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研究我國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重要意義,然後對此論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了文獻回顧。在此基礎上,從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識別及聚類分析——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統計分析——「環境因素包」的測度、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方案設計等方面提出了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義
會計環境是導致會計發展變革的根本動因,也是會計應用是否具有實效的前提條件。「會計的發展是反映性的,會計主要是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並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21世紀管理會計主題從企業價值增值到企業核心能力培植的轉變,服務目標以公司管理層面為主的傳統管理會計理念向為實現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多重目標的拓展和提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管理會計隨環境變遷而形成的眾多新領域,不僅驗證了會計與環境的密切關係,亦告訴人們對管理會計地位、作用重新審視的必要性。據有關學者的最新研究表明,要全面發揮會計信息在公司(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應有作用,單靠財務會計系統是不夠的,管理會計在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維持治理結構的高效運轉,以及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水平上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向公司利益相關者提供非強制性相關信息,包括未來預測信息,非財務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
(二)輔助和審核管理決策
(三)服務於內部控制,快捷準確的信息傳遞和反饋機制
(四)建立激勵與補償系統,為業績考核和確定報酬方案提供依據
(五)為企業經營創新和組織制度創新提供信息支持
我國對管理會計的應用,是伴隨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施,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管理會計理論從西方的引入。雖歷經20多年,但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的應用狀況仍不理想。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的Chee Chow教授在1999年上海中國會計學博士生聯誼會上曾說過,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其實是管理會計。實證會計鼻祖、羅徹斯特大學的Ray 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國際會計慣例靠攏的財務會計準則其實只是中國國內會計問題的一個小部分,中國國內會計問題的大部分應是解決國內企業的管理問題。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 S.Kaplan),安東尼·A·阿特金森(Anthony 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級管理會計》中文版序中曾寫道:「利用管理會計信息改善企業經營並制定戰略決策,這對中國企業今後的發展至關重要」。「市場經濟越發展,管理會計越重要」的共識,都說明系統研究影響我國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環境因素及其優化問題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為此,本論題將圍繞我國管理會計應用不佳的環境因素展開研究,研究重點放在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式上。通過本論題的研究,將要分別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以此引導企業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治理效率中更有效地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促進理論與實務工作者關注從變革的環境中尋求管理會計創新問題的研究,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
二、文獻述評
在國外對管理會計的創新和應用研究中,無一不是把管理會計的應用環境作為研究的先導。要麼從變革的環境中尋求管理會計創新、發展的機遇,要麼通過對企業環境的優化提高管理會計的應用實效。著名的管理會計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obert S·Kaplan在研究管理會計產生與發展時,把現代管理會計的起源追溯到19世紀初(1825年)出現的多層次企業管理;從19世紀中葉的鐵路業、金屬製造業的產生與發展,19世紀末大商業企業的規模經營,20世紀初以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和甘特(H·L·Gantt)為代表的科學管理,以及管理控制在杜邦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美國鋼鐵公司這類綜合性企業的成功應用,研究了1825-1925百年間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變遷。繼1925-1985年60年間管理會計系統沒有多大發展的環境分析,歐美管理會計面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化市場競爭的加劇,經營技術的變革,信息技術的飛躍,組織設計戰略的創新,使管理會計的內容和指導思想發生了最具突破性的變革。在西方管理會計發展歷程中對管理會計研究持不同觀點的兩大學派,即以美國史丹福大學查爾斯·T·霍恩格倫(Charles T·Horngren)教授,哈佛大學R·N·安東尼 (R·N·Anthony)教授,德克薩斯大學教授韋爾思(Wells),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羅伯特·W·斯卡彭思(Robert·W·Scapens),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青木茂男等為代表的傳統管理會計學派和以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羅伯特·S·卡普蘭(Robert S·Kaplan ),大平派路德大學教授H·託馬斯·詹森(H·Thomas Johnson)等為代表的創新管理會計學派,在研究觀點相異的爭論中共同意識到「理論與實際脫節」是當時管理會計研究共同關注的問題。R·S·卡普蘭教授的一改過去主張管理會計研究必須大量引進數學分析方法,使之朝著精密化方向發展的觀念,倡導和實行以「現場為基礎的研究」(field-based research)——「經驗性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使管理會計在變革的環境中不斷創新和發展。日本九州大學經濟系西村明教授關於「亞洲的經濟成長與管理會計」的研究文章,探討了亞洲管理會計的定位及把日本管理會計移植到亞洲所存在的問題,對於後者,特別強調要認清亞洲經濟的現實和日本管理會計的特徵。