍門派道教聲名大振,遠近前來參謁的人絡繹不絕。據《太清宮特建世系承志碑》載:「姑無論請見為何如人,苟其潔己以進,莫不覆以慈雲,施以化雨。」

郭守真見局面已經打開,人心向善,便謀求向外發展,命弟子劉太靜、高太護、呂太普輔助自己在盛京三教堂傳道;命弟子王太興、高太悟、傅太元住持鐵剎山雲光洞;命弟子劉太琳、王太祥等人分赴千山、醫巫閭山及吉林、黑龍江等地建廟布道。其中劉太琳、王太祥在千山創修無量觀,醫巫閭山的海參雲觀、聖清宮、圓通觀等皆劉太琳傳人創修布道,黑龍江綏化、慶城、吉-倫等地宮觀則是王太興傳人所創修。至此,全真道教龍門派弟子遍布東北地區,九頂鐵剎山成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

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三教堂獲康熙皇帝御賜一藏道經,這時,郭守真雖己年屆八旬,卻是鶴髮童顏,道骨仙風,並親自講演經典,「有叩必應,事去則靜,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殆不過,」這便是東北道教興盛的寫照。

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郭守真己是九旬高齡,功德修為已達到極高的境界,便決定閉關,不問教務。他將劉太靜、高太護、呂太普諸弟子召集一起,對他們說:「我把正宗的道法傳給你們,你們千萬不要讓它斷絕。」遂將三教堂道事向弟子們交代清楚,然後閉關,垂簾息功12年,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9月25日盤膝端坐羽化,享年102歲。眾弟子將他鞋杖埋在三教堂的後院,次年又為他建塔立祠,追尊他為「致虛守靜郭大真人。」

郭守真文學功底深厚,僅《九頂鐵剎山志》就載錄其詩8首。其《絕塵慨詠》一詩道:「可憐世事亂離秋,幾許衣冠水上漚。驛馬驚傳山北向,銅駝行見水東流。劫餘滄海成泡影,夢裡乾坤不繫舟。敢效巢由高洗耳,聊從赤石且遨遊。」其《自隱偶題》一詩道:「高隱遼東古鐵山,萬緣放下一身閒。漁樵混跡參真趣,雞犬無聲絕妄攀。一我之中忘化我,無顏寓內煉童顏。靜中探到真源處,拈把清風作紫關。」又有《樂道》一詩道:「吾家至樂樂陶陶,淡蕩青玄透九皋。來往縱橫恆自在,幽明上下任遊遨。千秋道脈傳三事,萬裡天梯杖一毫。此是道人真樂處,江心明月展雲袍。」

郭守真自24歲出家遼東,一生學道、修道、悟道、傳道近80載,終於使九頂鐵剎山名揚四海,使三教堂(太清宮)為道教一方叢林。龍門派第八代弟子中,以郭守真成就最大。後人重修三教堂石塔,並銘文贊曰:「龍門八代,唯公獨尊;千年道派,由此淵源;神遊八極,玄範常存;德同天地,塔砌雲根。」後人有詩讚道:「脫卻儒冠世慮冊,宏門開教度雄關。龍堆馬邑棲何處,瀋水遼雲卜此間。香火有緣徒眾集,藥爐無恙洞天環。丹成騎鶴朝金闕,仙跡長留鐵剎山!」

