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因為家庭原因再加上新書上市,我錯過了家長群的兩個「爆款」話題。
1. 教育就是拼家庭,普通家庭拼不起……
2. 中考改革,體育提分,並且納入美育(音樂美術等)。
有不少媽媽也在問我,如何看待這兩個問題?
所以雖然「落了伍」,今天還是說說我的想法吧。而且,這不是短暫的熱點,而是一個中長期的課題,和絕大多數有孩子的家庭都有關。
問題一:教育就是拼家庭,普通家庭拼不起……
準確來說,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答案——普通家庭拼不起。
普通家庭真的拼不起嗎?
「拼不拼得起」,首先要看「和誰拼」:
和有背景、有財力的精英家庭比,我是拼不起,然而人家不僅資源和我不一樣,賽道也和我不一樣。我身邊的精英家庭大多選擇了國際賽道,我們根本就不在一個賽場,想拼也無從拼起呀!
如果我只向上看,看金字塔頂尖這些家庭,我肯定會焦慮和沮喪,但如果我把目光放平,看看那大多數參加中考和高考的普通家庭,那麼,我還是拼得起的;如果我把目光再轉向邊遠省份、落後山區,我都不敢說「拼不起」——我根本就沒有抱怨的資格。
假設教育是一場競賽——這個假設多少有點片面,姑且這麼一說吧,要判斷「拼不拼得起」,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賽場、跑道和對手,否則就變成胡亂攀比了——
我一個普通家庭,本來就沒打算和不普通家庭去拼呀……
其實,即使是三四五線城市甚至邊遠省份,也不是和一線城市拼,不管是幼升小、小升初還是中考,都是在和當地家庭「拼」;到了高考,也只是和省內的家庭「拼」,北京和上海所謂的優秀,也不會影響到自己孩子的「拼」,反而可以借鑑點好方法好經驗。
這麼一想,說自己「拼不起」,這結論是不是下得有點草率呢?
「拼不拼得起」,關鍵也要看自己「想不想拼」。
有一句話叫「無欲則剛」,當然,還有一句話叫「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這說明拼或不拼,都各有利弊。然而,是不是非拼不可呢?
其實,也沒人逼著我們拼呀。拼不拼,還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再說句良心話,在中國大多數地方,生存還是容易的,如果目標僅僅是自力更生、衣食無憂、過普通人的生活,那麼當個快遞小哥也完全可以做到。
今年有個特別火的詞叫「內卷」,這原本是一個人類學詞彙,今年大家聊天,都在提「內卷」,不管IT大廠,還是快遞小哥,內卷的含義也被公認為:
投入越來越大,得到的結果卻和以前差不多,甚至比以前還差,成為一種集體性的內耗。
這用在如今的教育上似乎更是無比貼切。
然而,內卷也是一種選擇,如果我們做家長的覺得「雞娃」的性價比太差,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選擇退出競爭,生存不會是一個問題。
只是,現在很少有家長只關注生存,都是在考慮發展。
退出競爭,首先要過得了自己這一關:不試一下就自動放棄了?就這樣把孩子的前途交給學校,交給社會?順其自然,聽天由命?
也要過得了孩子這一關:萬一孩子長大了,來問自己:「媽媽,為啥小時候你沒告訴我學習很重要,要好好拼一拼呢?」
(如果真有這麼一問,建議答案是:孩子,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是家長的事呀!)
我們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比起「出世」更崇尚「入世」,比起「躺平」更欣賞「努力」,雖然很無趣也不多元,但還是挺積極的。
就是說得俗一點,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普通人過得好一點呢?
要過得比普通人好,住大房子,開好車,有一份光鮮的職業,工作之餘還能出去旅旅遊、購購物,別說中國,放眼全世界都談何容易?
我們普通人如果都不拼,憑什麼比第一代已經拼過的精英家庭過得更好?又憑什麼比一直都在拼的普通人過得更好?
