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武漢大學辯論隊官方微博「武漢大學辯論隊WHU」上傳了一張武漢大學辯論隊名單公示圖,各路奇葩的隊名讓人笑噴。土木建築工程學院的隊名是:「就是不顧四辯感受的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魚隊、不羨情侶不羨基隊」;哲學學院的隊名是:「仲基不抱我不起來隊、一分鐘取個隊名隊」等。
奇葩隊名不值得大驚小怪
張揚個性的體現
圍觀者眼中的奇葩隊名,在當事者看來卻可能是絕佳創意。關於高校辯論隊該怎樣命名,長久以來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約定俗稱的慣例。然而,「大學新生」這一群體顯然更少受到慣例的束縛,他們以腦洞大開的無釐頭方式為辯論隊命名,本身就是張揚個性的集中體現。然而,也應該看到的是,70多支隊伍參加的新生辯論賽,更多還是玩票性質。這並不同於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精英化的、專業化的辯論賽。這種特殊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各種不走尋常路的奇葩隊名,更容易被接受與承認。
代表一種文化和導向
有人認為無非是搞笑、另類,不值得大驚小怪。但別忘了,這是高等學府天之驕子的「傑作」,代表一種文化,一種導向,並且很可能通過網絡影響到年輕人的價值取向。這些隊名想表達什麼意境?我們難道應該把這種流氣、痞氣和酸腐氣當作幽默,當作搞笑,或者當作當代青年的活潑可愛嗎?
奇葩辯論隊名背後是創新在湧動
學校教育永遠不能忽視辯論
教育的功能有多樣,人才培養永遠是終極目的之一。多年來,因為應試教育的習慣性影響,在教學實踐中,人們似乎對於辯論之術無暇顧及。畢竟升學壓力當前,人們更喜歡祭起填鴨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作為智慧助產術的辯論之術,常常成為最容易省略掉的選項。這既容易使教育陷於單一和乏味之途,實際上又難以出現真正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從一些名校和精英學子的示範效應看,哪怕著眼於應試,辯論之術在課堂和校園的更多應用,恐怕也是戰勝平庸的突破口。
學子當有參加社團活動的自覺
武大辯論隊這個校園社團組織,對於有志才成才的學子來說,不無導向性的意義。中學階段能否創造條件就不說了,至少在大學階段,學子們應該參加各類有益的社團活動,學會培養可能是終身引領自己人生方向的興趣。大學生們如果具備相應的能力,不妨抓住機會參加相應社團,掌握好論辯之術。武大僅新生年級就湧現出70多支辯論隊伍,表明我們的許多大學生越來越覺悟了,知道什麼叫把時間浪費到美好的事情上面。
社會應該包容年輕學子的個性
說到武大辯論隊,不得不提奇葩隊名現象。其實很多辯論隊的學生都對此事抱著輕鬆的態度,對於這些95後的學子而言,你以為的不正經,不過是一種娛樂態度,而校園的包容、老師的理解給予了他們釋放天性的機會,「奇葩」隊名掩不住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能力。在這個網絡化、娛樂化的環境中,隊名的個性恰恰展現了年輕學子思維活躍、追求個性的特質,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創新的要素。
「創新思維」別弄偏了方向
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
年輕人思維活躍大膽,敢於突破常規、發揮想像、挑戰守舊,也應該鼓勵。但這並非就可以毫無顧忌地玩世不恭,乃至一點正形也沒有。
實際上,如此隊名所折射出的,不僅是一些大學生審美意識的缺位,更從中暴露出一種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女作家王安憶曾一針見血地說過,在這樣喧囂的年代,區別他人的方法是製造奇崛之聲。因為這世界聲音太多,要讓別人注意你,就得叫得怪一點。大學生上辯論賽場之前,以搞怪的隊名「先聲奪人」,或許正是此種心理。
起個隊名固然不關宏旨大義,不必如以前那樣蘊藏太多太深遠的寓意,但總得有一定的規矩,總應有一些美好在裡面,無論時移世易,這終究不會變。如果以起名搞怪取勝取樂,不僅是名字的不能承受之重,也尤其讓人為莘莘學子在當今喧囂時風中如此任性而擔憂。
辨力才是王道
一個學校的辯論隊名,本身具有相對短的時效性,作為尚在大學校園的學生,他們從心理上還沒有在每一件事情上承擔弘揚主流價值的思想準備。他們今天的隨意、個性,只是他們人生的一個過程,不必定為他們人生的標籤。
隊名無關痛癢,辨力才是王道。我們希望這是「不正經」表象背後的真相,是滿滿的正能量。我們相信「奇葩」隊名掩飾的是嚴謹的態度和專業能力,是青春的活力和奔放的天性,同時,也必須正視這批年輕人中確有浮躁、以自我為中心和自我滿足心態,過分的自信會讓他們缺乏虛心學習的動力,靠聰明應對而不願意更多地用心去學、去做,很難成為最終的強者。
(據華西都市報、北京晨報、紅網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