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點王產品少肉、低脂、少鹽,菜品整體比較清淡。 (資料圖片)
深圳商報記者 徐明天 通訊員 王 勃 黃海雄
油多、肉多、鹽多,是深圳人飲食老「三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面點王營養知識全市大調查顯示「三多」仍是居民飲食中的頑疾。
數據:「三多」有改善但仍偏高
本次調查為「深圳居民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從知識的了解來看,總體情況良好。
在「你認為動物性食物主要提供下列營養素」的項目中,有效問卷1289份中,此題有效應答1286份,無效應答3份,有效應答率為99.8%。結果分析:動物性食物主要提供的是「蛋白質及脂肪」,而選擇此項的只有807人,佔62.6%;單純選擇「蛋白質」的有254人,佔19.8%;單純選擇「脂肪」的有133人,佔10.3%;選擇「維生素D」的有94人,佔7.3%;選擇「維生素C」的有83人,佔6.5%;選擇「不知道」的有50人,佔3.9%。
在「你知道高血壓病與食鹽量有關係嗎」項目中,有效問卷1289份中,此題有效應答1285份,無效應答4份,有效應答率為99.7%。結果分析大部分被調查人員都知道高血壓病與食鹽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但是在行為項目中,與2008年的調查相比,吃肉的人有所減少,但減少不大。
豬肉:每天吃的人由66.60%減少到65.98%;每周吃的人由26.26%減少到25.52%;基本不吃的人由3.08%增加到4.61%。
牛、羊肉:每天吃的人由8.09%減少到7.55%;每周吃的人由39.80%減少到39.27%;基本不吃的人由27.80%減少到23.21%。
家禽:每天吃的人由19.40%減少到13.03;每周吃的人由54.85減少到49.72%;基本不吃的人由6.52%增加到11.35%。
按中國營養學會推薦:食物中蛋白質宜佔總能量的10%~15%、脂肪佔20%~30%、碳水化合物佔55%~65%,但我市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47%、脂肪的供能比為36%、蛋白質的供能比為17%,三大營養素的供量比例失衡。飲食中的肉多、油多、鹽多,是失衡的主要原因。
市疾控中心的調查顯示,深圳市居民魚蝦類及蛋類的攝入量符合指南的要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魚蝦類攝入量102.6g,蛋及其製品攝入量39.9g。但是肉就吃得太多了,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豬肉攝入量為88.7g、其他畜肉攝入量16.4g、動物內臟攝入量0.4g、禽肉攝入量69.8g,畜禽肉類的攝入量共175.3g,超出推薦量的2倍多。
油也是產生脂肪的重要來源。市疾控中心的調查顯示,深圳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植物油攝入量40.4g,遠高於廣東省28.5g、全國居民攝入量32.9g;動物油攝入量0.8g,低於廣東省8.1g、全國居民攝入量8.7g。《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居民每人每天烹調油用量不超過25g。而深圳居民每天烹調油用量總量超標了近四成。
按照居民膳食健康標準,每人每天食鹽(包括醬油、醬菜、醬中的食鹽量)攝入量不超過6g。但調查結果顯示,我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食鹽攝入量為8g,醬及醬油攝入量為20g(含鹽4g),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2g,嚴重超標。、
危害:蛋白質脂肪過高疾病多
調查顯示,深圳居民的畜禽肉類吃得太多,脂肪和蛋白質自然偏高。油也是產生脂肪的重要來源。有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每天多吃5g的植物油不被消耗的話十年後體重可增加10公斤。膳食鹽的攝入量過高與高血壓的患病率密切相關。2002年全國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食鹽平均攝入量為12g,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4倍。同時,相關慢性疾病患病率迅速增加,與1992年相比高血壓患病率增加了31%。
市疾控中心食品科黃薇主任稱,蛋白質攝入過多,尤其是動物性蛋白過多,對人體同樣有害。由於人體不能貯存蛋白,過多的蛋白由尿排出,會加重腎的負荷,過多的動物蛋白質攝入,也會造成含硫胺基酸攝入過多,加速骨骼中鈣質的丟失,易產生骨質疏鬆。這次調查發現,我市居民每人每日蛋白質攝入為103.5g,比推薦量高出38%。
脂肪是人體能量的重要來源之一,可提供必需脂肪酸,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吸收,但是脂肪攝入過多,特別是動物性脂肪攝入過多是引起肥胖、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等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這次調查發現,我市居民每人每日脂肪攝入為96.4g,也明顯高於廣東省83.9g的平均水平。
原因:標準難量化
認為「三多」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是飲食重口味。有些人已經肥胖,還是大魚大肉,改不掉。喜歡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節制。
二是尺度難把握。大家都知道要平衡膳食,但是肉蛋奶菜如何搭配並不清楚。肉不能不吃,油、鹽不能沒有,多少為宜,不好把握。
三是標準難量化。從材料上看,油要多少克,鹽要多少克,但具體使用時,就不好量化了。最終就以口味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