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神仙打架」大辯論:是否該鼓勵科學家創業?

2020-12-13 中科院格致論道講壇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科學家徘徊於時代的岔路口,一邊是促進自己的科研成果轉化,不僅創新,還要創業;一邊是踏踏實實做科學研究,以另外的方式造福社會、造福人類。究竟該不該鼓勵科學家創業?

本次辯論的正反雙方都給出了精彩解釋。

正方 米磊 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左)

反方 曹則賢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右)

主持人 嚴慶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中)

質辯階段

主持人:

我想雙方有統一的基本觀點——科學家是認識世界的,是服務國家乃至於服務全人類的。

但問題是科學家應該如何去服務、認識世界。兩位辯手都談到了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但是創業能不能夠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下一個階段是質辯階段,請正反雙方進入相互提問的環節。

正反方相互提問

米磊:

中國現在每年投入1.5萬億的科研經費,如果我們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可能有的技術成果過了幾年就會貶值會浪費。

所以現在國家鼓勵有一部分人出來把轉化出來,您認為應不應該鼓勵科技成果產業化?

曹則賢:

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我想應該是鼓勵的。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技術成果應用,明顯就要比國外差得很多——中國的抽水馬桶可能會讓很多人煩惱。

一是能源使用上的浪費,二是產品的質量。這些都要求我國儘快進行技術升級、產業升級。

但是我覺得更適合從事這項工作的是工程師,是engineer和technician這一個層面的人,而不應該是科學家。

主持人:

在立論中,你提到你發明了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新材料,那如果沒人識貨,你著急不著急?

曹則賢:

不著急。因為我覺得不是每一種材料非要被應用。這個世界存在著的物質,數目總數超乎我們想像。

如果我們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能發揮想像,研發出新材料,數目也會超乎我們想像。

但是這些都不必然意味著,當你合成出一種材料的時候,非要把它應用起來。

社會對有些材料是有迫切需求的,比方說半導體材料。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太放任我們對物質社會的需求,而是應該把精力放在引領新材料的開發上。

曹則賢:

一個創業過程中的科學家,到底什麼時候我們才會覺得他已經轉變為實業家?

為了方便你回答,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凱爾文爵士、麥克斯韋參與了電磁學的建立,並見證了他們的德國同事發明了電報。

因為當時急於將電報投入產業化,就是應用到大西洋電纜工程,所以勞德凱文、麥克斯韋等科學家都參與了這個過程——確實也需要他們參與,因為他們當時掌握著重要技術。

他們參與了這個產業化過程,但還被稱為科學家,絕不是因為是他們曾經工作在哪個學術單位而現在做實業,而是因為他們的科學成就所以我想問,什麼時候科學家才能轉變為實業家,而不是被貼上「科學家」的標籤?

米磊:

我覺得無論是做科研還是創業,科學家都跟他的研究所產生的價值相關。如果他的技術未來確實能產生巨大的價值,他就應該去創業。

比如說特斯拉親自參與了創業,推動自己的成果產業化;我們認為愛迪生是發明家、科學家,但是為了推廣自己的成果,他發明了一系列的東西,先發明燈泡,為了把燈泡裝到家裡,又延展到了發電廠、電纜廠。

另外一個例子,諾貝爾獎獲得者肖克利發明了電晶體,但他沒有繼續發明下去,而是去創業。雖然不是特別成功,但是他的創業引領了一個時代——英特爾、AMD一系列的集成電路公司的誕生,「催生」了矽谷和美國的信息產業。

所以我覺得他們被稱為科學家還是實業家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自身能夠創造價值。

主持人:

我發現如果把科學家狹隘的定義後,我們命題就沒法進行下去了。

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把辯題定為科技工作者該不該創業?這樣辯論能更好的進行下去。

曹則賢:

米總提到的特斯拉和肖克利。我認為,這兩位創業都不是特別成功,但是這兩個都是特別成功的科學家。

而非常遺憾的事情是,特斯拉也好、肖克利也好,這種級別的科學家,在我們國家幾乎見不到。

觀眾提問

觀眾1:

據我了解,米總在立論提到的拜杜法案,是美國政府為了促進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而成立的中介機構——美國大學技術經理人協會。這個專利辦公室不是讓科學家直接去創業,而是把科學家的成果與企業對接,因此科學家和學校得到相應的回報。相當發明的一部分國家所有權,被轉讓給學校和大學教授。所以想問米總,它能不能算鼓勵科學家創業的法案?

