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漿壺、手拉壺,略懂紫砂壺的朋友們都知道這兩種不能算是真正的紫砂壺。
那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從成型工藝與泥料兩方面來了解其中緣由。
灌漿壺
灌漿
工藝
灌漿壺需要把泥料放在球筒裡面打48個小時,打成很細的泥漿,然後再把漿灌到開好的模具裡面。
其成形工藝簡單沒有多少手工成分。由於加入了高嶺土和玻璃水,燒成後瓷化嚴重,它也不具備真正的紫砂壺優異的透氣性和吸水性。
等到冷卻後將石膏模脫開,放置晾乾,便可得到壺坯,最後入窯燒製成壺。
灌漿壺因為是在模具中流動冷卻成型的,所以其內壁在壺把等連接處,或者有足底的處都會有凹陷。即有外部凸起處,其內一定為凹陷處。
泥料
紫砂壺透氣不透水的特性在於泥料,在於其中的砂,而砂是無法注漿成型的,兩百目以上的泥漿則完全失去了紫砂的透氣性。
注漿壺不管是從原料上講,還是從工藝上說,這種壺已經不能劃為紫砂壺一類了。
紫砂大師顧景舟曾公開反對這一技術,他認為紫砂壺的做工、氣韻、傳承都在手工上,而灌漿的紫砂壺,失去了這樣的魅力。
手拉壺
手拉胚
工藝
手拉坯是制陶工藝的名稱,它是在轉動的輪盤上,利用慣性離心力,用手將可塑的泥坯拉制壺身。
從手拉坯本身來講,它是一種古老的製作工藝,早就被廣泛運用在各種陶器和瓷器的製作。在中國四大名陶的中,建水陶,坭興陶,榮昌陶都有運用到手拉成型工藝。
宜興紫砂所用的原料與以上三種名陶有著本質的區別,所以宜興紫砂的傳統成型工藝採用的是拍打或鑲接成型法。手拉成型並不適用。
但是與傳統手工拍打成型比起來,手拉胚的效率太高了,一般而言,一人一天可以拉200到300個。成本低,工藝簡單,有利可圖自然有人做。
泥料
由於紫砂泥料沒有很好的延展性,純正的泥料並不能用來拉坯,所以需要加入高嶺土、玻璃水等原料後提高泥料的流動性後才可以手拉。
但加入水玻璃,燒結後的壺同樣不能保持紫砂獨特的透氣性。
灌漿壺、手拉壺的成型工藝,皆不是傳統的紫砂壺成型工藝。
而且其完全失去了紫砂壺的特性,與一般的陶器一樣,泡茶並沒有區別。
這兩種壺因為成本較手工製作低,並且可以大批量生產的特點,常常被用來冒充紫砂壺出售。
註:也因此,其特點為低價、做工粗糙。
真正的紫砂壺,是採用傳統的泥片圍築法,做工精細而且保持了紫砂的本砂,能聚茶香,泡茶最佳。
這才是紫砂獨有的特點,也正是紫砂得名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