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瑟福和a粒子散射實驗

2020-12-15 初中化學大師

原子內部的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科學家們繼續著探究的步伐。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是湯姆遜的學生,在湯姆遜的指導下,盧瑟福對各種射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了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離子,盧瑟福稱它為a粒子。

盧瑟福讓他的學生和助手用a粒子去轟擊金箔,利用螢光屏記錄那些穿過金箔的a粒子。按照湯姆遜的葡萄乾麵包模型,質量微小的電子分布在均勻的帶正電的物質中,而a粒子是失去2個電子的氦原子,它的質量要比電子大幾千倍,當這樣一顆重型炮彈轟擊原子時,小小的電子是抵擋不住的,而金原子中的正物質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體積中,也不可能抵擋住a粒子的轟擊。也就說,a粒子將很容易地穿過金箔,即使受到一點阻擋的話,也僅僅是a粒子穿過金箔後稍微改變一下前進的方向而已。但是實驗的結果卻與他們的預期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絕大多數的a粒子都照直穿過薄金箔,偏轉很小,但大約有

1/8 000的a粒子偏轉角大於90° ,甚至觀察到偏轉角等於150°的散射,稱大角散射。盧瑟福這樣形容他們當時的吃驚程度:這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像你對著捲菸紙射出一顆15英寸的炮彈,卻被反射回來的炮彈擊中一樣地不可思議。

如何解釋這一反常現象呢?盧瑟福認為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原子質量絕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一個很小的核中。1911年, 盧瑟福根據a粒子散射實驗結果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原子的中心有一個佔據了絕大部分質量的「原子核」。而在原子核的四周,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原子核高速運動。這很像一個行星系統(比如太陽系),所以這個模型又被稱為「行星系統」模型。在這裡,原子核就像是我們的太陽,而電子則是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們。

但是,這個看來完美的模型卻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嚴重困難。因為物理學家們很快就指出,根據傳統物理學的電磁理論,帶負電的電子繞著帶正電的原子核運轉,這個體系是不穩定的。兩者之間會放射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從而導致電子一點點地失去自己的能量。作為代價,它便不得不逐漸縮小運行半徑,直到最終「墜毀」在原子核上為止,整個過程用時不過一眨眼的工夫。對於這個穩定性的矛盾,盧瑟福並不諱言,他在自己論文的開頭就聲明:「在現階段,不必考慮原子的穩定性問題,因為顯然這將取決於原子的細微結構和帶電組成部分的運動。」

