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小頑童i,作者 :小小紅軍
一、
「打造世界一流大學」這句話常常可以在眾多高校領導人的口中聽到,那麼什麼才是世界一流大學?中國現在有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的高校嗎?
不可否認中國目前沒有孕育出世界一流大學的土壤,這樣說並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我們應該要正視這個事實。何謂一流大學的土壤?有人說是:一流的大師、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用那位被清華大學譽為近代百年哲人之一的陳寅恪的話來說就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實,中國近代也曾出現過一批一流大學,比如燕京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等,但是現在這些大學大多都不存在了。其中,燕京大學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而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它了。
說起燕京大學我們不可不談該校首任校長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真正的出名還是毛那篇著名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1949年8月,新華社播發這篇文章,從此將這個人定性為一個負面的人物。
文中指出:「司徒雷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的美國人,在中國有相當廣泛的社會聯繫,在中國辦過多年的教會學校,在抗日時期坐過日本人的監獄,平素裝著愛美國也愛中國,頗能迷惑一部分中國人,因此被馬歇爾看中,做了駐華大使,成為馬歇爾系統中的風雲人物之一。」
在中國遭到這樣的抨擊之後,時年73歲的他在一片唏噓中悄然回到自己國家——美國,有幾個老外在我們國家很出名,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等等,但除了這幾位就應該數司徒雷登和白求恩了。
白求恩到現在都依然被我們追捧,當你走在醫院還時不時的可以看見他的照片、雕塑等等,很顯然司徒雷登與他比起來,要悽慘很多。
因為這個對中國教育作出巨大貢獻的美國老頭,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公開的場合絕對不會看見專門紀念他的雕像、照片等。
二、
司徒雷登是一個出生於杭州的美國人,因此他最先學會的話不是英語,而是杭州話。他從小就很優秀,跟隨自己的母親學習了很多語言,比如拉丁語、英語、杭州話等等。在他過完自己11歲生日的時候,他被父母送回美國讀書了。
他刻苦努力去適應新的環境,最終以優異成績考進了漢普頓·雪梨學院。這是美國著名的高等學院,創立200多年來,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優秀畢業生。在司徒雷登拿著高文憑畢業之後,他卻做了一個決定:回到中國去!
歷史學者林孟熹曾說:「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面地捲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1919年燕京大學正式在北京創立,是由美國4所教會共同籌辦的,由於創辦的主體較多,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體制,因此,創辦之初,管理十分混亂,大家都表示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校長來管理。
在各方的舉薦之下,司徒雷登接手了該校的第一任校長,這個學校是由基督教會創辦的,創辦人們想把這所大學辦成教會學校。司徒雷登上任之後,認為宗教是個人意願,不應該強制作為課程灌輸給學生,他說:「燕大必須是一所經得起任何考驗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至於信仰什麼,則完全是個人的私事」。
哈佛的校訓是:真理、斯坦福的校訓是:自由、普林斯頓的校訓是:服務,而他為燕京大學所擬定的校訓是: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翻譯成中文就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這個校訓完美地詮釋了教育的真正意義,這個校訓在當時動蕩的中國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師生。
