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思考

2021-01-07 中華會計網校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研究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重要意義,然後對此論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回顧。在此基礎上,從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識別及聚類分析——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統計分析——「環境因素包」的測度、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方案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義

  會計環境是導致會計發展變革的根本動因,也是會計應用是否具有實效的前提條件。「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的轉變,服務目標以公司管理層面為主的傳統管理會計理念向為實現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多重目標的拓展和提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會計隨環境變遷而形成的眾多新領域,不僅驗證了會計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亦告訴人們對管理會計地位、作用重新審視的必要性。據有關學者的最新研究表明,要全面發揮會計信息在公司(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應有作用,單靠財務會計系統是不夠的,管理會計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維持治理結構的高效運轉,以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水平上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向公司利益相關者提供非強制性相關信息,包括未來預測信息,非財務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

  (二)輔助和審核管理決策

  (三)服務於內部控制,快捷準確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

  (四)建立激勵與補償系統,為業績考核和確定報酬方案提供依據

  (五)為企業經營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提供信息支持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施,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管理會計理論從西方的引入。雖歷經20多年,但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狀況仍不理想。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Chee Chow教授在1999年上海中國會計學博士生聯誼會上曾說過,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管理會計。實證會計鼻祖、羅徹斯特大學的Ray 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國際會計慣例靠攏的財務會計準則其實只是中國國內會計問題的一個小部分,中國國內會計問題的大部分應是解決國內企業的管理問題。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 S.Kaplan),安東尼·A·阿特金森(Anthony 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級管理會計》中文版序中曾寫道:「利用管理會計信息改善企業經營並制定戰略決策,這對中國企業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市場經濟越發展,管理會計越重要」的共識,都說明系統研究影響我國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環境因素及其優化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為此,本論題將圍繞我國管理會計應用不佳的環境因素展開研究,研究重點放在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式上。通過本論題的研究,將要分別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以此引導企業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效率中更有效地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促進理論與實務工作者關注從變革的環境中尋求管理會計創新問題的研究,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二、文獻述評

