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網際網路帶來大帶寬需求 華為加碼「工業光網」

2020-12-17 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李甜 北京報導

李漢國,華為全光場景創新實驗室(英文簡稱:iLab)主任。長著一張「娃娃臉」的他,已經在華為工作20年。iLab實驗室是華為22個對外開放的實驗室之一。

今年,李漢國領導該實驗室重點推進「工業光網」項目,這是iLab繼Cloud VR/AR、FTTR全光WiFi之後,又一個創新孵化項目。

光網一般是指光纖網。與面向公共的通訊創新「光纖入戶」不同,華為的工業光網是讓光纖進入工業企業中,重點將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英文簡稱「PLC」)以下、以下的網絡所使用的銅質網線改造為光纖,發揮光纖介質輕、細、不發熱、抗電磁幹擾、帶寬潛能大等優勢,提供更好的工業網絡控制。工業光網也是華為F5G「全光網絡」向工業領域尋找到的一種應用方案。

目前,工業網絡仍然以銅質網線為主。有研究者稱,「工業領域普遍存在連接方式多樣分散、七國八制,帶寬不夠、抗幹擾能力不強,依賴工控廠家集成、系統封閉等問題。」讓光纖入局,改善工業網絡現狀,趨勢性與創收空間可觀,近年,產學研端持續探討出路,相關說法還有「光進銅退」「銅換光」。

「把我們這麼多年做通信技術、近10來年做消費電子的經驗和技能,往工業上去適配。」 近日,李漢國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在業內,除了華為,中興、烽火通信等公司對此方向也展現出興趣。

瞄準工藝操作與參數控制需求

國務院參事徐憲平主編的《新基建 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提到,在工業上,不同的業務和場景對網絡的需求差異很大。

目前,工業網際網路內網應用場景總體可分為三大類:其一,用於運動控制、機器人、流程閉環控制的時延敏感型(低時延)應用。其二,用於圖像檢測、監控、掃描的帶寬消耗型(大帶寬)應用。其三,用於設備狀態監控的海量連接型(多連接)應用。值得提及的是,華為「工業光網」思路被納入到工業創新網絡考慮範圍。

李漢國向記者介紹,華為將工業光網細分為五種網絡:帶寬專線,使用較少;工業OTN,在部分對網絡具有高要求的行業中使用;工業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無源光纖網絡,價格段覆蓋較全,在生產車間中常用;工業光總線;工業OXC,即工業光交叉機,小部分行業用來做光參量的測量和傳感。

其中,工業PON和工業光總線技術,與工業裝備的生產運行聯繫緊密,成為項目推進重點。兩者技術本質都為工業PON技術,但華為使用不同稱呼區分。在工業生產中,工業PON用來改造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即PLC部件以上的生產管理網和生產辦公網。工業光總線技術用來改造PLC以下的工業總線。

目前,PLC以上主要存在帶寬不夠的痛點。

李漢國介紹,在工業智能化中,機器視覺是一種正在被規模化使用的技術,對帶寬要求較高。

機器視覺技術本身會產生兩類文件,比較佔用帶寬。第一種是故障品特徵文件的傳輸,供分析改進。第二種,將所有原始數據文件上傳到雲,供AI訓練用。

機器視覺分為兩維型和三維型,三維更加先進。以電子製造業,識別印製電路板為例,使用三維機械視覺識別率更高,但同時會產生更多的信息,佔用更多帶寬。現實中,有工廠因為網絡不夠支撐,三維功能因此閒置,繼續用回二維。這種情況下,需要布線擴容。

現在,更多工廠擁有「柔性」生產製造能力,柔性生產對帶寬需求也很大。

李漢國介紹,這類工廠,對不同的生產對象有不同的工藝文件,工藝文件因為包含很多信息所以本身較大。在更換生產任務時,需要上下載新的工藝文件。比如印製電路板,會根據不同的電路板進行精準調整,確保每種不同的電路板有較好的質量。如果柔性製造對象是小批量、多批次,那麼切換的情況更加頻繁。在現在千兆口情況下,新的生產工藝文件上下載、自檢與試運行,這一流程通常佔用5分鐘~35來分鐘工時,但是用萬兆口,或縮減至一兩分鐘,從而留給有效生產的時間增加。

