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這是語文的「三座大山」。
如果僅僅為了分數去學習,估計沒有一個學科會有意思。而且考試的設計,也並不僅僅想和大家玩分數的遊戲,高分的背後往往意味著知識掌握很清楚,以及解決問題的高能力。
初中語文教學裡的文言文也是如此。
但是孩子們不喜歡文言文,不喜歡的原因是他離生活比較遠,而且也看不到學習文言文的前途。甚至有的孩子會說,繼承傳統文化,古代的那些東西有人翻譯給我們讀不就行嗎?
甚至有些孩子覺得外語比文言文重要,學好了外語是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最起碼可以和外國人對話,學了文言文有什麼用?以現在的科學技術,你總不能穿越到古代和古人講話吧?
成人世界的精妙算計,功利的心態,同樣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一些老師自不必說,考什麼教什麼,一切以分數為中心;好多孩子也如此,考什麼學什麼,多一點兒都不想學,知識多了是累贅,分數高高才是王道。
這樣的想法落實到文言文的學習,將不可避免的製造痛苦的感覺。
對文言文的認識上,雖然知道所學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先人的思想光輝,凝聚著先人的智慧,濃縮著民族豐富的情感。
但認識僅僅終歸認識,因為考試沒有達到那樣的深度,自然不可能走進古人的內心,學習的過程中不免敷衍拖沓,甚至懷著深深的厭惡。但是老師還能堅持教,學生還能堅持學,只不過是看著考試的面子,為分數而行動罷了。
現狀即是如此,隨著整個中華文化復興的大形勢,文言文的比例還會加大,如何解決學好文言文的問題,越來越是個問題。
想讓文言文學得有趣兒,還真不是一廂情願的事情。貓愛吃魚,狗愛骨頭,蘿蔔白菜可以各有所愛,但是文言文你不能不愛。
不能建立起對文言文的興趣,沒有學習文言文的動力,缺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不能夠從文化復興的高度認識文言文,文言文所帶給你的只有煎熬。
分數考得高煎熬,成績上不去更是一種煎熬。
說一說具體的方法。
第1種方法要誦讀。誦讀是最好的學文言文的方法,學外語是這樣,學古文也是這樣。在誦讀中親近文字,建立語感,體會古人的思想感情。
誦讀文言文的過程,其實是調動多種感官,注意力會高度集中,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讀文言文的過程中,哪怕用的是方言,都會迫使自己不自覺地去理解。表面上看是語感,其實是內在思維的建立。
第2種方法是理解。對於古詩文的理解最好不要刻意。文言文給廣大同學帶來痛苦,原因是授課的方式。很多時候除了公開課以外,文言文的課程就是一句句對應翻譯,平時對文言文的考察,也是對字詞摳得比較緊。其實文言文的學習有次第的,最初應該是做整體的理解,通篇把握。
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的會覺得一些句子寫得不錯。甚至有些句子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那麼大家就會想了,背了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啊?如何能用上呢?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主動地去理解一個詞或者句子的好處。
第3種是應用。無論哪一個學科的學習,歸根到底都是為了用得上。學習有用的知識才有意義,剛才我們反對過於功利,但是一點功利心沒有,也不行。其實我們所要反對的只不過是急功近利。
學習文言文,免不了要考試,在考場上打得高分,這是最基本的用處。
除此之外呢?走入文字背後,思接千古,神交一位位閱歷豐富、智慧如海的先賢聖人,目睹一幅幅閱盡滄桑的歷史畫卷,遊歷一處處各具特色的靈山秀水,以文言文增添我們的人文素養,才是學習文言文,更大的用處.
以具體的篇章為例,在《陳涉世家》中可以對話平民英雄,而《生於憂患》等儒家經典,則可以看到古聖先賢的人生情懷,即使《與朱元思書》《答謝中書書》等寫景小品文,也能感受古典的人文之美。
其實學生們的學習,也和成人世界的謀生是一樣。光看到分數,就好比只去盯著錢。享受賺錢的過程,以及錢對於我們生活的提升,那才是最有趣兒的。
沒有分數,前途很難美好,在爭取高分的過程中,同時享受學習的樂趣,才是上上之選。
中考語文,備考2020,作文看似可以自由發揮,其實高分自有定數
初中英語,提升能力拿高分,不能忽略這最根本的兩點
語文教和學,刷題可以提升成績,邏輯和審美能力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