  在國外對管理會計的創新和應用研究中,無一不是把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作為研究的先導。要麼從變革的環境中尋求管理會計創新、發展的機遇,要麼通過對企業環境的優化提高管理會計的應用實效。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S·Kaplan在研究管理會計產生與發展時,把現代管理會計的起源追溯到19世紀初(1825年)出現的多層次企業管理;從19世紀中葉的鐵路業、金屬製造業的產生與發展,19世紀末大商業企業的規模經營,20世紀初以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甘特(H·L·Gantt)為代表的科學管理,以及管理控制在杜邦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美國鋼鐵公司這類綜合性企業的成功應用,研究了1825-1925百年間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變遷。繼1925-1985年60年間管理會計系統沒有多大發展的環境分析,歐美管理會計面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加劇,經營技術的變革,信息技術的飛躍,組織設計戰略的創新,使管理會計的內容和指導思想發生了最具突破性的變革。在西方管理會計發展歷程中對管理會計研究持不同觀點的兩大學派,即以美國史丹福大學查爾斯·T·霍恩格倫(Charles T·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學R·N·安東尼 (R·N·Anthony)教授,德克薩斯大學教授韋爾思(Wells),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羅伯特·W·斯卡彭思(Robert·W·Scapens),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青木茂男等為代表的傳統管理會計學派和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 S·Kaplan ),大平派路德大學教授H·託馬斯·詹森(H·Thomas Johnson)等為代表的創新管理會計學派,在研究觀點相異的爭論中共同意識到「理論與實際脫節」是當時管理會計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R·S·卡普蘭教授的一改過去主張管理會計研究必須大量引進數學分析方法,使之朝著精密化方向發展的觀念,倡導和實行以「現場為基礎的研究」(field-based research)——「經驗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使管理會計在變革的環境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日本九州大學經濟系西村明教授關於「亞洲的經濟成長與管理會計」的研究文章,探討了亞洲管理會計的定位及把日本管理會計移植到亞洲所存在的問題,對於後者,特別強調要認清亞洲經濟的現實和日本管理會計的特徵。以上雖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國外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研究的重視,但對於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如何優化,以及實施優化方案的相應對策等難點問題的研究,往往只是擦邊而過,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尚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從國內的研究現狀看,有學者根據對管理會計研究的方向,將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歐美管理會計的發展,追蹤歐美學者的足跡,總結好的做法,形成系統評價,進而解釋我國的實踐活動,解決我國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另一類則推崇深入實踐,總結成功企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的經驗,從理論上挖掘共性,總結可推廣的東西。」從研究起步的時間看,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可追溯到1982年。繼李天民教授所編的《管理會計學參考資料》(電大版)輯入的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文章之後,《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等國內權威性會計刊物,亦常有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案例和經驗介紹。從暨南大學會計系管理會計課題組1995年的一項調查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推廣應用情況回答「很好」的或「好」的幾乎沒有,回答「不太理想」的佔90%,回答「很不理想」的佔10%.對高校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管理會計的情況,14所院校中回答「用得多」的沒有一個,「用得少」的12個,回答「不清楚」的2個。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知之甚少,企業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營管理。他們的結論是,管理會計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仍然處於一種漂浮狀態。南京大學國際會計系課題組針對其1997年的問卷調查得出「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狀況比兩年前已有了長足的進步」。資料顯示,實際管理工作中較多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從財務會計日常核算中取得資料,制定費用限額與費用分類歸口管理等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率分別達到68%與59%,本量利分析中的盈虧平衡分析法的使用率為67%,預測分析中的成本費用預測與市場需求預測的使用率分別達到68%與58%,以目標利潤為預算出發點和以銷售量為預算出發點的預算方法的使用率分別為47%和46%;而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很少的方法集中於:使用現金流量表的企業只佔總數的11%、成本管理中選用成本否決法的企業只有17%、選用活動量成本計算法的僅有7%,幾種比較先進的預算方法使用率都比較低(滾動預算9%、彈性預算7%、零基預算3%),用於投資中心評價的「投資報酬率」使用率為10%、「剩餘收益」使用率7%,本量利分析中的「經營槓桿計算」與「利潤敏感分析」的使用率分別為9%與19%,「線性規劃法」使用率7%,「網絡圖」使用率14%,「決策樹」使用率17%.對此稍作分析便會看到,管理會計中決策會計的主要內容和方法的實際應用仍然很不理想,這反映出管理會計在應用上並沒有根本性改觀,管理會計的應用和普及任務還十分艱巨。上述兩項調查表明,驅使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動力明顯不足,管理會計應用環境亟待優化。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99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健全的信息渠道是科學決策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其次,需要個人有良好的科學決策素質去進行分析決策;經濟政策居於第三位:「內部智囊」和「決策規範」分居第四、五位:「諮詢機構」列在最後。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回答數據如下表所示。

     表       對決策科學化最有影響的因素(%)(選擇3項)

項目  信息渠道 個人素質 經濟政策 內部智囊 決策規範 職工建議 上級指示 諮詢機構 總體
國企
股企 70.4
68.8
73.8 65.5
64.3
69.0 57.3
58.7
53.5 47.0
48.0
42.4 33.7
34.2
36.9 15.6
15.2
14.9 8.2
9.0
5.1 2.3
1.8
4.4 

  資料來源:《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第130頁

  企業經營管理者將健全的信息渠道作為決策科學化的最重要基礎,應是對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趨勢客觀要求的積極反映,也是對我國企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信息渠道」、「個人素質」、「內部智囊」和「決策規範」等內容都與企業管理會計系統的建立和運用相關。因此,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這種呼聲,一方面反映出他們對於信息、人才和智囊等在加強企業科學管理中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企業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管理會計的人才隊伍和對管理會計技術及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這與管理會計在企業中運用的實際狀況基本一致。

