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討論度最高的電視劇非《三十而已》莫屬了,觀眾對角色的喜愛程度也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發生了千差萬別的改變。
比如,最開始被罵成渣男的陳嶼,最近也隨著他的「追妻火葬場」行為,而得到網友們紛紛自發替他「洗白」。大家都說陳嶼是個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的大直男。其實仔細分析之後,用「孤僻」來形容陳嶼最恰當不過。
美國作家安德烈婭·歐文在《如何停止不開心》中就分析過孤僻這一種壞習慣。對,作者用的「壞習慣」,而不是性格。因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基因的影響,很難改變,而壞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安德烈婭·歐文認為,一個人之所以孤僻,是因為他害怕、恐懼。在愈發孤僻的過程中,恐懼的情緒也愈發佔據主導地位。
孤僻的人害怕把自己的弱點暴露出來;害怕自己的掙扎和痛苦會加重別人的負擔;害怕被別人看破自己的內心。所以,當他們有負面情緒時,很少去求助別人,因為他們習慣了獨自掙扎和痛苦。
陳嶼在單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家後,鍾曉芹想替他分擔煩惱,但陳嶼情願自己一個人坐在書房紓解情緒,也不願意和鍾曉芹交流。
他們吵架時,陳嶼甚至說「我結婚就是為了輕鬆省心,就是為了過踏實日子」。那個時候的陳嶼認為婚姻就是搭夥過日子,婚姻中的兩個人就應該像兩座孤山一樣,相互不打擾。
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化的世界裡,不管是從社會學,還是科學的角度來說,作為人類,我們生來就是要交際的。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周圍像陳嶼這樣的人其實挺多的。
比如,喜歡冷暴力的A、從來不和伴侶溝通的B、不愛結交新朋友的C、有心事全悶在心裡的D、喜歡一個人待著的E……
很多人會將孤僻的習慣歸咎於害羞或內向,而安德烈婭·歐文在書中的觀點是:個性可能在這個習慣中只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很多時候孤僻是由經歷造成的。
弗洛伊德說過:成年後的人格缺陷,都來自於童年的創傷。
陳嶼曾經有一個四口之家,可是突然有一天,父親拋棄他們母子三人離開。從此他成了家裡的小大人,媽媽變得幽怨、弟弟調皮搗蛋。
有一次他和弟弟出去買雞蛋,弟弟不小心把雞蛋磕壞了,可最後挨媽媽打的卻是他。他在挨打的時候,回過頭,看到弟弟坐在床上吃蘋果。然後,他又面無表情的轉過頭。
我不知道他回頭去看弟弟時心裡是怎樣想的,但我知道陳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讓他從小就習慣了有事自己扛,不和人訴苦,也不依賴別人的個性。
也許他不知道,這樣做正在逐漸孤立自己,他更沒有了解過放棄孤僻的重要性。
孤僻可能是一個難以改變的習慣,但不是不可改變。《如何停止不開心》的作者安德烈婭·歐文也曾被負面情緒淹沒,不知所措過。在爬出人生低谷的過程中,她意識到有一系列壞習慣會破壞很多人的生活,所以她才會寫下這本書,希望帶領大家走出情緒低谷,以及改掉壞習慣。
看看安德烈婭·歐文給孤僻的人出了什麼主意吧。
一、練習讓自己脆弱
只需要把脆弱顯露給少數幾個人,便可以慢慢擺脫孤僻。
也許這並不容易,因為孤僻的人會認為脆弱是可怕的,他們害怕被冷落或被拒絕,或者會被批評和評判。暴露內心對他們來說太冒險了,所以他們習慣了選擇沉默。
但我們必須試著變得勇敢或脆弱,因為一直保持沉默或孤僻時,會讓自己陷入這個循環中,永無止境,這樣並不利於和孩子、伴侶、同事、朋友之間的關係發展。
孤僻的人一開始想要找到可以敞開心扉的朋友也許並不容易,不是因為他們認識的人不夠多,而是親近的人太少。
我們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告訴朋友,你的婚姻出現了問題時,你朋友是怎樣回答呢?