以上雖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國外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研究的重視,但對於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如何優化,以及實施優化方案的相應對策等難點問題的研究,往往只是擦邊而過,由於種種因素的制約尚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從國內的研究現狀看,有學者根據對管理會計研究的方向,將我國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注歐美管理會計的發展,追蹤歐美學者的足跡,總結好的做法,形成系統評價,進而解釋我國的實踐活動,解決我國企業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另一類則推崇深入實踐,總結成功企業的成功經驗,尤其是那些成功的民營企業和合資企業的經驗,從理論上挖掘共性,總結可推廣的東西。」從研究起步的時間看,我國對管理會計的系統研究可追溯到1982年。繼李天民教授所編的《管理會計學參考資料》(電大版)輯入的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文章之後,《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等國內權威性會計刊物,亦常有我國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案例和經驗介紹。從暨南大學會計系管理會計課題組1995年的一項調查看,企業對管理會計的推廣應用情況回答「很好」的或「好」的幾乎沒有,回答「不太理想」的佔90%,回答「很不理想」的佔10%.對高校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管理會計的情況,14所院校中回答「用得多」的沒有一個,「用得少」的12個,回答「不清楚」的2個。大部分企業對全面預算、風險分析、差量分析、長期投資決策方法、企業員工業績評價等知之甚少,企業會計人員仍缺乏管理會計的基本觀念,更談不上應用這些方法去參與經營管理。他們的結論是,管理會計在中國並沒有引起多數企業的重視,仍然處於一種漂浮狀態。南京大學國際會計系課題組針對其1997年的問卷調查得出「我國管理會計的應用狀況比兩年前已有了長足的進步」。資料顯示,實際管理工作中較多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從財務會計日常核算中取得資料,制定費用限額與費用分類歸口管理等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率分別達到68%與59%,本量利分析中的盈虧平衡分析法的使用率為67%,預測分析中的成本費用預測與市場需求預測的使用率分別達到68%與58%,以目標利潤為預算出發點和以銷售量為預算出發點的預算方法的使用率分別為47%和46%;而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很少的方法集中於:使用現金流量表的企業只佔總數的11%、成本管理中選用成本否決法的企業只有17%、選用活動量成本計算法的僅有7%,幾種比較先進的預算方法使用率都比較低(滾動預算9%、彈性預算7%、零基預算3%),用於投資中心評價的「投資報酬率」使用率為10%、「剩餘收益」使用率7%,本量利分析中的「經營槓桿計算」與「利潤敏感分析」的使用率分別為9%與19%,「線性規劃法」使用率7%,「網絡圖」使用率14%,「決策樹」使用率17%.對此稍作分析便會看到,管理會計中決策會計的主要內容和方法的實際應用仍然很不理想,這反映出管理會計在應用上並沒有根本性改觀,管理會計的應用和普及任務還十分艱巨。上述兩項調查表明,驅使企業應用管理會計的動力明顯不足,管理會計應用環境亟待優化。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99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認為健全的信息渠道是科學決策最重要的基本條件;其次,需要個人有良好的科學決策素質去進行分析決策;經濟政策居於第三位:「內部智囊」和「決策規範」分居第四、五位:「諮詢機構」列在最後。國有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的回答數據如下表所示。
表 對決策科學化最有影響的因素(%)(選擇3項)
項目 信息渠道 個人素質 經濟政策 內部智囊 決策規範 職工建議 上級指示 諮詢機構 總體資料來源:《管理世界》1997年第4期第130頁
企業經營管理者將健全的信息渠道作為決策科學化的最重要基礎,應是對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趨勢客觀要求的積極反映,也是對我國企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提出的更高要求。「信息渠道」、「個人素質」、「內部智囊」和「決策規範」等內容都與企業管理會計系統的建立和運用相關。因此,企業經營管理者的這種呼聲,一方面反映出他們對於信息、人才和智囊等在加強企業科學管理中重要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企業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建立、管理會計的人才隊伍和對管理會計技術及方法的運用等方面存在的差距,這與管理會計在企業中運用的實際狀況基本一致。
1998年,日本九州大學的西村明教授將管理會計發展劃分為成型期、傳統期、數據信息型和綜合型四個階段,並認為當時中國的管理會計主要處於成型期和傳統型階段。
《會計研究》雜誌自1997年以來以「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中的應用與發展」為題組織了「安易杯」、「金蝶杯」等形式的管理會計有獎徵文。1999年「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成立,在當年4月召開的專題座談會的基礎上,為了推動管理會計在我國的研究與應用,中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應用與發展專業委員會於1999年10月23-24日在南京大學召開了「管理會計與應用專題研討會」,就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努力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水平,作為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大事來研究達成了共識。2000年12月9日-20日,「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專業委員會在北京召開的專題研討會上,就管理會計的中國特色進行研討時,許多代表認為目前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應用情況不甚理想,應用環境不完善是主要原因。從2001年以來發表在有關會計類學術刊物(如《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會通訊》)等上的研究文獻看,在關注管理會計21世紀發展趨勢的同時,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問題開始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但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研究仍是我國會計理論與實務界剛剛起步的一個研究主題,而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優化及其優化模式的設計,尚未見文獻報導載述,該問題當是國內外尚未解決而又急需啟動的研究課題。
三、研究方案設計
