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這年,吳讓之「由揚避亂來海陵」,在泰寓居十年。泰州是他的福地,可知的傳世之作,大多是他寓泰期間創作的。如今,泰州人民為了紀念這位與泰州有緣的金石書畫大家, 特地為他建立紀念館,感興趣的市民可前往觀賞。
吳讓之紀念館
吳熙載(1799-1870),初名廷颺,以字行,後又字讓之,別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先世是江寧人,從父輩始移居儀徵。吳讓之擅長詩文,尤其精於書、印二藝,他和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共稱為「晚清四大家」, 他們共同創造了自秦漢之後中國印學史上的第二個高峰。
紀念館曾是吳讓之居住地
鹹豐元年(1851)冬,候選縣丞尤金城在和兄長尤金鑣修建了城西草堂後,又在泰州東城築造了一處佔地面積200平方米的「畫舫樓」,此樓位於海陵區靶場巷11號,1986年被原泰州市列為文保單位。這棟樓現在叫筆穎樓,也是吳讓之紀念館的所在地。
筆穎樓大門朝東,門樓是一幢兩層畫舫樓,與周圍的民居相比,很是壯觀。如今大門外懸掛的「吳讓之紀念館」又為這處古建築增添了新內涵。
「吳讓之寓居泰州時,曾居住在此多時。100多年過去了,筆穎樓也成了為數不多的吳讓之寓居地舊址之一。」泰州青年文化學者陳卿介紹說,在此建立吳讓之紀念館,更有非同一般的意義。
陳卿說,懸掛在大門口的「吳讓之紀念館」匾額是由享譽海內外的中國著名書畫篆刻大家韓天衡先生題寫的。筆穎樓修繕前,韓天衡先生曾到訪於此,他也是首位倡導建立「吳讓之紀念館」的藝術大家。在第一次參觀筆穎樓後,韓天衡先生曾說,對於自己四歲學寫字、六歲學刻印以及研究中國印學的藝術經歷來說,吳讓之是非常重要的宗師。吳讓之晩年在泰州居住十年之久,筆穎樓曾經是吳讓之寓居之處,讓他肅然起敬。筆穎樓要保護好,如有可能的話,要建「吳讓之紀念館」,這是他的夙願,也是全國不少於一百萬的篆刻家的幸事。
三展廳全方位介紹吳讓之
邁入大門,是一個方形的小廳,在小廳的北面,有一組木梯通往二樓,據說二樓就是吳讓之曾居住過的書房和臥室。從小廳再跨過一道門檻,抬頭就可見正對面的西展廳,展廳裡陳列的是吳讓之的半身塑像與吳讓之的簡要年譜。
吳讓之塑像
陳卿說,這塑像是由泰州人民的老朋友、著名雕塑藝術家、88歲高齡的戴廣文老先生夜以繼日創作完成的。泰州梅園的《太真外傳》雕像、泰州學派紀念館王艮像銅雕、泰州中國評書評話博物館柳敬亭半身塑像,均出自戴老先生之手。
塑像中的吳讓之手執書卷,瀟灑飄逸。吳讓之手中拿的這本書就是他藝術生涯中第一本印譜。是清朝印學家魏錫曾在吳讓之寓泰期間來訪泰州鈐拓而成。這本印譜的面世,更促進了吳讓之篆刻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
西展廳的兩側就是北展廳和南展廳。北展廳展示的是吳讓之藝術生平。展廳門口的楹聯是由當代泰州籍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辛塵先生所書。內容是:「篆刻才藝靈府獨闢位列晚清四大家之首;畫書詩文凌轢同儕享譽近代一翹楚及今。」這副楹聯全面概括了吳讓之的詩書畫印等多方面的成就。
吳讓之的書畫作品
南展廳所展出的是吳讓之書畫篆刻作品的複製品,在這裡,大家可以一窺吳讓之各時期的書畫印作品,從多方面了解吳讓之的藝術成就。
在泰十年取得卓越成就
吳讓之先世是安徽望族,後遷居南京,祖父吳文相,為縣學生員;到揚州謀生計,父親吳明煌入籍儀徵,家住揚州運司前街,依託家居之屋開設「相面」門店,給人看相,預言行事是非,吉兇禍福,以此為生;品格一承家父所教,積有隱德。母親汪氏,安徽鹽商之女,相夫育子,備極艱辛。
吳讓之出生於嘉慶四年。幼承家教,走的祖父科舉之路。而吳讓之與泰州結緣也是因為科舉。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吳讓之十八周歲,在泰州學政試院參加歲試,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泰州友人。
吳讓之與友人的舊信札
鹹豐三年(1853年),吳讓之為躲避戰火來到泰州,度過了他人生中最艱難而藝術上最輝煌的十年。戰亂大大減少了他編書一類的社會活動,卻格外增加了他以藝會友,專心於書印藝術的機會;經常會聚於風景名勝之所,往來於故友名流之家。詩酒相會,技藝相交;切磋研討,不斷提高。
吳讓之在泰州的十年生活,精彩與困頓交叉並存。他的住所常有變化,或借住於一些名士官宦的寓所,如遲雲山館、筆穎樓、三峰園以及吳雲、劉麓樵、陳寶晉、岑鎔、徐東園等人家中,或因生活所需而住公共建築的寺廟,如城隍廟、東門小校場武廟等等。既有吟詩作畫、即興書篆的藝術交往,也有坐館課徒、設室賣畫之類的生計勞作。但這些都磨鍊提高了吳讓之的藝術修養,令他窮而愈工,取得篆刻繪畫上超越前人的卓越成就。
記 者 | 宋 燕
美 編 | 顧 靜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