相關焦點

  • α粒子散射實驗
    由此導出α粒子散射公式,說明了α粒子的大角散射。盧瑟福的散射公式後來被蓋革和馬斯登改進了的實驗系統地驗證。根據大角散射的數據可得出原子核的半徑上限為10^(-14)m。這個實驗推翻了湯姆孫在1904年提出的原子的葡萄乾圓麵包模型,認為原子的正電荷和質量聯繫在一起均勻連續分布於原子範圍,電子鑲嵌在其中,可以在其平衡位置作微小振動,為建立現代原子核理論打下了基礎。
  • 「展廳展品」湯姆遜和盧瑟福引發的科學革命
    在人類對微觀世界探索過程中,有一對師生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們就是約瑟夫·約翰·湯姆遜和歐內斯特·盧瑟福。湯姆遜通過觀察陰極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情況,證明了原子是可再分的。他認為:微觀世界存在一種比原子小得多的粒子,攜帶負電並嵌於帶正電的原子基底內,就像是葡萄乾蛋糕一樣。基於此,湯姆遜提出了一種原子結構模型——葡萄乾蛋糕模型。
  • 盧瑟福轟開原子,發現質子,並且預言中子的存在
    又反覆做了好幾次實驗,沒毛病啊,所以盧瑟福就只能夠無奈的得出結論,這阿爾法粒子,就是帶正電的氦原子。此時的盧瑟福已經回到了英國,他在曼徹斯特大學當教授,他的兩個助手分別是馬斯登和蓋格,大家聽過的這個蓋格瑪斯登實驗,就是由這二位的名字而來啊。盧瑟福太喜歡阿爾法粒子了,因為是天然放射出來的,你不用實驗的製備,所以這既經濟又實惠,用這個阿爾法粒子去轟擊別的原子,看看能啥樣呢?這個想法簡單粗暴,實際上我們現在發現了很多粒子都是用的這種辦法,就是用一種去轟擊另一種。
  • 【每周三題】高三【138】由一道模擬題討論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模型建構
    【問題1】    (選自2020西城一模20)二十世紀初,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改變了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實驗發現,絕大多數 α粒子穿過金箔後,基本上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超過90°)。
  • 粒子界將被重新定義!
    盧瑟福認識到這些氫核是一種從未發現過的粒子,為了再次確認,他把這種粒子引進電場和磁場中,根據它在電場和磁場中的偏轉,測出了它的質量和電量它就是後來的質子,因此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人。質子半徑之謎被揭曉,比原來縮水5%然而最新的電子散射實驗正式揭開了質子半徑之謎,該實驗被稱為PRad,科學家通過維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的託馬斯·傑斐遜國家加速器設施的CEBAF器得出了該數據,而這個加速器額也是專門被用來測量質子半徑的加速器。在PRad試驗中,科學家向氫分子發射一束電子,並測量一些電子偏轉的過程。
  • 盧瑟福從挖土豆的窮小子到科學偉人
    盧瑟福的祖父本來是個蘇格蘭人。後來到紐西蘭,開始了新的生活.盧瑟福小時候家裡的兄弟姐妹眾多,生活也異常艱苦,但他很努力,從小學習成績就非常好。盧瑟福非常想去英國深造,好在當時有個倫敦博覽會提供的獎學金考試,競爭激烈,本來他也沒報太大希望。
  • 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湯姆孫和他的陰極射線管湯姆孫正確猜測了電子是原子的成分,並認為電子就像「麵包裡面的葡萄乾」,鑲嵌在原子核上面。但是他的模型被Rutherford(盧瑟福)著名散射實驗否定了。通過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其中,帶正電荷的成分主要集中於原子核上,盧瑟福稱之為質子,電子分布於原子核的外面。然而,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並不是完美的,比如在極大角度和極小角度散射實驗,結果與理論嚴重不符。到了1914年,Bohr(玻爾)提出了氫原子是由一個電子環繞一個質子的模型,就好像行星繞太陽運動,擁有一個軌道一樣,電子因相反電荷作用而被束縛在了一個軌道上。
  • 10分鐘讀懂粒子物理到底是如何誕生的
    湯姆孫和他的陰極射線管湯姆孫正確猜測了電子是原子的成分,並認為電子就像「麵包裡面的葡萄乾」,鑲嵌在原子核上面。但是他的模型被Rutherford(盧瑟福)著名散射實驗否定了。通過散射實驗,盧瑟福提出了著名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其中,帶正電荷的成分主要集中於原子核上,盧瑟福稱之為質子,電子分布於原子核的外面。然而,原子核式結構模型並不是完美的,比如在極大角度和極小角度散射實驗,結果與理論嚴重不符。到了1914年,Bohr(玻爾)提出了氫原子是由一個電子環繞一個質子的模型,就好像行星繞太陽運動,擁有一個軌道一樣,電子因相反電荷作用而被束縛在了一個軌道上。
