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簡短的答案是:網址是英文的,因為制訂網址標準的人大部分是講英語的美國人。
更長的答案是:在網際網路的早期,連接遠程計算機的唯一方法是提供其唯一的IP位址,即一長串數字,如165.254.202.218。但在1983年,隨著網絡上計算機數量的不斷增長,威斯康星大學開發了域名系統(DNS),它將數字IP位址映射到更容易記住的域名,如baidu.com。
1990年,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發明了全球資訊網,到1992年,超過100萬臺電腦聯網,其中大部分在美國。1994年,由幾個美國政府機構的代表組成的標準組織——網際網路工程任務組(IETF)發布了一套網址標準,稱之為統一資源定位器,即url。
為了使網址易於閱讀、書寫、鍵入和記憶,IETF將網址限制為少量字符,即英語(或拉丁語)字母表的大小寫字母、數字0到9以及一些符號。允許的字符基於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即美國ASCII字符集,該代碼在美國開發,於1963年首次發布。
這一切對講英語的國家來說都很好,但截至2009年,全世界16億網際網路用戶中,超過一半的人使用的語言不是英語(或拉丁語)字母表的字符集。要了解使用網絡對這些人來說是什麼樣的,想像一下你只需要使用阿拉伯語來瀏覽網絡。你最喜歡的網站上的內容仍然是英文的,但是你使用的每個網站的網址都是由完全陌生的字符組成的,這些字符甚至在你的鍵盤上都找不到。
與此相反,這種情況實質上是網際網路用戶的體驗,他們不僅使用另一種語言,而且使用完全不同的字母表或字符集進行讀寫。例如,訪問一個像埃及這樣的網站,網站內容完全是阿拉伯語,而網址只使用英語字符,兩者之間的區別立刻變得清晰起來。
鑑於越來越多的非英語用戶在線,英語網址不再是國家的法律也就不足為奇了。2009年,負責網際網路域名管理的美國非營利組織ICANN批准使用國際化域名(IDNs),這意味著網址將能夠包含中文、韓文、阿拉伯文或西裡爾文等非英文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