  1998年,日本九州大學的西村明教授將管理會計發展劃分為成型期、傳統期、數據信息型和綜合型四個階段,並認為當時中國的管理會計主要處於成型期和傳統型階段。

  《會計研究》雜誌自1997年以來以「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與發展」為題組織了「安易杯」、「金蝶杯」等形式的管理會計有獎徵文。1999年「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成立,在當年4月召開的專題座談會的基礎上,為了推動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研究與應用,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於1999年10月23-24日在南京大學召開了「管理會計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就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努力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作為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來研究達成了共識。2000年12月9日-20日,「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上,就管理會計的中國特色進行研討時,許多代表認為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情況不甚理想,應用環境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從2001年以來發表在有關會計類學術刊物(如《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等上的研究文獻看,在關注管理會計21世紀發展趨勢的同時,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問題開始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但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研究仍是我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剛剛起步的一個研究主題,而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優化及其優化模式的設計,尚未見文獻報導載述,該問題當是國內外尚未解決而又急需啟動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方案設計

  研究影響我國管理會計應用成效和制約管理會計發展的環境因素特徵、各環境因素之間存在的潛在聯繫,測算不同性質的環境因素對管理會計應用的影響程度,建立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治理效率的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奠定基礎,是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研究的目標。因此,研究方案設計如下:

  (一)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識別及聚類分析研究

     ——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

  會計環境一般是指與會計產生、發展、應用密切相關決定著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法制及會計工作等方面的客觀歷史條件及特殊情況的總稱,它是導致會計應用與發展的根本動因。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與會計環境之間同樣具有此種內在關係,由於會計環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動態性和構成要素的複雜性,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揭示。由於本項目主要是圍繞管理會計應用這一核心,對會計環境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因此,我們擬將會計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來外理,以系統中各因素與管理會計應用的相關性作為識別標準,鑑別不同會計環境因素的特徵,並對特徵因素進行歸納、分析、篩選,從而構建起與管理會計應用相關的「環境因素包」。

  為使研究構建的管理會計「環境因素包」具有客觀性和有用性,研究應吸納實務界人士參與,有針對性地深入多家相關企業(樣本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收集、分析大量實際材料,以體現「環境因素包」的中國特色。同時要進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差異的國際比較研究,探索可借鑑之處。

  (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統計分析研究

     ——「環境因素包」的測度

  在將「環境因素包」的特徵因素分成了若干類,每一類因素將反映對企業管理會計應用成效的某個方面。以此為基礎,研究每類環境因素對管理會計應用的影響程度。

  首先,研究各類特徵因素的經濟學內涵及其對管理會計應用產生影響的方式、範圍和影響度的可量化性;其次,對樣本企業進行各類特徵環境因素影響度的調查,調查項目分定性和定量兩部分;再次,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主成分分析),以確定每類特徵環境因素的影響度(權重);最後,調查、計算各樣本企業在每個特徵環境因素上的得分。計入相應的權重後,可得到每類特徵因素的加權分值。以此為依據作為評價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程度的標準。

  (三)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方案設計

  利用上述兩部分的研究結果,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

  1.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各主因子之間的潛在聯繫,確定優化模型的結構和各因素在模型中的位置及相互關係。

  2.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和不同應用管理會計企業的特點,研究優化模型中各要素取值的有效區間、評價標準和適用範圍。

  3.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進行驗證。

  我國企業在管理會計應用技術上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關鍵在於如何激活由於企業所處內外環境需求的不對稱,而缺少主動創立管理會計系統和運用管理會計信息進行有效內部控制的意識。因此,以推進中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並考慮企業國際、國內經營環境和會計市場的預期變化,通過對優化模型的實施、檢驗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實施對策。

  4.根據測試結果對優化模型進行必要的修正。

  (四)研究方法

  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研究,旨在激活我國企業創立管理會計應用系統,運用管理會計信息進行有效內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及核心競爭力。因此,研究必須根植企業實際,以現代管理理論為依據,針對不同的研究內容、研究階段的特點,確定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有用性。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概括如下:

  1.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擬採用全面調查與「現場為基礎的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管理會計以「現場為基礎的研究」(field-based research)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管理會計創新學派的代表人物Robert S·Kaplan 教授極力倡導和實行的研究方法,它為管理會計實現大量的創新及其在「非財務計算領域」的擴展,取得了頗多豐碩成果。我們將以合作單位作為研究現場,進行長期深入的跟蹤研究,以獲得的第一手素材為基礎,寫出「個體」應用管理會計的「案例」,作為從實踐到理論的中介。同時,選擇「樣本企業」,以所設計的問卷進行全面調查。「樣本企業」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涵蓋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

