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基礎醫學系
一、課程和教學團隊的基本情況
醫學倫理學課程是醫學類專業本科必修的醫學人文課。課程闡述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闡述醫院管理、醫患關係、公衛事件、醫學科研前沿、科研誠信等等種種倫理關係、倫理問題,是醫學生培養的核心課程。這門學科在醫患關係緊張、科研不端頻發的當今對於學生的成長、職業價值觀的塑造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新冠肺炎的公衛事件,更是讓醫學倫理學課程內容拓展到了新的高度。
該課程主要為醫學實驗班3年級本科生開設,本學期選課學生人數28人,屬於小班教學。課程為2學分,32學時。授課主講教師1人,合講教師1人,學生助教1人。
授課主講教師王大亮曾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及二等獎,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之星」、入選全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精彩一課」,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及二等獎,清華大學年度教學優秀獎等獎項。合講教師王仲醫師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全科與健康醫學部部長,全科醫學科主任。
二、課程開展在線教學的全局情況
1.課程準備:迎面挑戰,直播教學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非常時期,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鼓勵開展線上授課、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的要求。清華大學同樣提出了「延期返校,正常教學,發揮優勢,保質保量」的十六字教學方針。
作為學校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成員之一的主講教師王大亮對於慕課、雨課堂的應用一直很熟悉,也在開學前為全校和全國的教師做過直播教學的課程培訓,對於直播教學倒不是個問題;但是平日裡被學生譽為「段子手」,習慣於傳統式教學的合講教師王仲醫生此前連「雨課堂」是什麼都沒聽過,能否成功實現直播教學,對兩位老師來說是一個挑戰。
兩位王老師溝通後決定響應號召,迎面挑戰、直播教學。在一個個軟體下載,一個個方法嘗試應用的練習下,王仲逐步從網絡直播的「小白」變成了「專家」。正式上課前,王仲也在由學生助教、部分學生組成的測試群裡進行了課程直播練習,終於順利地完成了開學第一課。
2. 教學工具:「騰」雲細「雨」,網際網路+
經過嘗試與比較,兩位授課教師選擇了以「雨課堂+騰訊(矚目)會議視頻」嵌套為主的授課方式,同時輔以「微信、網絡學堂、清華雲盤及慕課」等多種網際網路手段並用的混合式教學方式。
雨課堂,是我們主要的教學工具之一,主要用於我們的理論教學。課件中設有選擇題、投票題、還有彈幕,來確保學生的互動。雨課堂的後臺管理是我們了解學生學習動態、過程性評價重要的參考依據之一。
騰訊會議軟體,是我們用於直播以及可以「看到「學生最有效的方式。學生適當地開啟視頻,對於教師而言,上課的感覺更強烈一些。同時,會議視頻的形式,比較方便學生有問題直接進行提問及師生間的口頭交流。
矚目會議軟體,是我們用於直播的另外一個渠道,矚目的好處在於共享屏幕時師生都可以對文件進行編輯,而且矚目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可以錄播。我們在學生翻轉課堂時採用矚目軟體,將學生的ppt展示及報告錄下來。
教學中,我們建立了課程微信群,方便與學生隨時溝通。微信群的另一主要的好處是我們會把每次課課後的「博文」形式的拓展閱讀發到微信群,讓同學閱讀,每個學期都會有60餘篇拓展閱讀文章推送給學生。
網絡學堂,是我們一直以來課件上傳、作業提交的平臺。醫學倫理學是人文學科,我們的考核方式中很多是「大」作業和ppt展示,學生們都是通過網絡學堂提交完成。
在我們的教學中,會有些倫理學相關的視頻,為便於學生觀看,我們通過雨課堂發布連結給同學們,而雨課堂對應的視頻連結主要來自慕課的資源以及存儲於清華雲盤的本地視頻。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結合運用了上述七種網際網路工具,截至目前比較順利地開展了線上教學工作。
3. 教學方法:「對話」「翻轉」,形式多樣
