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水坑叫「凼凼」

2020-12-20 新華社新媒體

要點get

「凼凼」,是有水一方,靜靜躺在坑裡。

跟我讀

凼凼【dàng dang】

詞釋義

「凼凼」,就是水坑。來一張圖,直觀感受下。

雖然「凼凼」是水坑的泛指,但四川人常說的「凼凼」,多指下雨後有積水的窪地。四川氣候溼潤,夏季多雨,從前路不好的時候,「凼凼」讓川人很頭疼。

有意思的是,如果腳不小心伸進了「凼凼」裡,四川人不說「踩」字,而是用「插」,一腳「插」在「凼凼」裡了。非常風趣形象。

此外,就「凼」字來說,在川渝一些地方,還有區域、地方的意思。

造個句

小心!前面有個大「凼凼」(水坑)!不要「插」在裡面去了!

噢,你也是四川的啊,具體你是哪個「凼」(地方)的哎?

川話深領域——轎夫的行話

從前,滑竿是四川常見的交通工具,用兩根結實的長竹竿綁紮成擔架,中間架以竹片編成的躺椅或用繩索結成的坐兜。

抬滑竿一般是兩個人,後面的轎夫被滑竿擋住視線,不知路況,摔傷自己不要緊,把坐轎的客人摔了就麻煩了。為了更好的配合,轎夫們在勞動中創造了報路的行話。

這些行話生動貼切,詼諧幽默,前呼後應。比如轎夫甲:天上明晃晃。轎夫乙:地下「水凼凼」!這就是當前方出現水坑時,兩名轎夫用行話互通信息。

相關焦點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閒逛叫「轉耍」
    要點get 漫無目的地閒逛,叫「轉耍」。這一點也和四川人平時休閒的生活節奏很搭。 「轉」本身就帶有閒逛、轉遊之意。比如,四川人稱「逛街」為「轉街」【zuàn gāi】。 造個句 1. 天氣難得這麼好,就不要宅到屋頭了,我們到公園「轉耍」去。 2.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調侃叫「洗腦殼」
    要點get 熟人間的調侃,叫「洗腦殼」。 跟我讀 洗腦殼【xǐ lǎo ko】 詞釋義 「洗腦殼」一詞,在四川話裡並不是強行灌輸思想的意思,而是調侃,通常發生在熟人之間,有開玩笑的意味。 「洗」在四川話中帶有取笑、嘲諷的意思。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不說叫「忍口」
    跟我讀 忍口【rěn kǒu】 詞釋義 「忍口」,顧名思義,忍住不動嘴,有忍著不吃的意思。清劉省三在《躋春臺》中寫道:「每見飯少便忍口不食。」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搞定叫「擺平」
    要點get  總而言之,通過任何手段使問題得到解決,都叫「擺平」。  跟我讀  擺平【bǎi pín】  詞釋義  「擺平」,與「搞定」同義,就是使問題得到解決。問題的指向可以是事,也可以是人。  發散川話-近義詞  「擱平」,與「擺平」基本上同義,可隨時替換,但沒有後者使用得廣泛。  「擺平」與「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用不擇手段的做事套路完成任務也可以叫「擺平」。所以童鞋們一定要牢記,「擺平」可以,但手段要合規合理才是「大丈夫」喲。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抱團叫「打堆堆」
    川話深領域  在四川,有句俗語講「吃得虧,打得堆」,也說「吃得了虧,打得攏堆」,表示吃得虧的人才好同別個相處,「打成一片」。在不碰原則問題的情況下,少點兒計較,多點兒包容,適當的吃虧可以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吃得虧,打得堆」是一種心境,不計算利益得失,主動真誠地理解他人,寬容他人,讓自己快樂,也讓大家快樂,以和為貴。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穿衣方式叫「籠」-新華網
    要點get  有一種寒冷,叫忘「籠」秋褲。  跟我讀  籠【lóng】  詞釋義  籠,動詞,(隨便地)穿,套。  川話連連看  四川話裡,關於穿的詞語還有「扎」,指的是斂衣或收束。比如:「很多女娃娃喜歡把衣服扎進褲子裡,說是為了顯腿長。」  另外,關於衣物的叫法也有幾個很有意思的詞:  四川人將手套稱為「手籠子」,袖套稱為「袖籠子」,圍裙稱為「圍腰」,背心稱為「架架兒」,開襠褲稱為「叉叉褲」。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機靈叫「鬼精靈」
    川話連連看  四川話裡,形容機靈,聰明的詞有:  「尖」,形容詞,指的是聰明。比如:「這小夥子還有點尖呢,做生意很會發現商機。」  「精靈」,形容詞,機靈。比如:「有些狗兒多精靈的,能幫主人做很多事,除了二哈。」
  • 廣東話百科:詐帝(有一種假裝叫「詐帝」)
    廣東話百科:詐帝點樣讀:詐帝(zaa你明明聽到我叫你,點解要詐帝聽唔到?(你明明聽見我叫你,為什麼要假裝聽不見?)話你知:在粵語中,「詐帝」意為假裝。關於「詐」的粵語詞語還有很多,例如:詐嬌(撒嬌)、詐病(裝病)、詐瞓(假裝睡著)。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得體叫「蘇氣」
