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又到來了。老師,這樣一個平凡的稱謂,卻做著一生不平凡的工作,在這三尺講臺上,一支粉筆,兩袖微塵,三寸之舌,四季耕耘,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感謝您的教誨,也許您的學生已是桃李滿天下,今天是教師節,祝全天下所有老師,教師節快樂。
關於描寫老師的文章,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學語文書裡的一篇文章《師生情》也就是從這篇文章,開始對老師這份職業有了崇拜之情,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師,說明老師的重要性,所以,當你在學習生涯中,能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
本篇課文主要講述一位王老師生病,住在醫院裡。她的學生得知王老師生病住院的消息,就商量著去醫院看望王老師,這也是當學生的一點心意吧,後來通過討論,選出三位代表。雖然那天下著小雨,但是他們三個還是拿著雨傘,提著大家湊來的一籃子雞蛋,匆忙向醫院趕去,他們就是想儘快見到老師。因為老師平時對孩子們的學習是非常的負責,批改作業總是忙到深夜才結束,對每個學生都非常的關心。
當三位同學來到醫院,找到老師病房時沒敢進去,怕打擾老師,只是趴在窗外看到老師臉上有些憔悴,他們心裡默默的祝願老師能早點好起來。雖然講的是一個小故事,但是深深地感受到那種師生情感。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年學校放暑假,老師整理隨身物品回家,我和我的同學知道後,還主動幫老師拿行李,送老師到車站,老師非常感謝我們倆。其實老師就是我們成長路上的燈塔,給我們指引著方向。一個好的老師,不僅會得到同學的尊重,而且還能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小時候,看過的一部以老師題材的電影《一個也不能少》
記得那時候看完,有點傷感,就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感同身受,話說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有這樣一群山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非常的艱苦,但是依然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這裡還有一個高老師雖然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工資了,但是依然堅持在鄉村教師的崗位上。
不幸的是高老師的母親生病了,他要請假回去照顧母親,於是村長就從鄰村找了一個代課老師。這個人就是13歲的魏敏芝,看到小魏的那一刻高老師的內心是拒絕的,因為在他眼裡她還只是個孩子,但是苦於這裡的條件太差,沒有人願意過來,也只能勉強把他留下。
董老師臨走前再三囑咐小魏,一定要照顧好班裡的26名學生,在他回來之前一個都不能少,高老師給小魏安排的任務也非常的簡單,就是每天在黑板上寫一篇課文讓學生們抄,然後只需要坐在教室的門口看著學生,自習有的時候,小魏也會教孩子們唱歌跳舞,這個條件雖然特別差,但是該有的課程一樣也沒有少,每個周一的早上還會舉行升旗儀式,儘管孩子們的步伐沒有那麼整齊,聲音顯得那麼稚嫩,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升旗的那份莊重,在這個校園裡升起的不僅是旗幟,還有這女孩子對未來的希望。
作為一個13歲的代課老師的小魏,可以說也非常的苦惱,因為班裡有幾個調皮的小朋友。有一次上課點名,發現班裡少了一名同學,而這個人就是張慧科,作為老師,本來想找他的父母,來到家中,看到的母親臥病在床才,知道他跟著同村的人到縣城打工去了。
回到教室的小魏,坐在教室外,又想起了高老師臨走前的囑託,一個都不能少,於是小魏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縣城把張慧科找來繼續上學。去縣城的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自己也不知道走了多長的路,終於來到了縣城。
經過一番打聽,得知張慧科走丟了,小魏趕忙又買了紙和筆,寫了尋人啟事,好心的大叔告訴小魏尋人啟事沒有效果,找人還是要到電視臺,於是小魏又找到了電視臺,可是門衛阿姨卻說這種事情要找臺長,小魏仿佛抓到了一份救命稻草,趕忙去找臺長,見人就問是不是臺長,一天過去了,還是沒有找到。在她的不懈堅持下,終於有一天小魏遇到了臺長。臺長帶著小魏吃了頓飽飯,然後安排小魏做了個採訪,面對鏡頭的那一刻,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聲音哽咽了。節目播出之後,大家一起幫忙找人,很快兩個人就見面了。
魏敏芝雖然是一名代課老師,但是她恪盡職守,最終實現自己承諾一個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