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端午習俗主要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食粽、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和箬葉(或柊葉)等,其花樣繁多。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鹹粽和甜粽兩大類。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了解節日的習俗、了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本文特別設計了端午節的活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嘗試包粽子,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活動準備
《端午節的傳說》視頻、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葉、大米、線、剪刀等、五色線若干、香包人手一個。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
「今天是什麼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初五。
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交流吃粽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粽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裡面有不同的餡。
4.嘗試和老師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們包過粽子嗎?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我們一起學習粽子吧!」
幼兒分組和老師共同包粽子,引導幼兒邊放材料,邊看邊交流。「包粽子的順序是什麼?包粽子時需要注意什麼?你看了包粽子的過程後有什麼感受?」
製作龍舟
結合端午節的划龍舟比賽,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說一說龍舟的基本特徵(幼兒也可自由討論)。
引導幼兒想想用什麼玩具拼插龍舟?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舟的三角形船頭、還有龍的形態,特別是龍頭的建構。(老師可以提前列印出來直接貼上)
幼兒分組製作龍舟,採用各種已學的技能進行拼插。
將幼兒自己製作的龍舟放在活動室的周圍,並讓幼兒互相參觀、交流、評評誰的龍舟最有特色、最有創新。
栓五色絲線、佩戴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