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名畢業生(中)在義大利一所高中的口試考場參加「高考」|新華社發
7月7日,就在中國高考拉開大幕的同一天,遠在法國的考生也可以著手查詢高考(法國稱「高中畢業會考」)成績了。法國總統馬克龍為此特意註冊了抖音海外版TikTok的帳戶,並上傳了第一個視頻,內容便是對法國學子們的勉勵。視頻中,馬克龍西裝筆挺,動情地表示,今年的高中畢業生度過了非同尋常的一年,祝賀他們最終取得了高考成績,並稱新一代將創造「更強大、團結的世界」。玩轉臉書、推特和油管(YouTube)的馬克龍,入駐風靡法國的TikTok後的首秀便與法國高考有關,足見法國高考的重要性。
「在學校的最後一天,在高中的最後一年,敲響了最後一小時的鐘聲,你確信這是你青春期的最後一秒。有必要用一個短語強調這個事件,例如:『力量與我們同在』」。這是義大利校園電影《等待黎明》中一段振奮人心又意味深長的臺詞,與疫情下的各國高考相聯繫,顯得尤為貼切。
法國考生
「好像缺點什麼,感覺高中畢業證書被盜了」
7月7日一大早,家住巴黎的梅裡埃姆便戴上口罩,來到第9區的雅克·德庫爾中學。今年畢業會考揭榜之日,校園裡並沒有瀰漫大喜或大悲的情緒,學生們三三兩兩,在看完自己的成績後便不再停留。梅裡埃姆笑著對《世界報》記者說:「我知道我的成績,並沒有太大的懸念。」另一位學生索菲亞表示:「我們並沒有感受到測試的壓力,同樣也沒有宣布成績時的緊張。」
據報導,在新冠疫情的特殊形勢下,今年法國取消了高考,以平時的綜合考核成績取而代之,作為考生入學的衡量標準。為了公平起見,疫情封鎖期間的平時成績不會被計入。負責打分的考官所參照的是考生在上一學年的平時成績,得分將依據學生的學習進度、班級委員會所認定的努力程度以及出勤情況等。
由於不同高中計分規則不同,每所學校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標準給學生打分。一些名校平時打分嚴格,但是學生對此並不在乎,認為高考能一錘定音,所以當今年的新規出臺時,有些人便覺得「吃虧」了。此外,由於平時成績參照的是「努力程度」等非量化的指標,這會造成打分沒有統一標準,導致不公平現象的出現。
據悉,法國高考屬於全國性考試,每年6月舉行,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今年是法國歷史上第一次取消高考,這也讓即將進入大學深造的梅裡埃姆略感遺憾:「就好像缺了點什麼,感覺我們的高中畢業證書被盜了!」梅裡埃姆的心聲也是法國輿論就平時成績取代高考成績掀起爭論的縮影。有輿論認為,這種「仁慈」的行為拉高了考生的平均分,卻也降低了考試標準。據悉,今年法國的高考通過率比去年足足高了13.7%。
對於輿論場的爭論,馬克龍在TikTok中的一句話或許是對規則調整的委婉回應:「決定您未來的不是我,而是您。」
▲6月2日,在比利時新魯汶,一名戴口罩的新魯汶大學學生坐在由體育館改造的考場內|新華社發
美國考生
「付出努力卻不知是否有回報,令人沮喪」
家住美國密西根州貝弗利希爾斯的惠特曼最近因申請高校勞心傷神。隨著疫情在美國蔓延,大多數學校關閉了學術能力測試(SAT)和美國大學測驗(ACT)考場,惠特曼此前在底特律報名的兩場考試都被迫取消。「實際上,當你付出如此艱辛的努力,卻不知道是否會帶來回報時,這真的很令人沮喪。」惠特曼憂心忡忡地對美國《橋梁》雜誌表示。
疫情對美國高校和中小學教育形成嚴重衝擊,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和ACT首當其衝。美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篩選新生的重要依據之一便是SAT或ACT成績,考生可以任選其一或同時報考。受疫情影響,美國大專院校委員會此前取消了原定於3月28日、5月2日以及6月6日舉行的SAT考試,同時準備「家庭版」測試,防止因學校持續關閉影響考試。另外,近兩個月的ACT考試同樣取消,ACT組織方表示,將在秋季末推出在家考試的選項。
美國大專院校委員會主席傑雷米·辛格表示,「家庭版」SAT將是數位化測試,同時接受遠程監考,措施可能包括藉助電腦攝像頭和麥克風監控。該委員會說,受疫情影響許多學校關閉,大約100萬名首次參加SAT的考生無法考試,其中大多數是打算明年上大學的學生。大專院校委員會網站最新消息顯示,從8月開始,SAT考試將恢復,至12月前每月安排一次考試。如果有需求,明年1月將增加一次考試。
由於多場考試取消,而不少大學的網申時間又在秋季,許多美國考生感到十分焦慮。來自密西根州英厄姆縣的埃默裡克表示,他今年已經錯過兩場SAT考試了,如今只能期待8月在135英裡之外的考試可以成為其「救命稻草」。
與此同時,多所美國高校取消對2021年入學新生SAT或ACT成績的要求。據報導,美國教育研究機構「國家公平公開教育中心」對2330家提供四年制本科教育的高校統計顯示,其中1240家已經不再將SAT和ACT成績作為2021級新生的申請要求。
▲6月17日,在義大利羅馬一所高中,一名畢業生抵達考場後進行手部消毒|新華社發
義大利考生
「習慣於線上課程,對口試多少有些恐懼」
沒有擁抱,沒有慶祝,只有足夠的社交距離,這是隔離3個月後義大利考生在高考這一天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6月17日,義大利全國50萬名考生前往1.3萬個考場,僅參加口試,無需參加往年要求的筆試。他們需要在考試組委會前進行高中畢業論文展示、回答提問、話題討論和分析文本等。雖說疫情使考試大幅縮水,但是這項考查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試得以保留精華。
然而,據義大利教育論壇Skuola的調查,受訪的30%學生認為,專門作出的高考形式調整使他們更為焦慮,無法發揮出應有水平。儘管早早地為高考作了充足準備,但是依舊有1/3學生認為考官更嚴格,口頭考試比以往更難。
參加高考的博塔尼對媒體表示,由於口試全部集中在一個小時內,她擔心在短短的時間內要接連完成文本分析和論述等題目,使其沒有機會就某一話題展開深入論證,會影響自己的成績。另外一名考生門多拉則認為:「由於在隔離期間完全習慣於線上課程和家庭作業,我在心理上已經形成了對筆試的依賴,突然變成口試,多少有些恐懼。你必須在短時間內說很多話。讓我擔心的是,一旦在某一問題上出錯了,就沒有時間糾正了。」
儘管困難重重,但高考的重啟還是讓人激動。考生阿佐莉娜在臉書上激動地表示,2020年是義大利年輕人走向成熟的一年,「你們已經強大且勇敢,義大利需要那些擁有激情和作好準備的人們」。
作者:見習記者 沈欽韓 文匯報駐華盛頓記者 張松
編輯:孫華
責任編輯:陸益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