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解讀《壇經》,吸取佛教智慧,解脫人生煩惱,開創幸福生活。
《壇經》有言:「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六祖惠能的這一觀點意義非凡,給人的啟發也很大。尤其,與禪宗史上著名的「呵佛罵祖」故事有著直接的聯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一、何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六祖是中國禪宗的第六代祖,禪宗是佛教大家庭中的一個支派。佛教所有派別都追求成佛,但對佛是什麼、如何成佛的看法,不同派別,看法不盡相同。
比如,我們俗人經常聽出家人念「阿彌陀佛」。這裡邊大約包涵著淨土宗對成佛問題的看法。此宗認為,一個人只要經常口念「阿彌陀佛」,等到死時,就會被阿彌陀佛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靈魂到了極樂世界,也就成佛了。
而禪宗對「佛是什麼,如何成佛」有著異於別派的觀點,這個觀點集中體現在六祖的這一句「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中。也就是說,在禪宗看來,佛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想成佛需要回到自心,不能到別的地方去求,離開自心找不到佛。
所以,在禪宗看來,成佛的方法不是口念阿彌陀佛,也不是對廟裡的佛像頂禮膜拜,而是要「明心見性」。何為「明心見性」?用我們世俗的話來說,大約相當於,通過種種辦法,讓自己體悟到自已最純潔、最本真的真如心。體悟到自己的真如心了,你就見性了,見性了,你就開悟了,開悟了,你就成佛了。用六祖的話說,這叫「見性成佛」。
禪宗來自印度,南北朝時期的南印度高僧達摩把禪宗帶到中國。從達摩算起,到惠能經歷了六代祖師,六代祖師對禪宗各有貢獻。但明確說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以及成佛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觀點的好像惠能是第一人。
從惠能此觀點出發很容易就得出:出家當和尚不是成佛的唯一途徑,在家修行只要能明心見性,照相可以成佛。惠能此說對佛教的傳統成說有所改動。一般認為,惠能之所以能實現這種改動,是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這一改動也把中華文化中濃濃的現世精神加到了佛教思想裡,使印度佛教具有了中國特色。也正是這種中國特色化,使源於印度的佛教思想符合了中國人的口味,進而在中國文化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也就是說,惠能的這種獨特的成佛理論,給既留戀家庭溫暖又想成佛的中國人帶來了理論可能與現實希望。從此以後,戴發修行的中國居士越來越多,佛教在中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因此,我們說,作為外來文化的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惠能的貢獻功不可沒。或者說,我們今天能夠享受到中國式的佛教智慧,那得感謝六祖惠能!
二、「本性是佛」與「呵佛罵祖」
另外,禪宗史上有著名的「呵佛罵祖」故事。如,唐朝高僧宣鑑禪師曾說:「在我這裡,達摩是老臊胡,……佛是老胡屎橛」。另一個叫雲門的得道高僧說的更絕:「釋迦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雲;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老僧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貴圖天下太平」。
達摩是中國禪宗初祖,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也是佛教信仰中的級別最高的神祇。無數僧尼道俗虔誠地匍匐在他們的腳下,對他們頂禮膜拜。但作為得道高僧的宣鑑和雲門們怎麼會公開發出此類大不敬之言?難道他們瘋了?他們想造反?
