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溼地白鷺和牛群和諧相處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的建設一時間成為熱點話題。而在位於肥東縣長臨河鎮與巢湖中廟交界處的巢湖岸邊,卻有一處生態文明的典範:在這座鬱鬱蔥蔥的小山坡上,有一處鷺鳥集中聚集地。這些鳥兒與當地人和諧相處,當地村民將鳥兒當成自己的鄰居,形成了一幅人與鳥兒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畫面。
小山坡上數百隻白鷺翱翔
這是一處位於肥東長臨河鎮巢湖岸邊的不起眼的小山坡,小山坡小得甚至在電子地圖找不到坐標。但從遠處望去,大老遠就望見鬱鬱蔥蔥的山坡上有白色的小點在移動。
從山坡腳下靠近茂密的叢林,就能看見那些小白點是一隻只大型鳥類。只見這些鳥兒有的站在樹冠頂端昂頭眺望,有的在空中盤旋翱翔,與山坡上的綠樹相映,宛若一幅叢林群鳥的美畫。
在這群鳥中,記者辨認出一些在湖邊常見的白鷺,它們中間還不時有羽毛為褐色、頸部為金黃色、身體為灰色的大型鳥類飛過。在附近田間,幾隻頭部是金黃色的鷺鳥時而站在田間,時而站在牛背上啄來啄去……
走進山間的密林,透過斑駁的陽光向樹冠看去,樹蔭下隱蔽著一隻只枯枝搭建的鳥巢,鳥巢大都由樹枝搭建,掛在樹枝上清晰可辨,甚至還不時有鳥糞從茂密的樹叢中落下。此時站在叢林中,可以聽見各類大型鷺鳥的聲音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鷺鳥叫聲是附近村民起床的鈴聲
在小山坡旁,有一處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當地村民告訴記者,這個小山坡距離巢湖岸邊只有不到一公裡,早在十多年前,隨著山坡上的樹木漸漸茂密,他們就發現這裡開始有鳥兒棲息,漸漸地,鳥兒數量越聚越多,雖然距此不遠的四頂山上也有部分鷺鳥棲息,可沒有形成如此壯觀的畫面。
「剛開始我們還不習慣它們的存在,這些鳥類大都叫聲很大,晚春初夏,不到4點鐘就開始鳴叫,聲音交織震耳欲聾,吵得村民睡不著覺。」緊靠著這處鷺鳥聚集的小山坡,便是長臨河鎮一個小村落,小村莊內的村民丁世常告訴記者,剛開始確實覺得很煩,但慢慢地就習慣了。現在村民們都已經把鷺鳥的叫聲當成起床的鈴聲,村民們的生物鐘也跟隨鷺鳥而改變,村裡大部分人早上大都會早早地起來,伴著鳥鳴聲開始一天的生活。到了每年11月份,這些鳥兒就會集體遷徙到北方,到第二年3月份時,才會回來,而且越聚越多。
丁世常說:「雖說每天早上,鳥兒的叫聲有些吵人,可到了冬天,沒了它們的叫聲,我們還真有些想它們,盼著它們回來,因為鳥兒歸來之時,預示著春天馬上就要到了。」
村民當起義務護鳥員
「你看,那種頭部是褐色的大鳥,我們就叫它『褐頭』,長著長長的細腿,頭部是金黃色的大鳥,我們就叫它們『黃金鳥』;還有一些個頭較大的,羽毛是灰色的大鳥,我們就叫它們大灰……」儘管當地村民不懂得鳥類的學名,可他們還是用自己樸實的語言為這些鳥兒取了名字。這座在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小山坡,也因此被當地人們稱為「白鷺山」。
早在幾年前,記者與觀鳥愛好者路過此處時,就發現此處棲息著部分鷺鳥,但數量遠遠沒有這麼多。沒想到幾年過去了,這裡的鳥類數量沒有減少,反而形成了一片鷺鳥群。丁世常說,這些年來,村民們已經習慣了伴鳥兒而居,村民們對這些鳥兒看成自己的鄰居、親人,對它們格外呵護,別說有人抓鳥,平時就是陌生人試圖走近小山坡,甚至陌生車輛停在村內,村民都會前去詢問,生怕有盜獵者盯上了這些鳥兒。
由於小山坡地處環巢湖景區不遠處,但很隱蔽,從附近看上去並不起眼,幾年來沒有發現任何盜獵的現象,但他們還是不能放鬆警惕,得把這座奇特的「白鷺山」保護好。丁世常說,「聽老人們說,鳥兒是有靈性的,如果發生一起盜獵事件,有鳥類被殺死,其他鳥兒可能就飛走了,第二年春天就不會再來這個傷心之地了。」
鷺鳥為何偏愛這座小山
在白鷺山上,記者拍攝了部分鳥類的照片上,並聯繫了安徽省觀鳥協會副會長虞磊,他一眼就認出了這些鳥兒的種類:「這群鳥兒以小白鷺為主,還有部分牛背鷺和池鷺、蒼鷺。」據虞磊介紹,白鷺的特徵很好辨認,是一種通體白色的大型鷺鳥;牛背鷺是一種愛吃昆蟲的鷺鳥,它的頭部是金黃色,它們的特徵就是喜歡站在田間的牛背上,啄取牛背上的寄生蟲,因此而得名;池鷺的頭部是褐色,體型與牛背鷺差不多……
虞磊說,這些鷺鳥有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它們在安徽均有分布,它們的覓食地在低山水田、沼澤地附近,除了牛背鷺外,其餘的鷺鳥都是以水中魚蝦為食。它們喜歡在樹冠頂部築巢,而且這些不同種類的鷺鳥喜歡聚集在一起在山林中組成巢群。
因此,這些特徵讓這些鷺鳥都喜歡在水邊的山林而居,既方便在湖畔覓食,又方便棲息,而且一有危險它們就會飛往遠處的湖灘中。於是,這座距離巢湖不遠,而且坡上森林密布的小山坡,就成了它們棲息的最佳選擇地,而且鷺鳥種群在不斷地繁衍,它們的數量是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 李磊/文 紀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