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唯有「格物致知」方能「止於至善」

2020-12-09 四川民生報導網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精神。由此看出,格物是致知的前提,也是唯一的途徑。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欲「止於至善」,達到崇高、極完美的理想境界,唯有不斷踐行「格物致知精神」。

上下求索,閒暇之餘博學之、審問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格物致知精神」在中華民族幾千年及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上得以不斷實踐。東漢有賈逵隔籬偷學、孫敬懸梁刺股;晉有車胤囊螢夜讀、匡衡鑿壁借光;宋有蘇洵硯臺當糖碟;清有顧炎武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近代有毛主席《實踐論》。簡而言之,「格物致知」把我們引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時也是唯一源泉。「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新時代黨員幹部要練就過硬本領,就要不斷通過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用知識豐富自己的精神靈魂,工作學習中不恥下問,努力培育「匠人精神」,堅持做到理論學習有收穫、思想政治受洗禮。工作之餘立身學習,在學習中上下求索,「曾益其所不能」,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

躬行實踐,工作之中慎思之、篤行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中應踐行「格物致知精神」,時刻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我們的知識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和腦海中,要時刻做到理論聯繫實際,做到知行並茂,通過格物致知得出的真理,一定會更加堅定不移。工作學習中堅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精神,幹事創業不能蠻幹糊幹,為民服務要真幹實幹。只有勤加學習、深入思考、加強實踐,努力做到學中有思,思而後行,堅持在邊學、邊思、邊幹的學思乾結合過程中不斷提升思想政治高度和加強工作實踐能力。「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躬行的徵途中,凡事皆以身體力行為先,擔當使命責任為重,為民服務中做到察實情、辦實事、抓落實、保實效,不斷從「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中練就真本領。

善學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遠。新時代廣大黨員幹部應當有「格物致知精神」,努力通往「止於至善」崇高理想境界。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作者/筠連縣聯合苗族鄉中心校:聶小川)

