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界海洋日」前夕,深晚記者專訪民間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秘書長夏嘉祥 2600志願者種下珊瑚5800株
珊瑚礁被稱為海底的「熱帶雨林」。
在靜謐的海洋深處,米粒般大小的珊瑚蟲成群聚集,代代繁衍,它們分泌出的石灰質,成為保護自己的外殼,也在海浪與時間的衝刷下,石化、壓實,歷經千萬年,形成五彩斑斕的島礁。它們是海底世界的坐標,也是眾多海洋生物棲息的家園,在無聲而浩瀚的水世界裡,綻放著驚心動魄的美麗,用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潛愛大鵬」秘書長夏嘉祥的話說:「第一次潛入深海看到珊瑚礁,有一種觸電般的震撼。」
深圳大鵬半島,位於全球珊瑚礁黃金三角最北沿,海域內珊瑚礁覆蓋面積一度達76%,與大鵬半島如今的森林覆蓋率一致。然而,隨著環境變化與人類活動,全球珊瑚礁正在迅速萎縮,大鵬海域也不例外。在深圳奮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進程中,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基礎性的一環,其重要性越來越被認識到,由大鵬新區管委會與磨坊網共同發起的民間珊瑚保育組織「潛愛大鵬」應運而生。「種珊瑚,種人心」,成立近8年來,從海底的珊瑚保育入手,構建並實踐海洋生態意識教育體系,「潛愛大鵬」這一國內目前唯一的民間珊瑚保護組織,走過了怎樣的路,又在大海的懷抱中收穫了怎樣的感悟?帶著問題,深晚記者在世界海洋日來臨之前對夏嘉祥進行了專訪。
種珊瑚——從「愛玩」到「愛上珊瑚」
深圳晚報:從個人談起吧,因為怎樣的機緣成為一位珊瑚保育者?
夏嘉祥:其實我這個人就是愛玩。記得還是二零零幾年的時候吧,我看到一篇介紹珊瑚礁的文章,當時我覺得,如果不去親眼看看珊瑚礁,肯定會後悔。我就去學了潛水,還記得在印尼的美那多,跳進玻璃般通透的海水裡,身體浮在璀璨的珊瑚礁上,一群群魚兒在身邊環繞,那是一幅夢裡才有的場景啊。我就在想,能不能也為珊瑚礁做點什麼?剛好在2012年,新區管委會和磨坊網發起了名為「潛愛大鵬」的珊瑚保育的公益活動,我從此一腳踏進了「潛愛」。後來我參與海洋公益行動的次數越來越多,就放棄了原來的工作,成了「潛愛大鵬」的全職秘書長。
深圳晚報:「潛愛大鵬」目前的人員結構是怎樣的?
夏嘉祥:全職人員只有5個,主要依靠2600多名註冊志願者開展活動。
深圳晚報:「潛愛大鵬」項目從2012年開始實施,到目前成果如何?
夏嘉祥:我們給自己的使命是「保育珊瑚,重建繽紛海底世界」,核心項目之一是「潛愛護礁」。目前累計種植珊瑚超過5800株,救助珊瑚殘枝近200株,打撈海底垃圾1228公斤、漁網1500多米,形成了海底作業維護、漁村海上觀光和珊瑚礁保護區建設組成的完整體系。
深圳晚報:在實踐中,「種珊瑚」的難點在哪裡?
夏嘉祥:種珊瑚,對於我們是個探索的過程。2013年,我們去國外取經,潛到海底一看,人家就拿個鐵架子一搭,珊瑚苗放在上頭。這簡單啊,回來就做。結果海域條件不同,架子剛搭好,兩場颱風一過,全掀翻了。我們又嘗試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來種植珊瑚。但是颱風過後,有些鋼筋混凝土礁盤也沒抵擋住海浪威力。當時我們是又傷心又沮喪,同時也意識到思路必須轉換,要結合大鵬的海底地貌與氣候條件。我們請教了中科院南海所的專家,參考同一個海域的香港海下灣保護區的經驗,升級出以鐵管和柔性熱熔管為骨架,底部進行配重,管架上懸掛塑料網來種植珊瑚的方式,避免了與海浪硬「扛」。去年「山竹」過後,我們下海檢查,種下的珊瑚毫髮無損!
種人心——從一個問題中誕生的「課堂」
深圳晚報:「種珊瑚」好理解,「種人心」怎麼「種」?
夏嘉祥:其實我們現在認為僅僅靠種珊瑚,無法達到珊瑚礁生態恢復的目的。一方面,相對於浩瀚的海洋,個人的力量、一個公益組織的力量,太過渺小了。另一方面,我們在海底恢復的珊瑚苗,一樣受到漁網、船錨的破壞。因此從2015年開始,我們提出了「種珊瑚,種人心」的口號,只有讓珊瑚保育、海洋保護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停止對海洋一味索取,珊瑚礁生態才能恢復過來。
這裡要說到我們的另一個核心項目「潛愛課堂」,其實也挺有故事性。我們的珊瑚保育站位於大澳灣畔的油草棚村,2014年有一天下大雨,我到村股份公司避雨,大家一邊避雨一邊聊天。有人問我,你們天天教育我們要保護海洋,那我問你個問題,你答得上來,我就服你。我說那你問吧。他就問我,如果在海底被劃傷了,不用創可貼,怎麼止血?還真把我問住了。原來當地有一種玉足海參,漁民在海邊不小心受傷了,會找來這種海參,海參受刺激,就會噴吐一種叫「居韋氏小管」的內臟,黏性極大,塗在傷口上,很快止血,還能促進結痂。我當時一聽,入迷了,這是大鵬漁民世代相傳的海洋智慧啊。我們請來了海洋生態和青少年課程設計的專家,開始以大鵬半島漁村世代相傳的海洋常識為母本,編輯海洋生態課程「潛愛課堂」。通過入校課程、沙灘潮間帶實習、社會團體實踐,幫助孩子們切實體認海洋生態,只有真正了解海洋,才會愛上海洋,只有真正理解海洋,才會自發地去保護海洋。目前,我們的「潛愛課堂」累計授課已經超過900堂,超過35000人次學生接受了海洋科普教育。我們的潛愛珊瑚保育站,也先後被授予了「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和「深圳市青少年校外體驗教育基地」等稱號。
深圳晚報:圍繞珊瑚保育、海洋生態保護,「潛愛大鵬」接下來有什麼舉措?
夏嘉祥:一方面,我們希望能夠藉助政府、民間的共同努力,推動珊瑚礁保護區的劃定。另一方面,我們想在更大範圍內,繼續「種人心」!通過拍攝和記錄世界各地珊瑚保護者的故事,聯合更多的珊瑚保護機構,一起來為珊瑚礁的生存吶喊,為珊瑚創造更多自然恢復的空間。只有人人心裡都有了一片海,人類與珊瑚、與海洋生物,才能和諧地共同生存下去。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們也希望藉助深晚的平臺,呼籲深圳市民,保護珊瑚,不要讓大自然饋贈給深圳的這份珍貴禮物,消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裡!( 記者李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