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人類的知識正進入指數級增長的時代,科學發明數量的增長速度也類似,老師不再成為知識的絕對掌控者,一個人受教育的年限不斷延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原本 「各自為政」的中學和大學教育都將面臨同樣的問題:面向未來,我們該如何培養人才?在知識快速更新的當下,我們的大學和中學該如何改變,才能跟上時代?日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校友論壇上,大學校長和中學校長共同探討未來的教育,並且針對未來的教育發表他們各自的看法——
面向未來的教育究竟該是什麼樣?最近教育部發出徵集令,鼓勵高校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滬上高校也都紛紛開啟了相關的討論。對於未來技術學院的籌建和準備,我們正在進行之中,但是,對於人才培養,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面向未來。在我們的討論中,可以達成共識的是,我們在培養人才時未必能教給學生未來所需的知識,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可以培養學生具備面向未來的能力。
面向未來的精英培養,目標不僅僅是找到一份工作
許多綜合性研究型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標是培養社會精英。但究竟什麼是精英,如何定義精英?
所謂精英培養,目標並非簡單地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是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未來能夠改變、引領整個社會。他們必須具備終身學習能力,具備前沿問題的探究能力等綜合素質。但是無論他們面向未來必須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身為教育者,我們總要思考,教育有一些基本要素是不變的。其實,用最簡單樸素的話來說,我們今天所說的價值引領、知識探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就涵蓋了培養面向未來的精英的根本。
所謂「德」,就是擁有理想信念且具備高尚的人格。「智」指的是具備專業能力。「體」從字面上理解就是體能,簡言之,我們培養出來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專業能力但缺乏強壯的體力去將理想付諸實現,那我們的培養也是無用的。
「美」則給予我們欣賞這個世界,欣賞他人美麗的能力。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全世界的人性之美驅動了「逆行者」,而同樣因為「美」的追求,我們才能有「隔空相望」的心靈溝通。我們培養的人還需要創造美。心懷美好的人總是能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美好和溫暖。
同時,無論是學理工科還是學醫學、文科……我們培養的學生都要有一定的藝術品味,它將激發想像,產生創造。在大眾眼中,理工科的學生和學者都是和嚴謹的公式打交道的,他們更擅長嚴謹的推導。這是因為,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在於它是一種定量的探究。但實際上,文學藝術會滋養人的心靈,給予人們無限的想像,而這些想像,再配之以人們的邏輯推理,將會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好比古人所說的「嫦娥奔月」,而今就得以夢想成真。如今我們對未來的一些暢想,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將得以實現。而實現他們的人,就是我們的學生。「勞」可以練就人格中的堅韌不拔的意志。每一個成功者都很可能經過無數次的失敗,而堅韌的意志,則決定了他的成功。
教育就是引導學生追夢,並賦予他們實現夢想的能力
我想藉此機會與大家分享埃隆·馬斯克的故事。從特斯拉電動車到可回收火箭,實際上這些都是他在大學時期就萌發的夢想。馬斯克畢業於美國常青藤學校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了物理和經濟學的雙學位。當時他的「初心」就是希望人類將來活得更好,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因此他立志做四件事:提升人類交流便利的人類通訊的網際網路技術,克服地球能源匱乏的新能源技術,通過衛星技術把人遷移到太空其它星球,以及第四件事,嘗試推動人類戰勝疾病,實現永生,於是他嘗試做基因編輯。
PayPal是他的第一桶金。隨後,2002年馬斯克成立SpaceX,並且在2003年成立了特斯拉。在創業過程中,他經歷了無數次的慘痛失敗。大家都知道特斯拉最厲害的是電池,而這是他親自參與設計的。他具備的物理和經濟學教育背景,賦予了他帶領團隊,通過高技術、低成本實現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能力。從馬斯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樹立遠大理想以及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在應對世界變化、以及改變世界的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向未來看30年,我們難以想像科學和技術會發展到哪一步。同樣,我們回頭看30年前,身處1990年時,我們能否想像現在技術應用,如人工智慧等,已到如此前沿的地步。
所以,不論是大學還是中學,不能只為當下培養人才。或者說,教育永遠是要為未來做準備的,對於上海交通大學來說,也就是更加注重基礎性、通識性。譬如,分子、原子、電子層面,自然科學、理化生是相通的,而數學、計算機則是培養邏輯思維,形成描述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學,我們的致遠人才培養模式中,數理化生計算機等全部打通,實現大通識教育。同時,本科生與研究生培養貫通,給學生提供更多機會選擇任何一個希望發展的高精尖領域。
當教育者在思考該如何面向未來培養人才時,學生們也要好好想一想,未來要幹什麼。在高考招生時,我們的學生可說是千裡挑一,比美國常青藤學校的競爭還要強,同時,學校提供很好的教育資源,希望學生們尋找自己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身為教育者,我們的責任就是引導學生去追夢,幫助學生具備實現夢想的能力。年輕人就是我們的希望,未來是屬於他們的。
作者:徐學敏(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經授權根據發言整理)編輯:王星責任編輯: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