李漢國說,「以前覺得百兆千兆就夠了,現在機器視覺出來以後,與別的一些更高級的AI出來以後,帶寬就不夠了。」

在PLC部件以下位置,是各式各樣的工業總線。比較短,在機器內部只有幾十釐米,有時是幾米,痛點在於延時大,「速率低、帶寬不夠、導致大量數據沒有辦法報上來,或者說限制信息採集的參數多少」。李漢國說。

他舉例,要精確控制某個加工狀態的話,本來需要報18個參數,但因為帶寬不夠,18個參數報不過來,在工業中要麼拉長周期,先報8個最緊要的,後面再報10個;要麼將部分變化較小的參數給出一個固定值,只報其餘變動較大的參數。這兩種方式,做出來的產品都能使用,但精度下降。

目標:匹配下一代的PLC

「PLC這個部分是強烈影響工業裝備的一個基礎技術,或者說是一個功能核心。」 PLC是內嵌算法的一套工業控制程序,對包括數控工具機在內的各種工業裝備動作進行精確控制,來達到工藝效果,PLC對於工業裝備的重要性,相當於個人電腦中的CPU晶片。目前,PLC部件上、下的組網,基本是靠銅質網線實現連接。

將PLC以上的網絡,「工業光網」的目標是通過工業PON技術方案逐步將銅纜替換成光纖,提供更大的帶寬支持,讓機器視覺的文件傳輸、工藝文件更替等複雜信息的交互變得更快,從而降低生產線的無效佔用時間。

「其實工業,我們看了一下,基本上所有東西都可以用時間來表明,因為它所有的資產都是根據時間折舊的,對時間佔用越少,利潤率效率就越高,這是我們一個大致的經驗。」李漢國如是說。

李漢國表示,目前,工業PON這一技術方案比較成熟,具備規模商用的基礎,在部署時只需要注意根據廠房高度、溫度等因素進行環境適配,稍微定製化。

對PLC以下改造目標,李漢國說:「主要是我們想通過更多的帶寬,收集更多的參數和信息,用更低的時延去更頻繁的、更勤奮的,時刻收集信息並且做出反饋。這樣,我們在工作上,是有可能在現有材料和工藝基礎上,做一些提升。」

李漢國說,「我們在原材料、基礎工藝上暫時還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超越別人時,我們可以通過控制部分去增強一下子。」

他設想,通過對PLC部件以上和以下的組網改成用光纖連接,可以使PLC部件在小組網範圍內,讓帶寬更有計劃地去分配,產生更好的效能,生產和經營更實時地聯動起來,這也是工業網際網路的一種思路。

在經營層面,「第一個,解決了帶寬問題,讓所有設備的性能可以充分釋放,這是我們自己的經驗教訓。對於一些行業來說,生產狀態可以第一時間被你的老闆掌握,在接訂單時,看生產線能否承載,避免時間到了,不能交上貨反而要賠償。另外,提高生產設備的有效工作時間」。李漢國表示。

不過,對PLC以下的工業總線進行改造,價值性高,有助於提升工業產品的高精尖水平,但因為與PLC部件本身強相關,改造起來,挑戰也最大,這塊 「七國八制」。

目前,西門子、三菱、歐姆龍、ABB、松下等歐美日企業主導PLC供應,但中國國內工業呈現出更高更快的發展趨勢,對PLC部件的供應及時性和技術先進性提出更高要求。

李漢國表示,業內人士預測,下一代的PLC部件可能以光纖接口為主,銅接口為輔,這樣容量更大,處理能力更強。目前,已經有PLC廠家在研發如何利用光纖來提速。工業光網項目希望適配下一代光接口的PLC部件。「我們用工業光網這種確定性的網絡連結、加上確定性的計算,來一直替換PLC。來替換下一代的PLC。」他說。

據了解,目前,除了工業光總線還在開發,其他光網絡,都有現成的產品。對工業總線的改造,依靠交流與試驗。全光場景實驗室目前與中科院的華南所、華中數控、海天精工達成合作探索方案,另外,準備找二三十個行業廠商,如做工業機器人、工具機的,來探討如何改。「目前還談不到服務, PLC以下目前只是創新探索,還沒成型。」李漢國說。

