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守住安定之心,勝念十方諸佛

2020-12-18 歷史國學教堂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當我們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之後,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否則很容易產生傲慢心。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長、自我肯定完全不同,其重點是在於慚愧和懺悔心地升起。

如果心中有「慚愧心」,就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努力不夠,沒有做到最好。而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慚愧心,就會慚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回饋得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

所以佛教徒在功德回向時,總會特別提到要「上報四重恩」,意即要報國家、父母、三寶與眾生的恩。

所謂國家恩,是指整體的社會,包含國家及全體人民,因為我們能安居樂業生活,都是國家給的保障,故要報國家恩。而報父母恩,就是要想到父母生養我們的恩情。

至於三寶恩,是指佛法,佛法給我們的更多。但並非一定要看很多經典,或是上很多佛學的課程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其實只要聽聞數句,甚至一句佛法,就可以轉變我們的人生觀,一生受用不盡。

天蠶法師在十幾歲時,聽到佛法中講述如何把顛倒的觀念變成正念時,發現一般的人都是用顛倒的方向看世界,之所以顛倒,是因為自私心:如果我們不用自私心看世界,就不會煩惱,也不會自以為理所當然地向這個世界有所要求。

生命中沒有過多的要求,便會過得很快樂。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天蠶法師對三寶產生無限的感恩,而希望能水遠奉獻三寶。

另外,我們要感恩的是眾生。所謂的「眾生」,是指所有的人,包括我們生命中間接、直接接觸的人,乃至於古代及歷史上所有的人。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也許連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卻都受過他們的恩惠。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人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不是一個人就能創造的,而是過去許許多多人的智慧與努力所累積的結品,才能讓今日的我們坐享其成。對於這些,我們都要感恩。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要求自己,「自我」就會消融。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

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覺察,就會懂得「自我消融」,就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狀態中。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大徹大悟,至少傲慢心及自以為是的心,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此外,還有一種「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懺悔,雖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傷害眾生或傷害人,就應該要懺悔。

懺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對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懺悔之後,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也唯有負起責任,愧疚感才會減輕、減少。

其實,愧疚心的減少是為了讓自己安心,因為愧疚心帶來痛苦,只有真正負起責任,痛苦才能減少。所以,在奉獻他人時,才知道奉獻並不是為了求回饋,而是為了報答別人讓我們有機會減輕痛苦的恩。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如此,我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自然而然會越來越少。自我中心意識越少,智慧就會增長。

雖然我們還沒有到達成佛的境界,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恆,一點一滴地慢慢增加、慢慢提升,當提升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的境界時,便是煩惱永遠不動、智慧永遠不停、慈悲永遠不止了!