另外想問曹老師,張首晟先生是史丹福大學物理學的美籍華人教授,他前一段在清華有一個演講,表達了他不但鼓勵科學家創業,而且還鼓勵科學家要投資。他創辦了投資公司,鼓勵科學家要瞄準未來很多方向的投資,您認為張首晟先生這個觀點怎麼樣?

米磊:

我認為,拜杜法案實際上是鼓勵科技成果轉化。我覺得不管怎麼說,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出臺,是希望把科技成果轉化出來。

不管自己去創業,還是和企業合作,又或是授權轉化,這些都可以。我覺得完成科技成果轉化,就是創業。因此,我認為科學家創業的真正意義,就是用技術能夠開創一個事業,給國家創造真正的價值。

在這個領域中,科學家不只是完成研究,還可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填補國家的空白。

主持人:

好,我們剛才把科學家給泛化了,現在把創業也泛化了,老曹對張首晟有什麼評論?

曹則賢:

我不評價任何具體的個人或者單位,但是我認為這個觀眾的提問非常好。我在立論中已說過,對於個人選擇來說,科學家創業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相當多的所謂科研人員,每天上班也許第一件事是打開電腦看股票。

我國歷史上偉大的陳賡將軍,他本身是黃埔的畢業生。在某次被俘,蔣介石顧念舊情,希望陳賡回歸到他的身邊,但是陳賡還是堅決拒絕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見到了蔣介石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在前線指揮打仗時,竟還忙裡偷閒,用收音機聽上海和南京的股票行情。

觀眾2:

因為有一些研究所的定位就是要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我支持國家讓更多有科技背景、有知識素養的人走向工業界。但是科學家在科技工作崗位上,是應該有一定時間積累的。

在80年代,那麼多人去創業下海,真正成功的還是極為少數的。當時有一種感嘆:科學家創業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是必然的。

提問正方:你覺得現在跟三十年之前有什麼不同?

回過頭去看,當時創業不成功的原因是到底是什麼?現在你信心滿滿的說鼓勵科學家創業,你的信心來自哪裡?你覺得這麼多科研經費支持給基礎研究可能是浪費,而那麼多科學家去創業不成功,其實花的錢更多。我認為,這是更大的失敗,浪費的是更多資源。

米磊:

實際上無論是80年代、90年代,中國都有兩次創業潮,這兩次確實都不很成功,我認為當時不成功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國當時的科技底子非常薄弱。當時GDP低,所以每年科研投入非常少。所以我們科研投入是欠了很多帳的,這導致技術積累達不到要求。

其次,科研人員本身對商業認識不深、經驗不足,還需要社會環境的完善。

另外,在過去三十年,中國市場上的機會非常多,以至於我們只需要做模式上的創新,例如網際網路的模式。但為什麼我們要做科技創新呢?因為我們現在的核心技術,例如晶片和其他很多的新材料,絕大部分是卡在國外人手裡的。

我認為,模式創新上我們已經走到盡頭了,我們必須要走科技創新。靠過去傳統的企業家,是沒有辦法把晶片做出來的,我們必須要把我們的科研院所積累的核心的技術轉化出來,做成企業。

曹則賢:

我認為關於晶片技術方面的問題,恰恰需要的不是創新,而是要補課。關於這些技術最基礎的東西——半導體電子學、固體物理、等離子體、物理薄膜生長等等,而我們恰恰是不掌握這些東西,總是寄希望於創新、跨越、彎道超車。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創新,而是補課

米磊:

我認同你觀點的一部分。我們既要進行前沿的研究,同時也要去做這種核心晶片的補課。比如雷射器的晶片,其實這個材料已經出來幾十年了。在發明原理的基礎研究,我們已經很難做出更大的突破了。

我們不僅要掌握核心的工藝,也要去做一些世界前沿的突破。例如,中科院給西安光機所的先導專項,就是讓我們也去做光子集成的晶片,與美國同步競爭,這就是世界前沿。

曹則賢:

我認為即使是這樣一個創新的行為,放到晶片研發的層面,它都不再是單一的技術,而是一個對過去知識技術材料的集成。即使是我們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功的創新性成就,但是要把它作為一套產品,生產出可靠產品。這裡面需要補課的任務,同樣也非常非常的重要

觀眾3:

請問曹老師,當科研經費緊張時,你是如何開展科研的?如果這個時候,有社會上的企業願意資助你,把你剛才的那個新材料進行產業化,你是願意跟著企業家繼續呢,還是放棄這樣一個機會?有一個著名的創業科學家說過一句話:這樣的事情,與其交給別人幹,還不如自己幹。對此你怎麼看?

曹則賢:

這很虐心。當你沒飯吃,有人要拿你的研究去轉化給你錢,你幹不幹?毫不客氣的幹!但是我們的國家走到了今天,要把一個科研人員逼到沒飯吃,我想不太會發生了。

1957年前後,中國全民煉鋼鐵。電影《火紅的年代》有一張圖:在農村的地上,用泥巴堆一個爐子,把所有人家裡的鐵銅鋁,都扔進去用柴火燒,當時管這個叫煉鋼。你看著很荒唐,但是如果你仔細研究一下我國當時的時代背景,你會感到心酸

因為在朝鮮戰場上,我國用了百萬兒女的血肉,打了一場我們贏不了也輸不起的一場戰爭。因此,我們國家充分認識到了中國缺乏科學技術和材料的悲慘局面,然後才有了「大煉鋼鐵」的局面。

與此同時,中科院把「應用物理所」改「物理所」的階段,你會發現國家制定科學政策的時候,根本跟科學沒有關係。我們當時想要急急忙忙做出來的,實際上是矽或鍺的半導體,然後把它做成電子管。因為那個時候,軍隊的無線電通訊水平跟世界水平比太差了,我們的需求太強大了。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我們選擇了去做半導體工業,並稱之為:發展科學技術。其實,我們以這種方式發展鋼鐵工業,想起來非常心酸的。

我不認為它有多錯,但是如果當時的信條,在60年以後還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那我們就太不長教訓了。因為這裡面最大的教訓,就是我在給學生講課時講過的關於戰鬥機的問題:50年代,當我們從蘇聯獲得先進戰鬥機時,其實我們的科研人員是一直在努力的,他們希望能夠自力更生,造出我們自己的先進戰鬥機。

然而,存在一個大問題是什麼呢?有一個關鍵詞叫逆向工程,甚至這個詞到今天還能夠在某些地方見到。其實大家仔細想一想,當年的」逆向工程「是一個不得以而為之的選擇。而我們仔細想想,像先進戰鬥機這個層面的東西,怎麼可能靠」逆向工程「,就能夠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你拍拍腦袋想想,有可能嗎?

反之,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發展,我們應該要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是技術基礎,我們想要發展產業和技術,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要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學一點科學,為人類做一點科學,這可能是更加急迫的任務。

觀眾4:

提問米磊博士,有些科學家在自己的科學領域裡已經很成功了,如果這個時候選擇創業,或者說被誘惑去創業的話,他的成功會不會反而會成為包袱?你認為適合創業的科學家需要哪些特質?是不是越成功的科學家越不適合創業?

米磊:

我認為,科學家適不適合創業,確實是因人而異的。有的科學家具備非常強的學習能力,而且情商特別高。如果他進入到創業的領域,就能夠迅速掌握創業過程中需要的能力,所以他就非常適合創業。

如果有的科學家,他做科研的時間太久,特別沉浸在科學探索中,比如像愛因斯坦這樣的人,他肯定不適合創業,所以這是因人而異的。

觀眾4:

如果科學家一心都想著掙錢,如何能夠安心搞科研?

我們國家現在需要創業,也需要剛才曹老師說的踏踏實實的做科學,那麼這兩者會不會有衝突和矛盾?

米磊:

我認為一點都沒有衝突和矛盾

首先,國家現在鼓勵世界科技前沿,在科技前沿的經費投入也是在飛速的增快,包括布署十個國家實驗室,一年要投五百億下去。在基礎研究的投入,要比原來多得多,同時也鼓勵這些應用研究轉化出去。不轉化出去的話,每年1.5萬億投下去也很浪費。例如中科院西安光機所,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但是因為沒有產業化,今天還有人知道這件事兒嗎?

