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改編自2011年湄公河慘案,國內把一個國際事件翻拍成電影而且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是好事。也給國內各種大案奇案開了個好頭。很多人說這種主旋律電影會歪曲掉很多真實案件中更為黑暗的內幕,看得不爽。但是如果在有一部上乘考究的主旋律電影和禁止拍攝中選擇,我們會選什麼,當然是先有了再說嘛,我覺得慢慢來,給大家時間,這類題材的電影會越拍越好。影片節奏快速,打鬥場面稍有進步,各種調度和劇情的推進也較為成熟。兩位主演表演非常賣力,沒有馬虎。整體來說整部電影從前期到後期都能看出大家都努力想要完成一部賣座主流的商業大片。
從現在票房和口碑來看。《湄公河行動》做到了。但是大聰一向對國內電影考量格外嚴格,沒錯,比西方電影還要嚴格。因為大聰也希望國產電影能越來越好,《湄公河行動》已經被那麼多人表揚了,也不差我一個了。所以接下來是要吐槽影片「過」的地方人物扁平化,影片中只有兩位主演有提到他們之間各自的過去。其他人就都是一個符號,甚至連大反派糯康都是被一個描寫成被毒品抽暈過去的神經質大傻x。大聰覺得,一個大毒梟,自己起家在金三角經營著毒品生意,不會是一個傻x影片兩派人物,要必須做到勢均力敵才有意思。而整部電影像在打遊戲通關一樣,
不斷打倒糯康的一個個手下(而且還記不住名字),糯康整部電影幾乎就是露個臉,發個飆,神經病一樣對誰都不滿,最後只會拿著機關槍噠噠噠噠噠。對不起,這樣的設定我不能接受,糯康不是一個普通的匪徒,而是一個曾經極為強大的大毒梟,應該是具備了超於常人的智商和力量的一個反派角色影片這樣反而弱化了反派整體的智商,感覺是你們活的好是之前正派懶得鳥你們,但現在老子出馬了還不是把你們一個個幹掉嗎。這種角色設定邏輯讓電影直接變得簡單而沒有層次感。鬥場面重複化。因為打鬥而打鬥。整個劇情的發展幾乎都是由打鬥去推進的,一部電影如果打鬥場面佔的篇幅過大,就像是吃一頓晚餐菜色沒有搭配好。四菜一湯裡四個菜都是肉菜,
東坡肉梅菜扣肉咕咾肉農家小炒肉,然後那個湯還是雞湯氣氛渲染的忽略。影片沒有在每一次任務之前進行渲染,要知道電影是非常講究氣氛渲染的。為什麼電視劇拍的再好還是電視劇,因為氣氛渲染不足,但是好的電影是大家聚在一個黑房間裡觀看著大屏幕,哪怕影片畫面是一個人叼著一根煙一句話不說五秒,整個氣氛也會讓觀眾產生不一樣的情緒。而這部電影,任何氣氛製造都沒有們來看看氣氛調度做足了的《邊境殺手》,一派車隊航拍進入墨西哥販毒之城,沒有旁白解釋,只有深沉的配樂,車隊行駛速度非常快,在航拍的角度下向一條蓄勢待發的黑蛇。讓人看了緊張帶感而《湄公河行動》的航拍,可以說是金三角的旅遊宣傳片嗎。對劇情和氣氛沒有任何推進。詞囉嗦沒營養。尤其是前面,主旋律的鋪墊讓我以為到了科教興國的專題片。當然了,
美國主旋律電影我也是不喜歡的。但是美國主旋律有個優點是把愛國視角只放在主角單一視角上,而其他人或許也有不關心政治不關心國家的人。而《湄公河》所有人都扁平的愛國樣的愛國,顯得不真實。影配樂非常有年代感,如果這部電影是在1996年上映的,電影配樂應該是很成功的,但是時間到了2016年,電影的色調以及配樂,特別是配樂,讓人有些穿越感,音樂旋律之老舊讓人無法接受。最讓人尷尬的是配樂和電影畫面完全配合不上,感覺畫面歸畫面,音樂歸音樂。完全沒有融合在一起。聽說,電影配樂還被陷進了抄襲門事件。想科普一下國外的分級制度,18M是18歲以上,21R是21歲以上,也就意味著21R的電影會充斥著血腥鏡頭和侮辱性臺詞以及性畫面。但是縱觀所有限制級主流電影中,都極少有描寫兒童被槍殺或者對兒童不利的畫面。而《湄公河》
因為是國內有關部門特批特供。放開了某些制度。裡面描述有娃娃兵玩俄羅斯轉盤手槍遊戲,以及主角開槍射擊小孩的鏡頭,要知道在西方這些畫面已經可以到21R+或直接引起禁播爭議了。電影裡面屍體的打撈畫面,還有一些槍戰的血腥畫面,也都可以定為18M。所以恭喜大家,能在自己家門口看了一部21R+的愛國主旋律電影。影其實是一部掛著真實湄公河事件外衣的香港槍戰電影。只是把事件換做了真實事件,把戰場從香港搬到了金三角。可以不客氣的說,除了這些,全部都是換湯不換藥。從頭到尾都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港式打鬥片。裡面描寫事件本身的討論少之又少。然,並沒有說香港槍戰片不好,大聰也是看著港片長大的。但是在電影時代不斷向前的今天,這種港式片沒有退步,但也看不到進步。如果說把香港槍戰片打鬥搬出國外是進步的話,那麼成龍大哥那麼多年的電影又是什麼呢因此,學習,研究,不斷創新和突破,還是這些老舊的大道理才是國產電影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