相關焦點

  • 十方諸佛功德平等,為何只念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修淨業的人是橫出三界十方諸佛的功德是平等的,為什麼不普念一切諸佛的功德,求生一切淨土,而偏偏只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呢?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三昧正定。《隨願往生經》說,普廣菩薩問世尊:「十方世界都有佛土,你為什麼只稱讚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求我們求生西方呢?」
  • 佛教:阿彌陀佛的來歷,為何要念此佛,為何十方諸佛都稱讚此佛
    佛教:阿彌陀佛的來歷,為何要念此佛,為何十方諸佛都稱讚此佛。譬如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的願,他是要度脫娑婆世界一切眾生類,不是十方世界,是一個世界。一尊佛他的教化區,教化的區域就是一個世界。而阿彌陀佛不是的,不僅幫助自己世界極樂世界,他同時要幫助十方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一切眾生,這個願太大了。十方如來沒想到,他想到了,不但想到,他做到了,這是無比值得尊敬之處。
  •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普賢行願品》: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念這一頌時,應當發願:我誓願隨學一切如來從因至果的善行,恆時修習圓滿一切功德的普賢行。這一願的願力體現在何時何處都跟隨三世諸佛修學一切善行。這是為顯發自性普賢,速成菩提。諸佛的德也就是我自性中的德。諸佛顯示給我看,告訴我"我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我隨佛學,就顯發本性中的善。
  • 佛教:「淨念」二字,如何理解?
    其實所謂的「淨念」二字,有淺和深二種說法,往淺的說,初入佛門的人,能夠攝心念佛,做到持續不斷,中間沒有任何雜念或昏沉沉的念相摻入,就可以稱為「淨念」相繼了。也就是說,念佛能夠做到沒有世間五欲與人我是非等的塵垢之念,就可以說是「淨念」。
  • 常念地藏菩薩聖號,可以漸漸消除散亂心(夢參老和尚)
    就是知道一切境界都是心,心外無法,要能這個信仰力就不得了了,這叫圓解圓聞。那麼染情很厚,又怎麼辦呢?【應於一切時一切處。常勤誦念我之名字。】地藏菩薩最後教授我們,你什麼都學不成,什麼都沒辦法,那好了,你就念我的名字就好了,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就行了,先把災難消了,完了就進入了。
  • 大安法師:這麼六個符號,卻承載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功德
    但是很多人卻不肯念,不僅是今生有罪惡疾病的人不肯念,就是宿世有點善根的人也不肯念。在你淫慾心來時,作不淨觀。瞋恨心上來時,作慈悲觀。散亂心上來時,數息觀。業障現前時,念佛觀。愚痴時,因緣觀。這是個競爭的時代,我們常常是恨不得獲得一切。由於知見的問題、利益關係的問題,競爭時不擇一切手段。在煩惱起現行時,要學會辭讓。與生俱來帶有懈怠放逸的習氣,令我們不能成就世間的事業,更成就不了出世間了生脫死的道業。君子之道要恭敬一切,這是禮的精神。
  • 淨土宗:法身佛即法性真如海,十方諸佛共證一法身
    此三賢十地諸菩薩,因地修行的時劫或已圓滿,或未圓滿 ;果上的福慧或究竟,或未究竟 ;現行的煩惱,或已斷盡,或未斷盡 ;煩惱習氣或完全消除,或尚未完全消除 ;自行化他的功行或有作意 (七地以還) ,或契入無作妙用 (八地以上) ;或已證一切智,或未證一切智 ;直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正受金剛心」,以薩婆若(一切智) 相應之一念金剛智斷盡無明
  • 五、關於《行願品》| 以什麼心做事 最終就會成就什麼
    關於菩薩初發心功德,經中運用大量比喻作為說明。如度化世間所有人信佛、學佛、修行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其功德比之菩薩初發心功德,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億萬分不及一。原因何在?因為度化世間所有人證阿羅漢果,所度之人及所證果位都是有限的,故功德亦有限。而菩提心是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對象,發心無限,故所獲功德也就無限。
  • 【一句佛號】一句名號裡頭,含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所有功德都在裡頭.真了解、認識了,能不念嗎?不可能!
    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功德,阿彌陀佛第一。  這一句阿彌陀佛可以包括什麼功德?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初發心到成無上道,所有功德都在這個名號裡頭。你說這還得了嗎?所以念這句名號,煩惱不斷自己沒有了,業障不消,業障自然也消掉了。  這樁事情,大家好好的學這部經,學這部註解,一遍、兩遍恐怕你沒見到。
  • 《心經》怎麼念 力量無窮大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心經》 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 住平等舍這裡我們先講一下。為什麼造論的時候都要歸敬?這個什麼原因?
  • 印光大師:十方一切諸佛師,原是西方阿彌陀
    (三)  十方一切諸佛師 原是西方阿彌陀
  • 初學者真的不宜念《地藏經》嗎?佛學之入門經,改運之福報經
    最難得可貴的是,《地藏經》和其他經書不一樣,整部經書皆是以白話文呈現於世,淺顯易懂,經典自成,尤其是對於初學者而言,絕對是必學之經典。但是在念《地藏經》的時候,由於每一個念經弟子的福報和業障不同,所以在誦讀的過程當中,也會出現不一樣的回向和感應。
  • 為什麼念這一佛,就會得一切諸佛的保佑?
    念佛有很多益處,比如常念南無多寶如來,可以脫離三惡道去除貧窮果報。常念南無法海雷音如來,能增長信心力量。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可得菩薩保佑脫離苦難。在佛教信徒之中,念誦佛號最多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那麼為什麼信佛的人都要念這句佛號呢?念此佛號又有什麼作用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這尊阿彌陀佛。
  • 這個咒真靈,一念小孩子的問題都給念沒有了!
    他就來向我求助,問我有一個什麼咒,可以念得把問題兒童的問題都沒有了。當時我就告訴他說有一個咒,這個咒是最靈的,但是看你會念不會念!你仔細聽,我現在教你,這個咒是:忍耐!忍耐!多多忍耐,娑婆訶!他回去就念這個咒,回來告訴我這個咒真靈!一念小孩子的問題都給念沒有了,都跑了。
  •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十地心、十力、十如是
    佛教知識佛學常見辭彙(二畫)十地心、十力、十如是陳義孝居士【佛弟子文庫】【十地心】 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心、慧光心、受位心。,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斷習氣智力,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
  • 五祖弘忍論述禪宗最上乘法:守自本心,是入門之要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自性本就圓滿,修行不會增加,不修也不會減損,這就是我們的本師,若能在四時中常念本師,勝念十方諸佛。《圓覺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黑雲之所覆。如瓶內燈光不能照輝。譬如世間雲霧,八方俱起,天下陰暗,日豈爛也。何故無光,光元不壞,只為雲霧所覆。
  • 海濤法師【念甘露水真言布施鬼道,可以增加財富,它也是財寶咒 】
    對你來講也是個成佛的咒,所以走到哪裡都念,只是,你應該讓這個功德,讓更多人得到,更多眾生得到,無所謂,但是如果真的很怕,那就沒辦法,真的很怕,麻煩你多點燈,多點燈,在黑暗讓他們眾生離苦,你那個怖畏就不見了,一個人所得到的都是過去,很怕,很怕的人,搞不好過去裝鬼在嚇人,因為你讓別人很怕,很怕,所以,你就會變成一個很怕
  • 聞其名號丨諸佛智慧亦同然,到處儘是法王家
    《觀經》講的是生阿彌陀佛的淨土,生到彌陀的淨土,也等於生到諸佛的淨土,所以叫「諸佛之家」,那不就說明阿彌陀佛淨土跟諸佛淨土平等嗎?3 十方諸佛國,儘是法王家。這個「法王」指阿彌陀法王。十方諸佛的國土,跟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一樣的,「儘是」,都是一樣的。
  • 佛學入門系列|略釋「四念處」
    故能觀身不淨,則貪愛渴想,戀慕豔麗色相等煩惱,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於道法中。2.受念處---觀受是苦以觀苦之慧力,對治「緣受執樂」的顛倒妄見。受乃領納為義,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當我們與境界接觸時,所領納的不論是苦、樂、舍的感覺,在無常的法理看來,苦受固然是苦,而樂受以至於樂極生悲,仍是逃不了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