「哦,這沒什麼,我比你的情況更糟糕」「沒那麼誇張吧?我看你們關係還挺好的啊」「唉,至少你還結婚了呢,我卻連對象都沒有」「什麼?我還以為你過得很幸福呢」
如果孤僻的人第一次鼓起勇氣決定尋找朋友幫助時,就遇到這樣的回應,那他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可能從此就蔫了。
所以,我們需要在這些親近的人裡找到「富有同情心的見證者」,即能對你的苦難感同身受的人。
鼓起勇氣讓自己變得脆弱,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向朋友暴露內心,孤僻的你一定會得到真正想要和應得的愛和關係。
二、練習感同身受
孤僻的人一般缺乏共情能力,他們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就像鍾曉芹懷孕了,半夜想喝酸梅湯,陳嶼聽了不耐煩地翻了一個身,說「別鬧了」。再好比,鍾曉芹胎停,陳嶼可以立刻理智地安排手術,但是鍾曉芹需要的情感上的撫慰他無法給予。
感性又小女生的鐘曉芹自然認為陳嶼不愛自己。其實陳嶼只是缺少共情能力,他不會溝通,也無法感同身受。
但他是愛鍾曉芹的,這也是他前面再「渣」,後面也能「洗白」的原因。
藍盈瑩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也說過自己是一個硬邦邦的人,看到其他姐姐都哭了,但她就是感受不到,眼淚也掉不下來。吳昕回憶起自己憤怒又無助的場景時,藍盈瑩說,「我以為她困了」。
藍盈瑩選擇和伊能靜這個最多愁善感、最富有同理心的人聊這件事,其實這就是練習感同身受的一種方式。
孤僻的人可以向富有同情心的見證者練習感同身受。
人的內心是相通的,能夠做到感同身受的人,就可以學會換位思考,切身體會到對方的感受。這樣才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尋找、並發現他人體會到的感覺或情緒。
通過模擬學習感同身受,看到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之處,可以讓人際關係的發展得到質的飛躍。
三、練習善待自己
伏爾泰說過,自愛是我們必須珍藏的工具,它好像是人類所需要的永恆的備用品,它十分必要,十分可貴,它帶給我們歡樂。因此,我們一定要珍藏之。
孤僻的人大都有一個不幸運的童年,但那不是他們的錯。我們不要因為童年的經歷,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陳喬恩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說過,她從小就是在媽媽的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就連在節目中說起這些往事時,她都會下意識的回頭,看看媽媽有沒有在後面。
她從小生活在媽媽的恐懼之下,時刻都害怕媽媽會打她。陳喬恩甚至形容媽媽的腳步聲是「魔鬼的步伐」。
幼年這段灰暗的經歷,讓陳喬恩變得不合群、孤僻、不善交際。她說自己很喜歡一個人待在家喝酒,不愛應酬,也不愛交朋友。
其實善待自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我們應該平靜地看待自己的缺點和壞習慣,要知道這沒什麼大不了的,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點。
就像伊能靜不止一次在社交平臺說的那樣,「沒有人可以拿走你愛自己的能力,除非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宣布放棄」。
我們都知道,伊能靜也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但她的小作文卻給了很多女性力量。她用自己的經歷寫出來的感同身受,用鳳凰涅槃的蛻變給旁人帶來激勵。
我們要知道,即使我們有一個不幸運的童年;遭到了朋友的嘲笑;找不到富有同情心的見證者……但是,那都不妨礙我們好好善待自己,愛自己。
孤僻是一個壞習慣,只是一個壞習慣而已,只要你想做出改變,什麼時候都可以。
就像《如何停止不開心》中寫的那樣,負面情緒就像一個迷宮,陷進去就容易停不下來,接納情緒,善待自己,止住壞心情的惡性循環。
和朋友敞開心扉的聊一次天,嘗試著感同身受朋友的情緒。到那個時候,也許你會發現,脆弱並沒有什麼不好,它看似柔軟,實則會成為你情緒上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