前提:微光纜出現

在業界,因為光纖本身的介質優勢,關於光進銅退的討論由來已久。眾多優勢中,抗電磁幹擾、寬帶潛力大,實用性較強。

據記者了解,工業中鋪設網絡線纜,通常採用橋架方式。有的工廠把強電橋架和弱電橋架分開,即讓電力線和網線中心分開,動力線和通信線信號是分開的,有的是在同一個橋架裡放置不同的管槽,一邊走強電,使用介質隔開,另一邊走弱電。由於光纖本身不受電子幹擾,這兩種方案都適用,尤其強弱電並排鋪設線纜時,不會受幹擾。此外,光纖比網線細,且不發熱,可以減少失火風險,對於橋架內空閒空間也不用刻意去控制。

關於光纖的抗幹擾性,李漢國提到一個案例。某工廠對機器旁的銅質網線做了屏蔽設施,但屏蔽設施壞了一部分,一線工人用膠布把損壞處粘好,以為這樣就可以正常使用。但機器操作,產生撞擊時,形成很強的電子幹擾,「瞬間」影響周圍的網線,出現誤碼,後來才排查出來原因。使用光纖,其實可以降低對一線工人的技能要求。

光纖具有生命周期內速率優勢。李漢國提到,隨著工業智能化發展,工廠對網絡帶寬和速率的要求越來越高。銅質網線具有百兆、千兆、萬兆等不同規制,提升帶寬,需要更換相應的網線。光纖適應更長周期的應用,在工業上,一般可用20~25年,只需更換兩頭的光匯聚設備、光接入終端,從千兆升到萬兆,再到5萬兆都沒有問題。

網線需要安置在DDF櫃中,使用光纖,不僅可以節省橋架,也可以省去對DDF櫃一年幾萬元的租賃及運維成本。此外,網線僅支持點對點,光纖可以通過分光器一分多,靈活適配工位。

光纖具有這些公認的優點,但華為能推進工業光網的前提,是這兩年克服了光纖彎曲半徑的物理掣肘。

李漢國告訴記者,國家制定綜合布線標準時,光纖有的彎曲半徑在35~30毫米,後來慢慢縮窄到10毫米,達到光皮線的水平。但在一線施工時,布線人員在處理時,仍然需要格外注意光纖彎折度不能「太狠」,以防影響到光纖性能。但這對於一線人員施工水平要求較高,並不容易把握。所以,布線標準要求末端線纜使用電纜,光纜僅作為可選項。

最近兩年,華為對光纖規格進行改進,彎曲半徑縮窄至約5毫米。華為將這種更細的光纖命名為「微光纜」。據悉,中國的門縫一般是2毫米,微光纜可以過門、建築物的陰陽角,也可以直接爬過去,不影響差損。華為的全光園區項目使用的正是微光纜。

李漢國介紹,這種改進也意味著,在工業中,光纖具有能夠被大規模使用的前提。在橋架上下、在機器各個位置,一線人員對光纖進行大角度地彎曲,不再影響它的性能。一線的施工人員,儘管可能不熟悉光纖,但可以像布設網線那樣操作,幾乎上手可用。

「終於把以前最大的一個限制克服掉了。」李漢國說。

商業變現兩種路徑

「工業光網」如何實現商業化變現?

李漢國介紹,在經營層面有兩個方向。第一個,高端方向,對PLC部件上下進行國產自主升級換代,形成商業能力。第二個,是向廣大中小企業提供高性價比光網絡方案,幾千元或一兩萬元價格水平。他談到,在中國,其實有大量中小企業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在珠三角地區,有大量小廠子還從未信息化。

中國公共通訊業,光纖到戶取得成功。李漢國認為, 「工業界以光換銅也能成功,但這個時間可能要花上5年時間才能達到最終的目標。」這是因為工業企業追求系統穩定,一般情況下,不隨意動系統,三到五年後,工廠到了檢修期或者調整期,通信網作為子系統,迎來時間窗口。

「對我們的挑戰就是,我們可能會去做一個長期的諮詢、知識宣傳和科普。一遍一遍地講,像當年國內普及光纖到戶時的情景一樣,什麼叫光纖到戶,什麼是光纖。」李漢國表示,「國內企業對於工業網絡升級需求很客觀,只不過知不知道你這個方案的問題。」