  對上述獲得的與管理會計應用有關的數據、資料採用判別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及聚類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影響管理會計的主要環境因素進行集合,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

  2.運用比較研究法,研究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企業主體類型、規模、行業等方面的差異,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找出可借鑑之處。

  臺灣的會計模式,制度體系基本與美國類似,特別是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研究處於領先水平。

  3.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環境因素包」各類影響因素的影響度進行估計。

  環境因素的特徵不同,對管理會計應用成效的影響度也不同。特徵因素影響度的估計,必須以定性與量化相結合為基礎,運用統計分析法確定每類因素的權重。運用理論——實踐——理論循序漸進的研究方法,將調查、計算獲得的各特徵因素的得分加權化,得到評價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程度的標準。

  4.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式設計,可繼承上述研究結果,運用客觀事物的關聯性原則,確定優化模型的結構及序列。

  5.堅持有用性原則,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優化模型要進行驗證和修改。合作單位及相關企業可協助完成。研究方法和思路如下圖所示。

 

相關焦點

  • 論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與思考
    隨著國際投融資的迅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會計國際化已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不能迴避的現實問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在京發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準則體系由1項基本準則、38項具體準則和相關應用指南構成,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這標誌著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國際慣例趨同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正式建立。
  • 寶鋼股份管理會計的應用與創新
    管理會計是管理科學化、現代化的產物,現代管理會計沿著「效率—效益—價值鏈優化」軌跡發展,圍繞「價值增值」主題展開,在我國企業生存發展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
  • 我國管理會計發展進入實質階段 企業改革步伐加快
    「財政部發布的多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具備統一的體例結構,貼近企業管理制度的行文特色。」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副總經理、總會計師李守武表示,應用指引規範了企業在應用管理會計工具時的操作流程和步驟,有利於管理會計在企業真正落地,讓管理會計工具方法植入企業的業務主流程,最終推動業財融合的實現和財務轉型。
  • 成本會計在工業企業中的應用
    1.4 物流企業對客戶需求進行優化管理  物流成本會計核算有利於物流企業對客戶需求進行優化管理。它能夠通過對不同客戶的物流成本進行核算分析,並有針對性地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物流服務,並為有效客戶管理提供依據。
  • 梧桐商學院丨財政部要文,為我國管理會計發展建立人才儲備
    如,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成本為核心的內部責任會計,包括班組核算、經濟活動分析和資金成本歸口分級管理等;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以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制為基礎的責任會計體系;90年代後的成本性態分析、盈虧臨界點與本量利依存關係、經營決策經濟效益的分析評價等,都屬於管理會計的範疇。當時,河北邯鄲鋼鐵公司實行的「模擬市場,成本否決」可謂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的典範。
  • 元年管理會計深度應用四大創新工具
    當前,中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的水平正在不斷提升。基於十餘年來深耕管理會計領域的實踐、研究和探索,基於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京舉辦的「管理會計體系構建和深度應用——暨元年管理會計業務戰略發布會」上提出的管理會計四大業務戰略體系,元年推出了管理會計深度應用的四大創新工具。
  • 建立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的思考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針對非營利組織的財務制度一直沿用預算會計來規範,並沒有因為會計環境的巨大變化而發生改變,現行預算會計體系的缺陷逐漸顯現出來。首先,財政體制不斷深化,預算會計體系各組成部分之間協調性較差。其次,我國事業單位組成複雜。
  • 戰略管理視角下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應用框架
    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的實質是對企業所有資源和耗用資源的活動進行管理,過程是不斷優化企業戰略和業務目標。因此,戰略管理視角下對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應用,要在戰略管理的不同階段,發揮管理會計工具的協同作用,更好地為戰略落地服務。
  • 淺談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結合優勢
    但是,我國的傳統會計觀念往往是財務會計主外、管理會計主內,在這種傳統的會計管理模式並不利於企業的全面發展,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未來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呼喚著企業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統一,下面我們就分別探討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並對兩者融合的可行性做一個完善的討論,希望可以為企業內部會計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