沒錯!孩子是學校的,孩子是社會的。然而,從根本上來說,孩子還是自己家的。
拼不拼,「卷」不「卷」都是個人的選擇,家長和孩子可以選擇不「拼」也不「卷」,但同時也要接受選擇的後果。而不是等其他孩子取得好成績,進入好學校時,抱怨為啥別人比自己更拼。
如果不甘心就此放棄,與其把目光聚焦在「拼不起」,不如認真思考:作為一個普通家庭,到底應該「如何拼?」
這就要說到文首的問題二:
「中考改革,體育提分,並且納入音樂美術等美育。面對越來越多的考試科目,我們該怎麼做呢?」
一個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如何拼」,最重要的有三件事:
目標設置
學科規劃
時間管理
1
目標設置時,把大目標拆解成階段小目標。
花生的小學只是一個海澱排名居中的區重點,到了四上,花生還不是一個學霸,成績在班裡也就中等偏上。六小強這種市重點,原本不是我們的目標。
但在他好友的刺激下,花生有了六小強這個夢想,我們也沒過多沉浸在「拼不起」的感傷中,而是通過計算概率,我算出花生要「拼」到全年級前5%才有上六小強的可能,也給他語數英樹立了目標:四年級前進到全班前6,五年級前進到全班前3(相當於全年級前5%)。
同時按照六小強的選拔標準該做啥做啥。
(我新書《上岸》裡對六小強選拔標準做了具體說明)
當然,最後能進入六小強還是需要運氣成分的,但是光靠運氣沒實力卻是萬萬不能的,至少通過實現每一個階段小目標,花生的實力已經算是「拼得起」了。
孩子是在成長的,「拼不起」只是暫時的。從今天開始行動,設定和拆解目標,科學雞娃,「拼得起」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2
學科規劃:不能「速成」的學科要趁早雞娃
以北京為例,據說2022年中考(學考)科目要增加到11門:語數英政物史地生化體美(音樂或美術)。
其實花生這一屆,要考的科目已經有10門了(只有美育不考)。
我的讀者裡有很多小齡娃的家長,她們很聰明,會未雨綢繆,從來不認為中考離自己很遠就不關心了,而是看著花生哥哥的經驗和教訓來倒推——娃現在要做點什麼。
的確,初中這麼多學科,不提早做準備,到了初中就會手忙腳亂。
學科規劃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無法「速成」的學科一定要趁早雞娃。
語文是無法速成的,需要長期的積累。如果中學前能進行大量課外閱讀(現代文、古詩詞、古文),配合精讀練習,再多練寫作,到了初中能跟上課內就基本OK,孩子會輕鬆很多。
數學其實是可以短期提高的,然而數學思維要形成卻不是一朝一夕,習慣和基礎要打好。所以小學和幼小銜接階段,我總說數學要抓思維、抓習慣、抓基本功。
英語如果只有書面考試,有可能「速成」,然而現在聽力口語就佔了40%,速成基本無望。英語是語言,還是得按照中文的學法老老實實學,細水長流。在小學階段就解決英語,到中學騰出時間搞其他科目,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策略。
體育有些中考項目可以通過專項練習慢慢達標(比如長跑的耐力),然而身體其他基本素質卻很難速成,再說,沒有好身體和好體力,學習也學不好呀!所以,從小雞體育是個剛需。
美育特別是音樂需要童子功,即使美術可以大器晚成,然而到了中學想再課外學美術,基本擠不出時間,所以也建議儘早培養。
至於政物史地生化等科目,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速成的,所以家長在孩子上中學前要把學習的重點放到前面說的5門學科上。至於這些學科,在中學前因為孩子還有時間,可以通過大量全學科閱讀來積累常識、激發興趣,到了中學正式學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3
時間管理能力,要從小開始培養
問你們兩個問題:
什麼資源對精英家庭和普通家庭是完全公平的?
什麼能力是拉開娃後天差距的終極殺器?
答案是:時間。
精英資源再多,唯獨在時間上,他們是無可奈何的。面對11門必考科目,精英家庭的孩子時間也不夠用。
普通人要拼,一方面是要拼有策略的努力,另一方面就是拼時間管理。而時間管理能力,要從小培養;很多事情比如剛才說的學科準備,也可以提前做起,這也是一種中長線的時間規劃和管理。
在思維習慣裡,「拼不起」是一種固定型思維,讓我們不知道接著該做啥只好躺倒;而「我們如何做才能拼得起?」才是一種成長型思維,讓我們行動起來,一步一步接近目標。
畢竟,現在都不「拼」,那才真的永遠「拼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