  • 最鬼魅的粒子,還會變身。科學家因為它都想放棄能量守恆定律!
    預言「中微子」的存在這要從20世紀初說起,當時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做盧瑟福,他做了一個著名的α粒子散射實驗,具體來說就是用α粒子轟擊金箔。通過這個實驗,他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原子結構。後來,他用類似的辦法,轟擊氮原子核,繼而發現了質子。在這次實驗中,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
  • 【物理實驗】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
    這一實驗裝置被後人稱為傅科擺,也是人類第一次用來驗證地球自轉的實驗裝置。該裝置可以顯示由於地球自轉而產生科裡奧利力的作用效應,也就是傅科擺振動平面繞鉛垂線發生偏轉的現象,即傅科效應。實際上這等同於觀察者觀察到地球在擺下的自轉。排名第九:盧瑟福散射與原子的有核模型
  • 什麼實驗可以證明光是粒子?
    一定要用慣性粒子來解釋雙縫幹涉實驗。可惜,沒有一個粒子說的理論能夠自洽的解釋這個簡單的雙縫幹涉實驗。這些不能自洽的解釋和理論都應該被扔進垃圾堆了吧。NO!NO!事實上,這些解釋和理論不僅沒有被扔進垃圾堆,反而被奉上神壇,構成了量子力學。魔幻吧!在微觀領域還有其他量子理論嗎?一家之言不可信啊!
  • 【物理實驗】物理學十大著名經典實驗
    從十大經典物理實驗評選本身,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 2000 年來科學家們最重大的發現軌跡,就像我們「鳥瞰」歷史一樣。在20世紀初的一段時間中,人們逐漸發現了微觀客體(光子、電子、質子、中子等)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謂的「波粒二象性」。「波動」和「粒子」都是經典物理學中從宏觀世界裡獲得的概念,與我們的直觀經驗較為相符。然而,微觀客體的行為與人們的日常經驗畢竟相差很遠。
  • 中子散射技術的緣起與現狀
    中子散射少見地匯聚著現代物理的三個主要領域:凝聚態、粒子物理和原子與光學物理。它的基本原理植根於凝聚態物理,技術手段依賴實驗粒子物理,實驗方法類似原子與光學物理。從實驗角度,中子束和實驗樣品「相遇」,會發生吸收、散射、衰減(前兩者的綜合結果)、裂變(包含特定同位素的特殊樣品)。樣品中的每個基本粒子都會與中子束作用,各自產生作為物質波的散射中子波;基本粒子間又存在各種相互作用,決定著散射波之間的相互量子幹涉。
  • 研究表明電子有望被再分為三種粒子
    1909年,著名的盧瑟福散射實驗徹底地推翻了這模型。1909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蓋革(H.Geiger)及學生馬斯登(E.Marsden)在做α粒子和薄箔散射實驗時觀察到絕大部分α粒子幾乎是直接穿過鉑箔,但偶然有大約1/8000α粒子發生散射角大於90。所以不能用湯姆遜原子模型來解釋。盧瑟福根據他的實驗結果,於1911年,設計出盧瑟福模型。
  • 粒子物理的統一夢
    之後,正是為了解決這「兩朵烏雲」,建立了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激發了物理學的重大革命[1]。如今的物理學中,有宏偉大廈,也有片片疑雲,科學家們也仍然在不斷地艱苦奮鬥,撥雲弄霧,盡力消除完美中的不完美,以達到新的統一[2]。     物理學是一門基於實驗的科學。在探究物質結構秘密的過程中,利用高速的粒子產生碰撞,是基本的實驗手段之一。原子中有些什麼?
  • 你以為的質量其實並不存在,宇宙最小粒子空無一物
    今天利用柯爾莫哥洛夫的概率論理論以及隨機過程中的鄧斯克定理,能夠證實水分子運動導致的花粉、布朗運動和觀察到的結果完全吻合。在了解了分子和原子之後,我們就開始好奇原子是由什麼構成的?當然沒有一種直接的方法可以觀察原子的內部結構。不過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巧妙地找到了一種間接了解原子結構的實驗方法。
  • 核衰變及高速帶電粒子動能動量測量虛擬實驗軟體
    產品簡介系統分為基礎演示性部分和進階提高部分兩大功能模塊。其中,基礎部分用於引導用戶熟悉操作,為非物理專業用戶提供演示(物理相互作用演示模塊);進階部分用於專業用戶複雜自定義實驗(散射測量模塊)。>產品應用群體高等學校相關專業產品功能1.學習β磁譜儀的測量原理;2.測量快速電子的動能與動量,得出相對論中動量與動能的關係;3.學習核衰變的基本規律;4.了解粒子與物質主要相互作用
  • 十個著名經典的物理實驗!
    在20世紀初的一段時間中,人們逐漸發現了微觀客體(光子、電子、質子、中子等)既有波動性,又有粒子性,即所謂的「波粒二象性」。「波動」和「粒子」都是經典物理學中從宏觀世界裡獲得的概念,與我們的直觀經驗較為相符。然而,微觀客體的行為與人們的日常經驗畢竟相差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