  • 關於進一步完善我國會計法律規範的思考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一條規定:「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滿足有關各方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滿足企業內部加強經營管理的需要」。充分體現了會計行為必須滿足這三個主體的利益需求。也正是在這種立法思想的導引下,我國的《會計法》力求這三個主體的利益都達到最大化,事實上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 新準則下企業R&D費用會計處理的思考
    新會計準則R&D費用會計處理的應用更加適應企業成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一)促進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  R&D費用有條件的資本化,順應了潮流,明確了研究和開發的會計處理,更能準確地衡量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情況,有利於利益相關者做出正確的決策,增強了潛在債權人和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有效防範企業R&
  • 會計碩士論文題目選題熱點推薦
    戰略管理會計;傳統管理會計;戰略管理;戰略管理會計;傳統管理會計;戰略管理;管理會計;應用;競爭優勢;企業戰略管理;價值鏈分析;價值鏈;對策;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現代管理會計;戰略成本管理;競爭對手;特點;戰略目標;概念;價值鏈會計。
  • 淺議「案例教學法」對管理會計教育模式的改進
    而我國企業目前應用管理會計的技術方法主要處於成形型管理會計與傳統型管理會計階段。小企業一般利用財務數據進行經營管理,大企業則在相當程度上採用了傳統管理會計。當原有的機械核算匯總可以完全被計算機軟體所取代時,新的經濟環境中的會計人員更加需要「自身價值」的養成,並將更多的時間用於新的職能——分析和決策,解釋財務資料的內涵,並將對資料的分析成果運用於企業可採取的決策選擇和判斷,即提高參與和服務於企業管理的能力。   在新的社會環境下,企業要求會計人員從財務報表提供者轉換為高級決策支持者,就必須要求會計人員具有相當高的管理會計知識。
  • 財政部長: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管理會計
    但西方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基本上基於各國企業實踐,相關理論與我國單位內部管理實際存在脫節現象,實際應用效果並不理想。目前,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尚未形成,我國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建設尚有較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二是實踐處於自發無序狀態。
  • 21世紀中國管理會計研究的現狀與未來
    摘要 本文將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歸納了當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的主要特色,並對我國管理會計研究的未來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 管理會計;現狀與未來;中國;11世紀   一、我國管理會計研究與應用的歷史演進及現狀概述
  • 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的區別
    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所處的工作環境相同,共同為實現企業和企業管理目標和經營目標服務。   (3)相互分享部分信息。管理會計所需的許多資料來源於財務會計系統,其主要工作內容是對財務會計信息進行深加工和再利用,因而受到財務會計工作質量的約束。同時管理會計信息有時也使用一些與財務會計並不相同的方法來記錄、分析和預測企業的經營狀況。
  • 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現實選擇
    [關鍵詞]    企業財務 管理目標 現實選擇  目標是系統最優化的情況下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根據不同的系統所要解決和研究的問題,可以確定不同的目標: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是企業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財務管理所應達到的預期效果和基本要求。它是企業財務工作的定向機制、出發點和歸宿。企業財務目標取決於企業生存與發展目標,這兩者必須是一致的。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2  .我國會計管理體制改革3  .中外會計管理體制比較研究4  .現代企業制度下會計監督的新特點5  .會計監督的基本理論問題6  .會計監督規範化問題7  .財務總監製度的發展與優化8  .會計委派制的發展與優化9  .會計信息質量評價體系10  .會計信息質量特徵的中外比較11  .會計信息失真的經濟學透視
  • 優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區位
    2013年,我國對亞洲、拉丁美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非洲的投資比例分別為71%、13%、6%、4%、3.1%、2.9%。投資區位過於集中不利於實現資本的全球優化配置,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政治和社會不確定性較大,投資風險較高。還應看到,一些發展中國家逐漸掌握了我國製造業的生產流程、技術和工藝,導致我國對外投資企業利潤空間縮小。
  • 第三屆智能財務高峰論壇郝宇曉:認知智能在管理會計中的應用模式探索
    管理會計本質是通過採集數據,建立分析模型,發現運營決策的問題,並調整策略、制定計劃改善運營,解決企業決策的問題,用量化的數據和信息為管理決策提供支持。但現實是數據的邊界和範圍受到較多局限。管理會計也好,現代財務也好,離不開新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豐富的工具和廣泛的應用。人工智慧發展方向可分成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