研究影響我國管理會計應用成效和制約管理會計發展的環境因素特徵、各環境因素之間存在的潛在聯繫,測算不同性質的環境因素對管理會計應用的影響程度,建立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治理效率的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為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會計理論體系奠定基礎,是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研究的目標。因此,研究方案設計如下:
(一)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系統識別及聚類分析研究
——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
會計環境一般是指與會計產生、發展、應用密切相關決定著會計思想、會計理論、會計組織、會計法制及會計工作等方面的客觀歷史條件及特殊情況的總稱,它是導致會計應用與發展的根本動因。管理會計作為會計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與會計環境之間同樣具有此種內在關係,由於會計環境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動態性和構成要素的複雜性,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揭示。由於本項目主要是圍繞管理會計應用這一核心,對會計環境的優化問題進行研究。因此,我們擬將會計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來外理,以系統中各因素與管理會計應用的相關性作為識別標準,鑑別不同會計環境因素的特徵,並對特徵因素進行歸納、分析、篩選,從而構建起與管理會計應用相關的「環境因素包」。
為使研究構建的管理會計「環境因素包」具有客觀性和有用性,研究應吸納實務界人士參與,有針對性地深入多家相關企業(樣本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收集、分析大量實際材料,以體現「環境因素包」的中國特色。同時要進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差異的國際比較研究,探索可借鑑之處。
(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統計分析研究
——「環境因素包」的測度
在將「環境因素包」的特徵因素分成了若干類,每一類因素將反映對企業管理會計應用成效的某個方面。以此為基礎,研究每類環境因素對管理會計應用的影響程度。
首先,研究各類特徵因素的經濟學內涵及其對管理會計應用產生影響的方式、範圍和影響度的可量化性;其次,對樣本企業進行各類特徵環境因素影響度的調查,調查項目分定性和定量兩部分;再次,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主成分分析),以確定每類特徵環境因素的影響度(權重);最後,調查、計算各樣本企業在每個特徵環境因素上的得分。計入相應的權重後,可得到每類特徵因素的加權分值。以此為依據作為評價企業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程度的標準。
(三)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方案設計
利用上述兩部分的研究結果,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
1.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各主因子之間的潛在聯繫,確定優化模型的結構和各因素在模型中的位置及相互關係。
2.利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和不同應用管理會計企業的特點,研究優化模型中各要素取值的有效區間、評價標準和適用範圍。
3.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型進行驗證。
我國企業在管理會計應用技術上並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關鍵在於如何激活由於企業所處內外環境需求的不對稱,而缺少主動創立管理會計系統和運用管理會計信息進行有效內部控制的意識。因此,以推進中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並考慮企業國際、國內經營環境和會計市場的預期變化,通過對優化模型的實施、檢驗提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實施對策。
4.根據測試結果對優化模型進行必要的修正。
(四)研究方法
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研究,旨在激活我國企業創立管理會計應用系統,運用管理會計信息進行有效內部控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及核心競爭力。因此,研究必須根植企業實際,以現代管理理論為依據,針對不同的研究內容、研究階段的特點,確定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和有用性。擬採用的研究方法、技術路線概括如下:
1.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的構建,擬採用全面調查與「現場為基礎的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管理會計以「現場為基礎的研究」(field-based research)方法,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管理會計創新學派的代表人物Robert S·Kaplan 教授極力倡導和實行的研究方法,它為管理會計實現大量的創新及其在「非財務計算領域」的擴展,取得了頗多豐碩成果。我們將以合作單位作為研究現場,進行長期深入的跟蹤研究,以獲得的第一手素材為基礎,寫出「個體」應用管理會計的「案例」,作為從實踐到理論的中介。同時,選擇「樣本企業」,以所設計的問卷進行全面調查。「樣本企業」的選擇要有代表性,能涵蓋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和不同類型。
對上述獲得的與管理會計應用有關的數據、資料採用判別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及聚類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影響管理會計的主要環境因素進行集合,建立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因素包」。
2.運用比較研究法,研究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企業主體類型、規模、行業等方面的差異,並進行國際比較研究,找出可借鑑之處。
臺灣的會計模式,制度體系基本與美國類似,特別是對管理會計的應用和研究處於領先水平。
3.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環境因素包」各類影響因素的影響度進行估計。
環境因素的特徵不同,對管理會計應用成效的影響度也不同。特徵因素影響度的估計,必須以定性與量化相結合為基礎,運用統計分析法確定每類因素的權重。運用理論——實踐——理論循序漸進的研究方法,將調查、計算獲得的各特徵因素的得分加權化,得到評價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程度的標準。
4.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模式設計,可繼承上述研究結果,運用客觀事物的關聯性原則,確定優化模型的結構及序列。
5.堅持有用性原則,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優化模型要進行驗證和修改。合作單位及相關企業可協助完成。研究方法和思路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