今天在網上去搜:中國第一根光纖,搜出來的是武漢烽火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商用化光纖,然後他們做成了長飛,現在長飛是整個全中國光纖行業最領先的。他們現在再去做光纖的研究,就會比我們要有實力得多,因為他們有了產業化成功的經費,就可以反哺科研

觀眾5:

我認為術業有專攻,你們提到了很多科學家、企業家或者發明家,這就說明大家的身份其實是不同的。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的是一個合作共贏。

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到一個共同的結論:科研成果的轉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實際上是需要一個橋梁的。

科學家所有的科研成果能夠被公眾及時發現,然後能夠被產業界及時的了解,在企業家和科學家之間有一個傳達的橋梁,我認為在這個層面上的人才儲備也是要進行的。

觀眾6:

我也認同主持人說的這個題目其實可以擴大一點,把科學家擴大為科技工作者

像米總說的,把創業理解為創造一番事業,那麼我想請問兩位一個問題。建國以來,我們的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並且增幅不低。即使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實業如此艱難的條件下,我們仍然保證了對科技投入的增加。

我們知道每一筆科研投入,都是來自於企業稅收、個人所得稅等各種稅收,也就是說有了社會的付出,才能夠有科研資金的投入。

在你們二位看來,我們這麼多的科技投入是否產生了國家期望的效果,或者產生了這些資金應該產生的效果

我認為,我們任何一個觀點的提出,都不應該擺脫當下的環境: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那麼我們目前的科研狀況,是否符合一個發展中國家的需求

主持人:

這個問題請老曹先回答,我再補一句,過了六十年,是不是仍然還有屬於我們的」特殊「國情?

曹則賢:

關於我們的國情,我想可以有這麼幾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佔世界人口1/4強的一個國家,關起門來我們就是一個小宇宙,因此人類社會中所有的科學技術,中國都應該掌握。

另外一方面,也恰恰是因為我們有足夠多的人,去從事各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比如我們國家現在發展不錯的航天事業。

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因為我們人多,我們出得起那麼多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而在一個人口不足的國家裡,有錢,也做不了。

回到剛才我們這位觀眾提的問題,國家花的錢,不是商業,而是科研。這就像我們養兒女一樣,我們不求回報,但是兒女本身的茁壯成長就是回報。

反過來,我來回答一下,作為一個吃人民飯、拿國家錢的科學家,基於本身的良知,應該做什麼?我不敢說別人,反正我每天早晨只要醒了,我就趕到辦公室,我沒有什麼能耐,我只能做最卑微的事情。

因為我知道我拿的是國家的錢。如果怕科學家花了錢不能出成果,花了冤枉錢,唯一正確的做法,停止就行了但不帶追舊帳的,不帶問:「我曾經給你的錢,你怎麼沒有產出我要的那個結果?」不帶這麼玩的。

米磊:

我的觀點是,國家之所以科研投入這麼大,除了讓中國的科學界在人類的文明上做出貢獻,另外很重要的是,國家把這麼多納稅人的錢投入到科研上,就是希望能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國家鼓勵科技成果轉化,鼓勵科學家創業,我覺得這一點要求,一點都不過分。

你支持鼓勵科學家創業嗎?