其實,當我們了解了惠能的「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觀點後,再看惠能後學——宣鑑們的大不敬言論,就好理解的多了。並且會看到這種呵佛罵祖的怪異行為不但不怪異,反而內蘊著很深的意涵。
在惠能看來,佛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以外是沒有佛的,成佛的唯一道路是「明心見性」,是修煉自己以體悟到自己的真如本性,這才叫成佛。但世人有個普遍誤解,認為,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達摩,求佛就是通過膜拜他們,進而得到他們的眷顧,得到他們的青睞,進而在他們的大力加持下解脫煩惱,超越生死。
作為惠能後學的宣鑑和雲門們所持的成佛觀點當然和他們的老師惠能相同,也認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所以,他們接引學人時,首先需要改變接引對象根深蒂固的「佛即佛祖,成佛靠膜拜佛祖」的觀點。
而修禪宗法門的首先前提是牢固樹立「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的觀點。所以,要想真正接引求佛者,老師首先要做的是打破求佛者的固有觀念。改變別人業已成形的觀點非常不易,所以宣鑑、雲門們不得已,想出了如此石破天驚的辦法,用「呵佛罵祖」的方式首先給求佛者當頭一棒,啟發他們深刻反省自己業已固化了的成佛觀點。從而希望打破成見,樹立惠能禪宗學派所要求的正見。
也就是說,呵佛罵祖只是宣鑑們接引求佛者的一種說道方法,而不是他們真的不尊敬佛祖。他們這樣做的真實意圖是想啟示世人:求佛,或追求解脫煩惱、超越生死,必須依靠自己,依靠「明心」,而不能依靠釋迦或達摩的加持;佛祖、達摩或任何一個高僧對自己成佛所能起到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啟發你「明心」,啟發你「見性」,至於經「明心」達「見性」還需要自己努力,在這一點上別人是幫不了你的。
或者說,想成佛、想解脫煩惱超越生死,必須依靠自已,偉大如佛祖的神也代替不了你,更遑論別人。
三、成佛靠自己,幸福也靠自己
惠能的這一「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的觀點不但使禪宗具有了區別於其他派別的獨有特點,不但催生了佛教史上獨一無二的「呵佛罵祖」式傳道方法,而且對我們世俗之人也有著莫大的啟發。
成佛要靠自己,幸福同樣也要靠自己。我們的幸福能建立在別人的態度上嗎?能建立在財富上嗎?能建立在功名上嗎?當然不能。
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上的人是看別人臉色行事的奴才。奴才的悲哀在於身體受困於別人,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態度上的人是精神受困於別人。古代的奴才是人間悲劇、制度悲劇,何談幸福?精神受困於別人是人性悲劇、性格悲劇,最終得到的只能是痛苦。
畢竟,別人的態度我們難以把控,我們也不可能左右別人的心情,任何一個別人也不會陪伴你一生,能陪我們走完人生一切風雨與麗日的,只有自己強大的內心,生老病死,終究要自己面對。所以,要幸福,精神要獨立。或者說,自己的幸福自己負責,任何時候都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任何一個「別人」的身上,即使這個「別人」是摯友、父母、子女、夫妻也不行。
因為,世上難有相伴一生的摯友;父母終究要老去、要離去;子女終究要擁有異於我們的獨立人生;無怨無悔相守一生的夫妻大多是美好理想,湊合著過日子恐怕是當今夫妻之常態。
財富和功名更是雙刃劍,唯利是圖的人往往會落得個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眾叛親離結局。何況,財富與功名是天下公器,有得就有失。把名利看得太重的人,往往會經受失去名利的大悲痛。再說,太重功名利祿的人往往愛攀比,愛攀比的人往往永不知足。生活在攀比與不知足惡性循環中的人,難有持久的平靜和樂之心。
記得哲人曾言:幸福是一種心靈自由,役於物的心靈難以自由,只有役物的心靈才是幸福的心靈。「役於物」的心靈,物是主人,心靈是奴隸;「役物」的心靈,心靈是主人,物是奴隸。我們要做外物的主人,不做外物的奴隸;我們要保持心靈的活潑自由,不要被「別人」「財富」「功名」之類的「外物」壓抑了我們自由的心靈。
附:《壇經》相關經文及譯文
《壇經》之《般若品第二》經文
……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密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經文國學君譯:
惠能說,愛學習的你們啊!世上信佛之人愛談「般若」智,殊不知,般若智的核心是「體認到自己本性中的般若」。信佛之人愛談「空」,殊不知「空」智的核心是「體認自己本性的虛空」,以及本性虛空的真正意義。體認不到自己本性之「空」,念再多的「般若」也無用。
經語「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古印度語的音譯,意思是,擁有了大智慧可以使人達到完全解脫煩惱的彼岸世界。要擁有「大智慧」需要用心體悟,不能光念不用心。口也念,心也深刻體悟,這才有可能真正解脫煩惱。信佛人追求成佛,佛在哪裡?你的真實本性就是佛,離開你的真實本性,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佛的。
(博大國學,精彩智慧,關注我們,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