但與光纖到戶不同,企業推廣自身光網絡技術,運營商在其中的角色量級將小很多。

李漢國表示,工業界的行業分割較為明顯。推廣光網時,可能更多通過各行業的 IT集成商或系統服務商合作帶入。

在高端商用方向,目前,全光實驗室尚在制定標準和規範。尤其對PLC部件以下,工業總線進行改造,需要爭取與業內認同此方向的工業廠商,一同探討和創新。全光實驗室考慮尋找能覆蓋住國內主要行業的,二三十個裝備商和系統集成商,來基於華為工業光網架構和相關行業特點,做實驗床,成功之後,被合作方的生產系統集成,進行商業化出售。

拓展中小型客戶,考慮運營商渠道。李漢國表示,工業PON技術,運營商力所能及,由運營商提供基本的代建代維服務,對運營商也說,也多了一個增收途徑。這方面,中國電信向實驗室已引薦100多個廠區客戶。

F5G走向工業

關於華為的業務創新,任正非曾說,華為的原則是延續性創新,但也允許少數的人組織小部分的資源在可控的情況下去嘗試顛覆性創新。以關注未來5至10年的社會需求為主,多數人不要關注太遠。

值得注意的是,從創新層面,「工業光網」站在一個交叉位置。

它的背後,有「F5G」。F5G,今年通信業熱詞,意指第五代固定網絡,也指千兆光纖網絡。

華為官網介紹:「移動通信產業從1G到5G演進眾所周知,在固定網絡領域也正在進行代際演進,F5G悄然來臨。2020年2月,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正式成立F5G產業工作組,致力於推動從光纖到戶邁向光聯萬物。」

李漢國告訴記者,全光場景創新實驗室,定位在做產業級創新,對工業和行業需求進行研究,提供商業化的光連接服務。

實驗室最初從研究Cloud VR起步,逐漸拓展至研究「全新的視聽業務」,包括XR、MR、AR、360度環視等,為視聽場景提供光連接。這個方向研究場景偏日常,與消費者距離相對較近——比如如何讓人們在家上網、看電視,在辦公室開視頻會議,在演播廳拍片可以更清晰、更實時。據悉,實驗室曾與湖南衛視合作,實現了「360度跳舞」的效果。

另外,該實驗室FTTR全光WiFi項目,這個項目致力於把光纖鋪到房間中,在家庭使用新的光終端設備,支持WiFi 6的手機,在房間內可以體驗到超千兆網絡,這個項目與跟廣州移動合作實現,在今年9月16日開啟商用。

Campus OptiX全光園區,是華為比較知名的F5G商業化方案。去年開始在中國大力推廣,在校園、機場、酒店等用戶密集型領域拿到大量訂單。

上述項目,及工業光網,都是華為F5G的落地分支。

工業光網背後,還有工業現代化藍海。在「中國製造2025」背景下,改善工業網絡連接,推動物聯網發展,市場空間在萬億元級。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說,華為在消費者業務受到美禁令一定影響下,通信業務也需要更加積極地創新和商業化。

華為1987年成立,以提供CT服務立身,在網際網路浪潮中,CT技術拓展至IT領域。2010年,華為開始做手機自主品牌,CT技術也被運用到消費電子上。「現在我們也把穩定可靠的CT技術拿到工業上來,匹配工業的場景。當然,也去探索工業界的新應用、新空間。」 李漢國說。華為有一支面向工業應用的聯合團隊「IDT」,探尋如何向工業上提供計算資源、雲資源、優質連接等服務,李漢國也是成員之一。

「把我們的技術儲備,長期的技術積累,尋找客戶需求,支撐更多應用。既幫客戶解決問題,我們自己也掙點『小錢』過日子。」李漢國說。

(編輯: 李正豪 校對:翟軍)

