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的高校大合併當中,最為悲催的應該是醫科大學,很多被綜合大學吞併,由一所大學變成了大學裡的一個學院。那麼,這些被合併到綜合大學中的原來的醫科大學日子過得怎麼樣呢?應該是有人歡樂有人愁吧。
不用說你原來不是豪門而嫁入豪門,即使你原來也是豪門而進入另一個豪門,日子也不見得那麼好過。畢竟你得遵守新入豪門的規矩,這個習慣的改變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有的可能一輩子都難以適應。
衛生部原來有11所直管醫科大學,這可是中國頂尖水平的醫科大學啊,其中還有4所211大學,其中的9所被合併了。此外還有許多省屬醫科大學也被合併掉了。
華西醫科大學(211,原屬衛生部)——四川大學。
北京醫科大學(211,原屬衛生部)——北京大學。
上海醫科大學(211,原屬衛生部)——復旦大學。
湖南醫科大學(211,原屬衛生部)——中南大學。
中山醫科大學(原屬衛生部)——中山大學。
白求恩醫科大學(原屬衛生部)——吉林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屬衛生部)——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醫科大學(原屬衛生部)——西安交通大學。
山東醫科大學(原屬衛生部)——山東大學。
湖北醫科大學——武漢大學。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11)——上海交通大學。
浙江醫科大學(211)——浙江大學。
南京鐵道醫學院——東南大學……
從合併的情況看,雖然有的傍上了985,也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大門,有的傍上211大學,也提高了身份,但卻失去了獨立辦學的資格,由雞頭變成了牛尾,自身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實因素。從第四次學科評估中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評估結果看,對比一下沒有合併前的地位,就可以看出被合併掉的原來的醫科大學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具體情況見下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有的確實進步明顯,有的保持了原來的優勢,有的失去了原來的優勢。從現實情況看,有的發展陷入困境之中,投入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明顯減少,名氣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有所降低,實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有所下滑。
進步明顯的,比如被合併進同濟大學的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被合併進武漢大學原湖北醫科大學,都不是211大學,在醫科領域的實力怎麼著也得排在衛生部原來直管的11所醫科大學之後,可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表現出色。同濟大學醫學院原來名不經傳,併入之後得到快速發展,短時間之內醫學學科整體水平已躋身全國醫學院校前10%。武漢大學醫學院的口腔醫學被列為「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與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並列,顯然武漢大學對原湖北醫科大學的拉升作用明顯。
保持優勢的,比如被合併進北京大學的原北京醫科大學,被合併進復旦大學的上海醫科大學,被合併進上海交通大學的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被合併進中山大學的原中山醫科大學等。它們在第四次評估中,基礎醫學仍然處於前列,上海交大、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的臨床醫學更加靠前。尤其是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雙雙列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列。
失去優勢的,比如被合併進中南大學的湖南醫科大學,被合併進華中科技大學的同濟醫科大學等。這兩所被合併掉的醫科大學原來都是衛生部直管的,其中湖南醫大還是211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曾經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分院,可是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基礎醫學都只是B+檔次,被南京醫科大學和天津醫科大學超越,臨床醫學雖然好一些,也只是處於A-檔次。全國共有23所大學在醫學方面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其中查不到中南大學,這說明從未來發展看,被併入中南大學的原湖南醫科大學可能掉出20名之外,著實可惜。華中科技大學尚有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被列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實力依然強勁,但學科評估卻呈現下滑超勢。
(此文為原創,可以轉發;文中配圖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