上任之後,他不僅給學校選了新校址,而且還取了新的名字:燕京大學。剛開始的時候,辦學經費嚴重匱乏,司徒雷登後來回憶說「沒有一點現款」。只有幾間小教室、一排宿舍、一個不大的食堂,此外還有網球場和籃球場。
為了發展學校,他開始四處奔走、自行募捐辦學資金,司徒雷登經常騎著毛驢到處去籌集資金,其中發生一件趣事,就是他為了讓一個老富婆在寫遺囑時別忘了燕京大學,好幾天都去陪她聊天、玩遊戲。
在他任校長的十多年的時間裡,創辦「哈佛燕京學社」,不僅在國內聲名大噪,聲名還遠揚到西方,也正是因為這個「哈佛燕京學社」致使燕大一度躋身了"世界知名大學"之列,燕京大學內大師雲集,包括胡適、鄭振鐸、錢穆、馮友蘭、周作人等,這些人中的任意一位,都令當代的中國學人望塵莫及。
燕大學生雖少,但卻走出了諸如費孝通、侯仁之等人,二戰期間,中國駐外的新聞記者也大部分是燕大新聞系的學生。胡適評價燕京大學:「越辦越中國化……率先於全國所有基督教大學辦成了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的中文學系」,而且是「有著全世界最美的校園的大學」。
三、
司徒雷登不僅關注中國教育,他同樣關注中國的命運。他倡導學術自由,支持學生的愛國行動,九一八事變後,他對燕大師生上街遊行的行為無比寬容,使燕大學子也成為了五四愛國運動的主力軍之一。
燕大學生南下示威遊行的那段日子司徒雷登正好在美國募捐辦學經費,他返校後召開師生大會,沉默了一會說:「我在上海下船,一登岸首先問來接我的人:燕大的學生可來南京請願了麼?他們回答我說,燕大學生大部分都來了。我聽了之後才放下心。如果燕大學生沒有來請願,那說明我辦教育幾十年完全失敗了。」
抗戰後,日本佔領了北京城,他與日本人周旋,保護燕大被捕的師生。在當時有很多不能上前線的青年們,都統統選擇報考燕大,燕京大學也成為那個動蕩時代的淨土之一。燕京大學的學生說司徒雷登能夠正確的叫出每一個人的名字,這些人中不僅只有老師和學生,還有掃地的、煮飯的等等。
假如他能夠一直當校長的話,他將永遠成為中國人一直推崇、稱讚的正面人物,但是沒有假如。
抗戰勝利後,已經古稀之年的司徒雷登被美國當局任命為美國駐華大使,他坐上這個位置時候不會想到就是這個大使的身份讓他被釘在了「反華的恥辱柱」之上。他只是一個犧牲品,是馬歇爾對華政策失敗的一隻替罪羊。
時間回到1945年,日本戰敗後,毛已經公開表明要跟著蘇聯的步子,但美國政府派司徒雷登與中共進行調節,避免國共雙方再次發動戰爭,他本人也天真認為美國應該可以和中共友好相處,並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
但是他錯了,中國在經歷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後,還是爆發了內戰... 他被美國遣返回國,
1949年,風燭殘年的司徒雷登離開了自己勝過了大半輩子的中國。
那段時間在中國的大街小巷上都能聽到這樣的歌詞:
解放軍百萬雄師打過長江,
嚇壞了美國大使司徒雷登。
他妄想和我國繼續建交,
耍詭計搞陰謀惡貫滿盈。
為幫助蔣介石他賴在南京,
想不到照妖鏡下露了原形!
回到美國後,他開啟了自己落魄的晚年生活,很快被政府「禁言」了,不能接受採訪、演說、出版書籍等,這位曾任駐華大使、燕京大學校長的老頭應該不會窮,但是他的錢都用作了燕京大學的教育經費,在美國他沒有積蓄和財產,也沒有房子。
他唯一值錢的東西還是周總理送給他的一件老古董,在他死之前還囑咐身邊的人日後將其送回中國。好在他的秘書一家收留了他,對他像親人一樣,但是遭此境遇的他在後來的日子裡因中風而導致癱瘓,因為沒錢請不起護工,所以都是秘書一家在照顧他。
五、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司徒雷登留下遺囑說要是自己死後,希望能將自己的骨灰安葬於燕京大學妻子墓旁,若是這個願望實現不了,骨灰可以安葬在其他的任何地方。
1962年,86歲的司徒雷登在美國華盛頓悄然離世,骨灰被秘書帶回紐約,但並沒有下葬,他追悼會上放的不是西方樂曲,而是中國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改革開放後,1986年他的骨灰被運回中國,原本已被批准葬入燕園內,但卻遭到北大部分師生的強烈抵制,因此就擱置了。他的妻子的墓在文革期間被掘掉了,早也已不知所蹤。
終於在22年後,也就是2008年,司徒雷登的骨灰才在他的出生地浙江杭州入土為安,長眠於青山綠水之中。他的墓碑上沒有墓志銘,只有:1876-1962 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作為一個忠實的基督教徒,他一生播撒愛與自由的普世價值,但卻被他曾經幫助過的國家人民罵了幾十年,這是何等的悲哀... 今天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司徒雷登這個「美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