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薩。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表徵,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其中,地藏菩薩是唯一可歷史考證的真人。
蔡山鎮,地處黃梅縣的西南部,南臨長江,北倚太白湖,西與武穴市相接,東與孔壠鎮接壤,因境內蔡山而得名。蔡者,大龜也。山,不高,不足60米。真乃「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啊!
在蔡山東側半山腰,有一古寺,名江心寺,據說是東晉高僧支遁大師修建的。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稱支公,俗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市)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結交多名士,雖王羲之,亦嘆其文驚世駭俗。因慕寶掌祖師之名而來黃梅,乃建江心寺,並在山頂建摘星樓。一時,名士雲集,香火鼎盛。一說系唐初尉遲恭修建,古寺正殿的大梁上曾書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尉遲恭敬修」的字跡,也許是重修吧。後詩仙李白遊江心寺,夜登摘星樓,憑欄遠眺,星光閃爍,詩興勃發,《夜宿山寺》,一揮而就。自此,江心寺更是名噪天下。
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應化道場,肉身寶殿上寫有地藏王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江心寺的殿門前,也寫著地藏王的誓言。江心寺,真的是地藏王菩薩的第二道場?難怪黃梅流傳著,「年年月月在九華,七月三十到蔡山」。 可是,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佛經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囑託,發下大願,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自誓必須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願成佛。其大悲大願最勝最廣,猶如大地一樣,含藏無量善根種子。《地藏十輪經》謂其 「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尊為大願地藏王菩薩。有一世,地藏菩薩是一名普通的婆羅門女,她的母親悅帝利打僧罵道,修習邪魔外道,死後墮入地獄受苦,她心疼母親,傾其所有,供養佛菩薩,把這些功德回向給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因此離苦得樂,去往天道。 有一世,地藏菩薩還是一名叫光目的女子,她母親生前喜歡吃魚鱉之類的動物,造下無數殺業。她知道,母親死後一定會墮入地獄,就請一位得道高僧入定觀看,果不其然,母親在地獄中受盡苦難。光目女於是一心向佛,恭敬供養,以孝動天,終於讓母親脫離地獄苦海,往生無憂國。 有一世,地藏菩薩生為大長者之子,因為看見一位十分莊嚴的佛,心生羨慕,就問佛:我怎樣才能如你這般,佛說:你想要啊,那你得度一切苦惱眾生才行。於是他發願,要是不度盡一切苦惱眾生,絕不成佛。 有一世,地藏菩薩生為一個小國的國王,他和鄰國的國王都喜歡積德行善。鄰國國王說:我要早成佛道,普度眾生。而他說:要是度不盡一切眾生,我絕不成佛。後來,他成了地藏菩薩。
地藏王菩薩又稱金地藏,為什麼呢?又一世,地藏王菩薩投胎為新羅國(今朝鮮半島)王子,俗名金喬覺(696-794)。他「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心慈而貌惡,穎悟天然。」他幼時曾遊學大唐,漢學修養頗深,且崇佛好道,曾與人說:「世上儒家六經、道家三清法術之內,只有佛門第一義與我心相合。」他父王任新羅國王時,出訪大唐,慕名來到蔡山。見此地鍾靈毓秀,民風淳厚;禪風濃鬱,寺宇輝煌,心生愛慕,便在此留宿一夜。回國後,念念不忘,對金喬覺說:「你今後有機會再去大唐,一定要去蔡山看看」。於是,他更堅定向佛之心,毅然拋棄王族生活,二十四歲時削髮為僧,法名地藏比丘。為廣傳佛法,虔誠修行,他帶了一條叫諦聽的白犬,再次孤舟渡海入大唐國,參學佛法。
初入大唐,金喬覺四處遊學,參訪佛法,最後來到安徽省境內的九華山,居東崖峰的巖洞裡(後人稱之為「地藏洞」),過著十分清苦的禪修生活。在九華山苦修了75年,於794年7月30日涅槃,世壽99歲。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因是新羅王子,故尊稱地藏王菩薩。因俗家姓金,民間也稱為金地藏。
地藏王,銘記父王的囑咐,在某年七月三十日來到蔡山,飽覽了此處風光,真乃佛地!為紀念父王在蔡山一宿之情,以後每年七月三十那天,來蔡山講經說法,後人留下了「地藏王菩薩,年年月月在九華,七月三十到蔡山」的傳說。民間誤以為這一天是地藏王菩薩誕生日,其實這一天是菩薩的涅槃之日。
現在,蔡山鎮政府有意把江心寺,打造成地藏王菩薩第二道場,一切在按規劃實施。到那時來蔡山,江心寺、地藏殿、摘星樓,還有二度梅等名勝古蹟,將會讓你感嘆不虛此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