文中圖片及部分文獻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本溪縣鐵剎山之:雲臺卷舒山萬仙洞——黑老太太傳說
    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的發祥地,海拔9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鐵剎山的歷史傳說相當久遠,相傳商周時期的長眉李大仙在此開山布道,並得道成仙;古代小說《封神演義》、《金陵府》都有關於鐵剎山的記載,《封神演義》第四十五回,燃燈議破十絕陣中大破風吼陣的定風珠就是從此山的
  • 千山無量觀開山祖師劉太琳道長,曾開壇祈雨,法力高強
    老陽按:各地高山,常有名寺,吾輩遊玩,不應忘其根,千山者,現處遼寧鞍山,東北道教聖地,今天為大家講述其開山祖師事跡,以供瞻仰。劉太琳祖師,出生在河北省山海關地區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習儒業商,精曉文墨。劉祖跟隨父母一路討飯,饑寒交迫,幾經周折輾轉,流亡到本溪縣敬謹親王王府莊園。明末清軍佔領遼東地區,大部分漢族地主、官紳和富商或逃亡關內,或死於戰亂。敬謹親王在本溪利用空地建成最大的莊園,屠殺難民,掠人莊園,迫為奴僕。劉祖一家同被編入莊園,成為農奴。幾年後,劉祖父母先後過世。
  • 暢遊中國名山之「東北道教的發祥地」——九頂鐵剎山
    今天第三十七期,九頂鐵剎山。九頂鐵剎山是遼東名山之一,為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祥地。它坐落在本溪滿族自治縣南甸鎮境內, 最高峰海拔712.9米,山勢險峻,峰巒疊嶂,氣勢雄偉,風景秀麗。九頂鐵剎山為長白山餘脈,中有元始、真武、靈寶、玉皇、玄武、太上、錦繡、香爐、獅子、南天、北天、紫氣、金母、來龍等十餘座頂、峰、嶺、巒,間以雲光、日光、天冠、天橋、乾坤、臥虎等巖洞。
  • 黑媽媽又稱黑老太太,為何被尊為古代東北道教大護法?
    在明末清初時期,高道郭守真郭真人曾在遼西地區的九頂鐵剎山八寶雲光洞修行。其後,郭守真弟子高太護、劉太靜、呂太普住持盛京三教堂。高太悟、王太興、傅太元住持鐵剎山雲光洞,劉太琳、王太祥分別赴千山、醫巫閭山及吉林、黑龍江等地立觀度人。劉太琳、王太祥等人分別在千山創修了無量觀,醫巫閭山海雲觀、聖清宮、圓通觀燈。黑龍江綏化、鐵驪、慶城、吉林海倫等地也相繼創修了道觀。
  • 本溪九頂鐵剎山 東北道教第一山
    鐵剎山是此行被寄予期望的景點。事先做功課得知,該山方圓20餘裡,主峰海拔達712.9米,被譽為東北道教祖庭,為東北名山,AAAA級景區。因從東、南、北三面仰視,均可望見三個頂峰,三三合而為九,故名九頂鐵剎山。可以說,無論是人文景觀、自然風光,還是歷史傳說、業界衡量,鐵剎山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 東北九頂鐵剎山主神度厄真人李長庚的傳說
    東北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是個道教寶地,據說是源自於太子河上遊的鐵剎山。風景宜人,非常適合清修。據說鐵剎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從東、南、北三面望去,各能看見三座山峰,好像倒立的三齒鐵叉,三三見九,所以就叫它九頂鐵叉山。又如鼎,所有也叫九鼎鐵剎山。前些年有人山上建了道觀,叫九頂鐵剎山道院。
  • 道家創始人,道教始祖
    在這一時期,有三位聖哲陸續降臨到這個世界,他們是創建佛教的釋迦牟尼,創立儒家的孔子,還有一位就是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老子。三位聖哲之間有過或真或假的交集,真的交集是指孔子與老子,孔子曾經向老子虛心請教,這在《禮記》《孔子家語》《呂氏春秋》《莊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且互相印證,是確鑿的史實;假的交集是指釋迦牟尼與老子,指的是傳說中的「老子化胡」,完全是杜撰,是佛道相爭的產物。
  • 臺灣Funky Dance的開山始祖潘若迪
    首創臺灣Funky Dance的開山始祖,鄭秀文、SHE、張惠妹、徐懷鈺、楊麗菁等從多藝人明星的塑身教練。
  • 大香山開山始祖——支法度
    其中一個叫支法度的僧人,在其後的遊歷傳教中,不經意間成為香山寺的開山祖師。    由大月氏人建立於公元一世紀初期至三世紀中期的貴霜王朝,是古印度北部的一個國家,勢力擴展到中印、東印後,首都由中亞遷至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三世紀中期被波斯帝國攻滅。這支被我國古代典籍稱為大月氏人的民族,是源起於東歐平原上古印歐人大遷徙的一支。
  • 除了道教4大名山外,還有這6大的道教著名聖地,據說很靈驗
    在中國歷史上,道教、儒家和佛教長期共存,一起推動中華文明前進。除了我們常提到的道教4大名山之外,還有這6大的道教著名聖地,據說許願很靈驗。1、終南山終南山又名太乙山,是道教全真派發祥地,自尹喜草創樓觀後,終南山經過多次修建:秦始皇築廟祀老子,漢武帝建老子祠。李唐王朝奉道教始祖老子為聖祖,修建規模宏大的宗聖宮。
  • 道家始祖在此隱居修煉,伏牛山主峰道教聖地,洛陽欒川老君山!
    道教文化在我國有著很深的影響,而在洛陽欒川有個老君山,道家始祖在此隱居修煉,位於伏牛山主峰,被後人稱為道教聖地。
  • 實拍老子墓:被尊道教始祖成太上老君,60年代墓地被毀今仍斑駁!
    世人對老子的理解,多是道教始祖以及或者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創立道家這是無可辯駁的事,莊周后來曾承續老子道家,繼續發展。是道教的人自願將老子尊為始祖,稱起為太上老君,或許這是受道家學說啟發吧!老子最初曾擔任守藏史,相當於如今的圖書館館長,或許是經歷使然,所以老子才有博覽群書的機會,為後來著作出《道德經》做了鋪墊。
  • 在遼寧本溪有一座鐵剎山,該山奇峰峭拔,林木蔥鬱,古樹參天
    不過今天牛哥給大家介紹東北的另一個好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東北的鐵剎山景區,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鐵剎山景區是東北道家的發源地,很多人可能會對鐵剎山這個名字很疑惑,不知道為什麼要起一個這麼奇怪的名字。因為鐵剎山這裡有五座山峰,這五座山峰當你現在東、南、北三面的話都可以看到三座山峰,形狀看起來特別像倒立的鐵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