不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見解。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10名青年科學家「神仙打架」 鍾南山寄語「把握機遇、發揮創造力」
    他是2020青橙獎的選手之一,和多位3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一同競技。答辯現場堪稱「神仙打架」。這些科學家們來自清華、北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科研領域腹地廣闊,既有晶片、工控軟體、人工智慧、材料器件等應用科學,也有基礎數學,還有醫學大數據等交叉學科。
  • 施一公: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0年3月23日,施一公夫婦聯合創辦的藥企成功在香港上市,公開數據顯示,施一公夫婦持有該公司的市值高達數億元,引發了廣泛關注。我們知道施一公院士是國內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海歸院士,擁有很強的社會影響力,當然,他同樣是一位創業明星。
  • 科學家已證實神仙的存在?有人在崑崙山拍到神仙,或在那渡劫修煉
    有人說,科學家已證實神仙的存在,怎麼回事? 在我們的印象裡,神仙非常高級,神通廣大,幾乎沒有他們做不了的事情。同時,神仙是一種很玄很抽象的東西,誰也不知道現實世界裡是否有神仙的存在。
  • 關於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創業,李開復給科學家們上了一課
    科學家們往往會被自己的研究、自己酷的東西所打動,也認為他所看到的酷的東西是全世界人類所需要的。但是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我們想的是3D有多酷,但沒有想到3D硬體是否準備好,用戶對3D世界有什麼需求,為什麼VC投資我們,怎麼把創業做成有賺錢、有經濟價值的創業,我基本錯過了所有創業者應該走的路。我當年做的是頂尖研究,進入的是頂尖公司,做出的產品依然遭遇了滑鐵盧,人工智科學家應該怎麼想?
  • 美國發現霸王龍與三角龍打架化石,科學家試圖尋找決鬥背後的真相
    據外媒12月5日報導,科學家們正在競相尋找著名的「決鬥恐龍」化石背後的真相。2006年,美國蒙大拿州的一條小溪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霸王龍與三角龍的纏繞在一起的骨骼。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兩隻恐龍死的時候在打架,後來被埋葬在一起,而且大量的證據也證明了這一結論。雖然這個化石已經發現了14年了,但專家們仍不能確定它們是在打架,還是由於數百萬年的地質運動被擠在一起的。詹姆斯庫克大學的一支精幹的科學家團隊正在努力揭開真相。
  • 史上罕見的夫妻雙修科學家,號稱「神仙」家族,1600多年仍被供奉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黃大仙」到底是誰,是哪位神仙?從什麼時候開始供奉至今?答案要從一本書說起,這個「黃大仙」跟一對兒夫妻有關。這本書的名字叫《科學家列傳》,是由大學教授楊義先和鈕心忻兩位老師共同編著,共收錄了40位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名家。
  • 《哥斯拉2:怪獸之王》——老婆,快來看神仙打架
    神仙被放出來根據怪獸宇宙的設定,史前巨獸確實存在。女主角,作為一個科學家,在兒子喪生後,卻出現了要維護生態平衡,拯救人類的想法,這個邏輯實在牽強。如果按照女主的思路,我們想一想,人類的發展是否能夠導致地球的毀滅?
  • 科學家:人類可能會被信奉為神仙
    科學家:人類可能會被信奉為神仙維度空間在科學界內一直是一個比較神秘的地方,因為我們的地球,我們的世界很可能是被不同的空間給切割而成的,人類僅僅只是佔據著其中的一個地方而已,舉個例子來說,我們人類目前所看到的世界是一個三維維度的空間,而螞蟻和我們處在同一個地方,卻只能夠看到平面,也就是說螞蟻即使和我們共處一個世界
  • 看本片最佳方式:忽略人類劇情,純粹欣賞神仙怪獸打架就好
    神仙怪獸打架,人類在旁邊驚慌失措,目瞪口呆,只能刷存在感逃離。穿插著人類遇到前所未有的災難和浩劫的場面,感天動地,悲壯無奈。當這些只存在於傳說裡的超級物種強勢崛起時,人類的命運岌岌可危。(1)情節推進怪獸被喚醒釋放,原因是維拉·法米加飾演的科學家帶著女兒遭到恐怖分子綁架,因為她發明了可以與怪獸交流和控制它們的聲波發射器。
  • 反對科學家創業的施一公攜公司香港上市,夫婦身價超15億
    來源:華商韜略文/華商韜略 魏峰2017年,清華教授施一公堅決反對科學家創業開公司,反對國家精英投身金融。然而,2018年,施一公創立的公司融資了2億美元。是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施一公曾義正言辭地表示:「當這個國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