相關焦點

  • 華為25億加碼F5G 關注全光產業與工業網際網路
    根據《新基建-數字時代的新結構性力量》一書,新一代光網絡的總市場規模大約在1.2萬億左右,每年大約2000億左右。我們認為,在新基建政策背景以及華為等科技巨頭的推動之下,F5G時代有望加速到來,建議投資者關注全光產業與工業網際網路投資機會。
  • 華為雲破局AI+工業網際網路 如何做好這道加法題?
    而像華為這樣擁有製造基礎的科技企業,也進場「破局」,試圖以做加法形式賦能工業製造。在「AI+工業網際網路」的下半場,賦能不再抽象,而是逐漸在煤炭作業、觸控顯示生產以及產品定製等這些具體場景應用中顯現。製造業「大而不強」 如何破局?
  • 工業數位化駛入「高速路段」 三六零持續加碼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領域
    據了解,近期三六零(以下簡稱360)也頻頻加碼工業網際網路安全領域。通過核心技術創新與生態共建,護航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打破了傳統工業封閉的生產環境,工業系統與網際網路的安全邊界交互滲透。在加速產業數位化轉型的同時,工業網際網路也面臨網絡攻擊範圍不斷擴大、工業全產業鏈可能遭受網絡攻擊的影響。」
  • 全球工業網際網路2019-2020年十大最具成長性技術展望
    工業網際網路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在世界範圍已步入發展快車道,正處於面臨重大突破的戰略窗口期,帶來一系列新要素、新市場、新路徑、新形態,孕育著新的成長與變革。針對高清視頻實時傳輸、海量物聯動態示蹤和低時延精密操控等工業網際網路應用場景,該技術可實現將5G網絡虛擬切割為分別具有增強移動帶寬、海量物連和超可靠低時延通信等特性的若干網絡片層,映射滿足不同場景的差異化需求。
  • 工業網際網路給連接器行業帶來的深刻變革
    來源:連接器世界網【大比特導讀】乘著新基建的東風,工業網際網路在今年備受關注,它賦能了千行百業,推動了中國企業的「數智化」升級。《國際線纜與連接》記者採訪了多家連接器企業,看看工業網際網路對連接器行業帶來了什麼改變,連接器又如何為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注入動力。
  • 發展工業網際網路,這些概念必須明白
    中發智造說發展工業網際網路,是向智能智造轉型升級的基礎工程,是生產製造流程實現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的核心工程,是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必然方向,越早實現企業上雲上平臺,越早實現工業互聯,就會越早享受新時代工業革命帶來的機遇與紅利。
  • 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存在的問題解析
    近年來,隨著工業網際網路在工業控制系統中的應用發展越來越趨向成熟,對於針對工業控制系統的網絡攻擊也日益增多,隨著5G的到來,在未來幾年也將普及到工業系統裡去。但是目前來說仍然有很多工控網絡系統面臨著安全威脅。
  • 2020華為臨沂工業網際網路創新論壇順利舉行 塑造臨沂競爭新優勢
    ,山東省工業網際網路協會秘書長陳宇,臨沂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周東開,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冉凡亞,臨沂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尚海,臨沂市大數據局四級調研員邵珠峰,翔宇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凡儒,臨沂臨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樹建,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劉少華,華為山東區域CFO靳東方,以及臨沂市市直有關部門、各區縣工信局領導,以及臨沂市工業網際網路協會成員企業、臨沂市各區縣重點企業
  • 國內各大運營商已在多個行業建設多個5G+工業網際網路項目
    在工業4.0時代,工業製造技術與信息通信技術深度融合的工業網際網路促使工業製造由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並且推動實現智能分析、自主決策、彈性調整產能,促進設備的有效利用並降低生產成本。工業網際網路對我國製造業供給側改革、提升競爭優勢有重要意義。工業網際網路基於工業和信息技術的基礎,融合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可以分為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層體系。
  • 飛凌嵌入式5G工業網關搭載華為5G模組MH5000
    5G工業網關簡介 FCU2301嵌入式控制單元是一款具有高性能、多接口、高帶寬、大連結、低時延的5G工業網關,從晶片到模組全部採用工業級設計,支持4G/5G全網通、6路千兆網、RS485、DI、DO等多種接口
  • 專注工業場景需求,「艾靈網絡」打造工廠5G+MEC邊緣計算接入、部署...
    核心團隊方面,艾靈網絡的創始人&CEO丁穎哲曾任華為無線標準和戰略規劃總監,並是佰才邦的聯合創始人;榮樂天曾擔任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及愛立信高管。這是5G賦能工業的一個小縮影,但就目前而言,供給側與需求側的不匹配仍是我國5G技術工業領域落地的主要難點。位於需求側的工業領域市場細分程度明顯,因此沒有太多所謂通用的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同時工業領域更加關注數據傳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除非有大量的AI設備進入到工業生產場景,高級應用帶來了更大的雙向數據流,否則工廠一般不需要大的傳輸帶寬。