    另外,「蘇氣」還能形容痛快、安逸的樣子,或者指有氣派。造個句1. 明天要去參加婚宴,你記到打扮得蘇氣(體面)點。2. 這個妹妹在公眾場合一點都不怯場,跟旁邊的人一比蘇氣(大方)多了。3. 我一下子吃了好多喜歡的甜品,蘇氣(痛快)慘了。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厲害叫「紮實」
    川話「連連看」「扎」在四川話中可以表示呆在某個地方,如:「高校周圍的旅店一到開學季就扎滿了人,入住旅店的不少都是送娃娃來上學的家長。」如果要說一個人對某件事很起勁、情緒高,四川人就會說「扎勁」【zá jìn】。「紮起」,則是表達樂意幫忙、撐腰、支持的意思。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大眼萌叫「丁丁貓兒」
    四川部分地區也會把小孩頭頂上扎的一束短髮叫作「丁丁貓兒」。民國十三年《江津縣誌》卷十一《風土誌·方言》:「邑語謂蜻蜓之大者為大頭虰,小者為虰虰毛。毛者,小也。」造個句1.「丁丁貓兒」(蜻蜓)飛那麼低,要下雨了哇。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糟糕叫「拐」
    川話「連連看」說起「拐」這個字,它在普通話中一般表示轉彎處或拐杖,四川人稱拐角一般說「拐拐」,給人指路時,川人喜歡說「抵攏倒拐」,向左拐、向右拐等。而拐杖在四川則被叫作「拐杵子」。四川有句歇後語叫作「鴨兒的腳板——拐囉」,「拐」,字面上指鴨子走路一拐一拐的樣子。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不自在叫「詫生」
    「詫」有異樣、害怕、驚慌失措之意。「詫床」意為改換地方睡覺會睡不安穩、不自在。四川人也會用「詫眉詫眼【cà mí cà yǎn】」來形容一個人不自然或不自在的狀態。 造個句 1. 這個3歲的小娃娃一點兒也不「詫生」(認生),搖起胖嘟嘟的手臂和我們打招呼。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明知故犯叫「利邊」
    川話「連連看」 有句歇後語叫作:「一支筷子吃藕——專挑漏眼。」只有一支筷子,自然不能把藕夾起來,只能照著眼眼戳。這句歇後語比喻專門找別個缺點、挑毛病,「利邊」給人難堪。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敷衍叫「打哇哇」
    跟我讀打哇哇【dǎ wā wā】詞釋義「打哇哇」原本是父母與幼子間的一種互動遊戲。父母用手掌有節奏地輕拍張開的嘴,發出「哇哇」聲,然後孩子本能地對父母的行為進行模仿。另外,在兒童的遊戲中,也有以手拍口發出「哇哇」聲表示暫停並中止遊戲的規則,所以會有「小孩打哇哇——說了不算」這句歇後語。造個句1. 各人拿出各人的看法來,不要只曉得順口「打哇哇」(附和)。2.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強調叫「家」
    川話連連看  在四川,「家家」既可以是外婆,還可用在某些表人的名詞之後,強調屬於那一類人。比如:「大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小娃娃兒家家的懂啥子。」「姑娘家家的就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蹺起個腳!」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隨性叫「將就」
    要點get四川人的隨性,濃縮為一個詞:「將就」。如果一個事物確實太不可取了,但又沒辦法做得更好,四川人一般就會將這種無奈形容為「將個爛就」,略帶貶義。此外,「將就」還可以表示順便。造個句1.有時候跟他兩個扯筋(請點擊複習:「扯筋」),明明是他不對,反而是我拉下面子去「將就」(遷就)他。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對男性的稱呼叫「哥老倌」-新華網
    跟我讀  哥老倌【gō lǎo guān】  詞釋義  「哥老倌」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指的是哥哥,另外一種意思是對男子的諧稱,相當於「大哥」。  川話「連連看」——哥子  在四川話中,稱呼成年男子除了能用「哥老倌」外,還可以用「哥子」。  「哥子」指哥哥,也是對年齡與自己差不多的男子的敬稱。比如古文:清劉省三《躋春臺》卷三《陰陽帽》:「各位哥子,常言上山打虎,見者有分,為甚我就莫得股子?」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指代叫「各人」
    跟我讀 各人【gó rén】 詞釋義 「各人」是四川人常用的一個指代詞,可以用來表示自己,復指前面的人或事。唐樞《蜀籟》卷二:「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做事各人了。」
  • 四川話百科:有一種快叫「一哈兒」
    四川話博大精深,有時候我們必須咬文嚼字,避免對話陷阱。  「一哈兒」可以縮略為「哈兒」。但是「哈兒」一定要讀成兒化音,不然有歧義。  在口語交流中,四川人把「傻」讀成「哈」,「哈兒」不兒化音就是指一個人很憨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