相關焦點

  • 黨員幹部唯有自律,才會有自我實現
    若監管機制出現了紕漏,一些黨員幹部的道德將會出現「滑坡」,究其原因,還是缺乏自律意識。  「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有自律,才會有行動,才會有發展的可能。黨員幹部有自律,才能夠自我促進,在這個新時期,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跟隨社會一同進步,才能夠牢牢穩住腳跟,因此黨員幹部要能夠自律,要自覺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自覺投身到實踐中增強個人的能力,在自我促進中成為人民可以依靠的人。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近日,有90後生問:「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如何才能格物致知?《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可是,宋代人不知道為什麼就認為《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於是把它從《禮記》中單獨抽了出來。到朱熹撰《四書 章句集注》時,便把《大學》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從此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公務員」考試用書「四書」之一。
  • @黨員幹部 就差你的「敬業福」
    「愛國福」「和諧福」「友善福」「富強福」已集齊,@黨員幹部,就差你的「敬業福」。在擔當作為中收穫「敬業福」。怎樣才算敬業?就是持之以恆的對自己所從事工作認真負責。黨員幹部在幹事創業中,唯有勇於挑起為人民服務的重擔,敢於同損害群眾利益的風險作鬥爭,才算是「敬業」,才配獲得「敬業福」。擔當精神是共產黨人從歷史中繼承的優秀品質。
  • 新時代「五項修煉」鍛造「五心」黨員幹部
    當下,伴隨反腐進入深水區,各級黨員幹部的作風問題越來越受到媒體和大眾關注,黨員幹部因違反黨規黨紀而被問責已成為常態,問責也成為黨員幹部人生路上隨時可能要面對的大事。於是,有些黨員幹部不由自主地緊張了起來,「吃不下、睡不著、玩不爽」等一系列「臨床症狀」也隨之而來,身心不適的壓力可謂不小。其實,與其整天這麼緊張,倒不如踏踏實實幹事、乾乾淨淨做人來得爽快。那麼黨員幹部們怎麼才能放下包袱、過得踏實呢?
  •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方是真理
    一次對格物致知產生了懷疑。「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總有個順序,然後才能夠依次發展開來,很少有本末倒置的,那很容易如空中樓閣一般,轟然倒塌。在小範圍內,格物致知自是有道理,但是,物有所不盡,如何格得完?例如宇宙無窮無盡,沒有人敢說已經探索完全了的,甚至於微觀領域,也沒有人敢說已經到了盡頭了。況且,人的生命是有時限的,那勢必致死也無法窮盡這些知識。
  • 黨員幹部要處理好乾淨和擔當的關係
    這既是對中央和國家機關黨員幹部的要求,也為在新時代推動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隨著治理腐敗的制度籠子越扎越緊,「為官不易」逐漸成為常態,在高壓反腐態勢對腐敗分子形成極大震懾的同時,在個別領導幹部的身上出現了「因反腐不作為」的現象。「為官不為」現象存在的根源在於領導幹部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扭曲、偏差。 乾淨是為官基礎,擔當是為官本分。
  • 【講稿】化性起偽,止於至善——徐陽光副教授在法學院2014屆學位授予儀式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即便你中學時期古文學得一塌糊塗,只要你來到人大讀書,你就一定能背誦出《禮記.大學》中的這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但我更希望你能夠將這篇古文背誦完整,因為其中的「修齊治平」道理,更因為其中的「格物致知、止於至善」的追求。   格物致知、止於至善的過程,在我看來,實則就是荀子所謂的化性起偽的過程。
  • 行正守初心 黨員幹部當為人先
    「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是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也是黨員幹部應該錘鍊的品質修養。」行正方能致遠,初心不變方能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重要的場合強調黨員幹部個人修養的重要性,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守正道、憶初心,堅持不懈地為人民服務。要努力克服精神上懈怠的危險,努力克服能力不足的危險,努力克服脫離群眾的危險,努力克服消極腐敗的危險。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陳頤說過:"大學初學入德之門",意思是學習聖賢君子之道者最開始的大門。那麼,我們要從哪幾個方面學習《大學》呢?
  • 黨員幹部要加強品德修養
    人人好公,這是對黨員幹部的品德修養的重要要求,也是共產黨人綜合能力與素質的體現。每一個共產黨人應加強品德修養,堅守節操,守護真我,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做到心不動、眼不迷、嘴不饞、手不伸。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源於一種道德良知和真正的自我關愛。 公在風氣,中國共產黨人從來沒有放棄對公的追求。對公的渴望,是一種氣度,也是一種境界,是黨員幹部良好品德修養的標誌。
  • 黨員幹部怎樣使用微信?
    《中國紀檢監察報》曾刊文《微信使用莫「任性」》,怒批少數幹部「任性」使用微信的現象。文章稱有人在「朋友圈」妄議中央大政方針,有人在微信群發放紅包拉票賄選,更有甚者利用微信造謠、傳謠……現在,很多單位都會有很多群,一些事情都會在群裡通知,稍有不慎就踩了紅線。黨員幹部究竟應該如何使用微信?
  • 黨員幹部心中始終要有一把公私分明的「尺子」
    在工作、生活以及社會活動中,每個黨員幹部都會面臨如何擺正公與私關係、正確處理公與私矛盾以及公與私考驗的問題,古語云:「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重公還是重私、為公還是為私,不僅決定著個人黨性的強弱、作風的優劣,而且關係黨的整體形象好壞和事業成敗。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
  • 黨員幹部能收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嗎?
    黨員幹部能收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嗎?從近年來的辦案實踐看,從事公務的黨員幹部收受名貴特產和禮品、禮金、消費卡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黨員幹部形象,破壞了黨群、幹群關係,是產生腐敗行為的溫床,有必要對這類行為予以紀律規範。但考慮到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的實際情況,《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沒有對收受禮品、禮金、消費卡等行為搞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區別不同情況分別作出了規定。
  • 朱熹和王守仁:不同的格物致知
    圖片攝於國家博物館《大學》的開篇即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儒家說要做到「明明德」,只有從「親民」開始,才能「止於至善」。而如何去做呢?那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方法。「修身」的目的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讓人生臻於完美,即「止於至善」。理學和心學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朱熹認為:「在親民」應作「在新民」。
  • 齊魯校訓丨山東交通學院: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3日訊 校訓,最能反映一所大學的傳統和特色,因為校訓是學校制定的對全校師生具有指導意義的行為準則,是對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目標的高度概括。校訓對激勵全校師生弘揚傳統,增強榮譽感、責任感,繼續奮發向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 自律方能行穩致遠
    堅守原則、行動自律,方能長久地獲得自由。若是沒有自律意識,一味追求無約束,最後反而會失去自由。正如某「落馬」貪官在懺悔錄中寫道:「自律的底線一破再破,就徹底地迷失了自我,把本該自己掌握的命運拱手交給了別人……」這樣的事讓人感嘆,倘若平時能多一點自律,或許面對抉擇時就更清醒,人生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陳雲同志曾說:「如果別的同志尊重你,說你的工作做得很好,那就要小心。
  • 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三大作用
    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三大作用 中廣網    26日 17:20  [列印本頁] [字號 大 中 小] [關閉]     中廣網北京5月26日獨家消息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16:29報導,5月26日下午4時,國新辦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歐陽淞介紹在抗震救災中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發揮作用的情況
  • 四大「敬畏」才是黨員幹部最靈驗的「護身符」
    (據《青島新聞網》)    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筆者認為,只有樹立牢固的黨性意識和黨性觀念,常懷四大「敬畏」之心,方能把自己鎖進幸福的「保險箱」,住進安穩的「避風港」,戴上靈驗的「護身符」。    一是要敬畏法紀。首先,要敬畏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