  • 王清憲調研海爾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發展利用工業網際網路 統籌穩...
    調研組提問,企業有關負責人回答說,卡奧斯一頭連著用戶,一頭連著生產和服務供應商,能夠打通全產業鏈環節,促進了大規模定製與個性化需求的有機統一,實現了「人單合一」。「企業進行工業網際網路技術改造,能夠帶來什麼好處?」調研組提問,企業有關負責人回答說,傳統企業改造後,能夠更精準地與用戶和上下遊供應鏈資源互動對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運行效率,為企業發展賦能。「發展工業網際網路的理想目標是什麼?」
  • 工業網際網路正成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超過百家
    未來,保持製造業競爭力的出路在於,抓住全球製造業大變革和我國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的有利時機,積極響應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渤海證券就在研報中表示:「工業網際網路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及5G通信等技術,與傳統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有望顯著提升製造業效率,帶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工業網際網路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基礎,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礎設施和能力。
  • 11個問題,幫你徹底搞懂工業網際網路
    工業網際網路環境,從網絡技術的角度來說,有兩個特殊需求,一個是極高的可靠性,另一個,就是極低的時延(或確定性時延)。工業自動化技術的演進,使得現在工業設備的運轉速度和工作精度遠超以往。如果網絡不能實現實現低時延,將不能滿足很多工業場景的需求。為了降低時延,工業網際網路引入了邊緣計算。
  • 新基建下的工業網際網路,為什麼顯得「格格不入」?
    華為FusionPlant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則是圍繞工業企業所看重的數據、模型與服務三個核心模塊,來架構3個子平臺,分別為連接平臺、使能平臺和應用平臺,向下賦能N個行業,呈現為「1+3+N」的平臺體系。不難理解,幾大巨頭平臺的思路很大程度上便是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方向。
  • 2020值得關注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27啟明星雲啟明信息智能製造雲、智能網聯雲、智慧城市云為載體的體系28雪浪雲雪浪數制面向工業,跨行業、跨地域的國家級工業大數據平臺29GIE機智雲端到端設備、應用基礎接入、RTBD實時大數據分析30眾工業索為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圍繞「需求側」「供給側」兩端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在會議中強調,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工業網際網路和數據中心、5G等七大領域被納入到「新基建」
  • 5G重點在工業網際網路,邊緣計算市場看好小融盒子前景
    業內觀點普遍支持吳基傳的講話,相信5G並非是要立馬取代4G,4G的消費網際網路業務還可以在4G的網絡基礎上進一步完善,5G的應用場景絕大部分是在工業網際網路上,因為工業網際網路中的「人、機、物」的基數遠超過消費網際網路中的人口基數。投資界人士也表示,接下來面向工業網際網路的項目將受到歡迎,特別是與邊緣計算和5G新基建相關的項目將被重點看好。
  • 如何計算工業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有什麼方法
    工業交換機的背板帶寬,是工業交換機插口CPU或接口卡和系統總線間能夠吞吐量的較大信息量。背板帶寬標示了工業交換機總的數據傳輸工作能力,單位為Gbps,也叫互換網絡帶寬,一般的工業交換機的背板帶寬從幾Gbps到幾百Gbps不一。一臺工業交換機的背板帶寬越高,能夠解決數據信息的工作能力就越強,但另外設計方案成本費也會越高。 一般來講,計算方式以下: 1)線速的背板帶寬 調查工業交換機上全部埠號能出示的總網絡帶寬。
  • BAT大廠們加碼布局工業網際網路的這一年
    在人工智慧、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下,工業網際網路正成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從而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到了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工業網際網路,BAT將如何發力?雷鋒網梳理了2020年,BAT面向工業網際網路的重大動作,特地和大家分享。
  • 製造業CIO談工業網際網路,「真需求」到底是什麼?
    12月2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導,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杭州市人民政府等承辦的首屆中國工業網際網路大賽在浙江餘杭上演了巔峰對決!20支決賽隊伍各顯所長,為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獻上了一場盛宴。這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賽事,吸引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