  • 近現代是否有科學家能比肩愛因斯坦?這位華裔科學家僅次於他
    不同人對他有著不同的評價,但大家普遍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近現代是否有科學家能夠比肩愛因斯坦呢?這位華裔科學家僅次於他。 網絡上曾經就出現過這樣的問題,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是哪一位,結果大部分網友的答案都是愛因斯坦。緊接著這個答案又出現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國是否有在科學成就上超過愛因斯坦的科學家呢?
  • 崑崙山真的有神仙在渡劫?科學家不相信,但有遊客拍到了一張照片
    當然,這只是宗教典籍或神話傳說而已,按照現代科學的理論,天空上是一片廣闊而無生命的宇宙,沒有任何天宮天庭,天山自然也不存在神仙。而且很可能是雷劫只是古人對閃電的敬畏與好奇,於是便塑造了登仙渡劫這樣一個傳奇故事。但曾有照片顯示,崑崙山附近曾有一次仙人渡劫。
  • 硬核團隊創業電子菸喜霧,尼古丁鹽發明人任首席科學家
    用她自己的話講,這是一場「謀定而後動」的創業。科學造霧背後的女科學家同樣是在今天,發布會之外,喜霧的首席科學家邢晨悅還受邀出席了全球移動互聯大會GMIC,並發表了主題演講。她說,一個完善的商業環境,需要對科學尊重,對專利尊重。
  • 五位女科學家分享自身經歷:博士該怎麼讀?是否有過年齡焦慮?
    是否有必須在40歲的黃金年齡之前做出科研成果的焦慮?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該怎麼辦?博士該在國內還是國外讀…… 六位年齡跨度相差幾十歲、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嘉賓根據提問分享了她們的科研經歷和人生故事。儘管幾位科學家分享的是科研行業的經驗,但是價值觀和方法論是普適的,不僅僅能給予女性鼓勵,也能給每一位在事業發展中有困惑的讀者以啟迪。
  • 全球計算機科學家排名,鄭州大學第一,可惜人卻在美國
    ,其中中國科學家入選45名,而華人第一、國內第一,都來自於一所211高校。鄭州大學是河南最好的大學,但放在全國來看,並不理想,僅是211大學,即使如此,鄭州大學卻培養出了世界頂級計算機科學家:韓家煒、張宏江。
  • 山東科技大學科學家給大學生發獎學金,鼓勵新生致力科研事業
    她口中所提到的獎學金,是國內知名的機器人專家、世界第一例機器人鳥研發專家、山東科技大學退休蘇學成教授於2019年出資50餘萬元,在電氣與自動化工程學院設立的新生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的新生潛心科學研究和科學探索。2020年,共有14名在高考中成績優異的新生獲得了該獎學金,每人獎勵金額4000元。
  • 科學家劃分了三個文明等級,飛出銀河系需要達到哪種文明等級?
    關於宇宙中的文明,科學家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探討了。1950年,費米悖論橫空出世,科學界開啟了一場大辯論,地外文明到底在哪?1965年,前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建立了文明等級模型,當時他只劃分了三個等級。後來的科學家認為單純用能源利用類型,來劃分文明有點不嚴謹。又加上了一些依據,文明等級的劃分更加嚴謹,劃分依據也更多了。
  • 開學第一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走進校園,講述科學家是如何學習工作的
    為什麼要成為科學家?科學家是如何學習和工作的?,但他也要派千裡眼才能看到孫悟空在人間如何搗亂,而我們在生活中運用射電望遠鏡,看得比古代的神仙還要遠。為什麼我們要成為科學家?因為我們處在一個科學技術超越神話的時代。」
  • 開學第一課:松山湖材料實驗室走進校園,講述科學家是如何學習工作的
    為什麼要成為科學家?科學家是如何學習和工作的?9月1日下午,開學第一天松山湖實驗中學的同學們跟隨中科院專家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科學故事中共同領略科學背後的神奇世界「玉皇大帝號稱是天上最厲害的神仙,但他也要派千裡眼才能看到孫悟空在人間如何搗亂
  • 全球計算機科學家排名,鄭州大學第一,留得住是關鍵
    根據知名機構Guide2Research公布了2020年世界頂尖1000名計算機科學家排名中,其中中國科學家入選45名,而華人第一、國內第一,都來自於一所211高校。這個高校就是鄭州大學。鄭州大學是河南最好的大學,但放在全國來看,並不理想,僅是211大學,即使如此,鄭州大學卻培養出了世界頂級計算機科學家:韓家煒、張宏江。韓家煒:華人第一,現為美國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