作為醫學人文課,醫學倫理學的教學重點是啟發同學們對於當今醫療現象中倫理問題產生思考。課堂上教師會對倫理學的主要原則和觀點進行講解,但是倫理學的知識面涉及很廣。舉例說一個「醫鬧」事件的倫理問題,絕不是單純的「一位醫生」和「一個患者家屬」之間的關係問題,剖其根源,會有醫院管理、醫療體制、媒體、政府等多重因素的考慮。這種情況下多形式的教學,諸如「討論、翻轉課堂、與患者交流、醫院急疾控中心等實地參觀」等是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疫情期間,我們不能實現所有的教學環節,但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我們會盡力採用多種教學方式。
如果說雨課堂有利於通過答題來增加學生互動,騰訊會議或ZOOM平臺在過去一個多月的在線教學中更加體現了師生對話的優勢,每次教學中學生會對不懂的題目通過直接提問或是會議軟體中的「聊天」功能進行「討論」。
作為以往課程中的實踐環節之一,我們曾親自帶隊學生到醫院與患者交流,或者是邀請病人及家屬來校進行座談。本次疫情期間,無法實現醫患面對面座談,我們便組織了線上的交流活動。王仲在醫院那邊找來了另一位醫生,和兩位患者的家屬,通過騰訊會議,醫生、患者及家屬、學生就醫患關係常見的問題進行了在線的「對話」學習。
我們的課程設計中有很多熱點話題和案例分析,同學們稱之為「大作業」,譬如「醫療改革中的問題」、「陝西榆林孕婦跳樓事件的倫理問題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各種倫理關係及問題分析」等。基本上是每4-5位同學回答一個問題,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是「背靠背」形式,即自己查閱文獻,獨立交出作業,然後在課上回答同一題目的同學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ppt展示,即「翻轉課堂」。為了錄播學生們的ppt展示,我們通過ZOOM會議軟體完成了這個環節。
4. 成績考核:立足基本,多元評價
我們設定醫學倫理學課程為考查課,ABC制,這和其他很多高校對於該課程的設定要求是一樣的。我們的考核依據是:1)依據學生們對於「大作業」的完成情況。一般每個學期每個學生會完成4-5個「大作業」,學生的認真態度、對問題的觀點、把握深度,準確性等,基本從大作業上可以進行考核。佔比約為60%;2)另外,我們會利用雨課堂進行知識點考核,佔比約為10%;3)階段小測:佔比10%;4)學生的討論、聊天、彈幕互動等過程性評價,佔比10%。5)學生出勤及課後視頻、文獻查閱等,佔比10%。
由於疫情期間學生家裡的網絡信號程度不同,會影響一些同學參與答題的速度,影響在線考核的結果,同時也避免在線考核潛在的真實性的影響,我們對在線教學的考核佔比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表現在過去階段考核佔比為20%,現在調整為佔比10%;而過去缺少聊天及彈幕等互動考核指標,本次提升佔比為10%。但是,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的出勤,注意關注不活躍不積極發言的同學的互動,努力促進全體同學參與課堂學習。
5. 課程調研:摸清情況,解決問題
課程調研存在不同的調研目的和調研內容。每年,我們會在學期末進行調研,主要是關於學習方法、課程設計以及教學效果方面的調研。
疫情期間,我們在開學後第一周和第二周增加了調研,其目的在於調研學生對於在線學習的看法、困難,家裡網絡信號的程度等,調研後在第二周教學時結合第一周的調研結果,我們有針對性地對課程設計和要求進行了調整。譬如,第一次調研反饋,學生們反映信號不好,雨課堂來不及答題就進入下一環節了,另外,有些學生反映如果開視頻,幾乎就無法聽課了,聲音斷斷續續。所以,第二次上課時,我們的雨課堂提問就延長了答題時間,同時,騰訊應用時,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開視頻。這裡,我們展示第一周調研的部分數據結果如下:
(1) 今日上課效果整體評價 [多選題]
(2) 我遇到網絡及設備問題的頻率 [單選題]
(3) 接下來希望網絡授課模式 [多選題]
(4)是否適應今日課程節奏 [單選題]
今日覺得需要再重點展開討論的內容? [填空題] 無
(5) 對今日課堂互動的評價 [單選題]
(6) 希望增加的互動形式 [多選題]
6. 提問答疑:集思廣「議」,拓展思維
醫學倫理學涉及的問題很多,在初步講述了課程所涵蓋的知識範圍後,我們在課程初期向同學徵集了感興趣的問題。學生們圍繞課堂的知識範疇,提出了60多個問題,譬如「當放棄治療時,患者的呼吸機插管應該由誰拔下?」「該不該拯救自殺的人?」「醫生應不應該為其關係戶個體提供額外的私人醫療服務?」……因為問題涉及到不同章節的學習內容,帶著問題,我們將在本學期後續的上課時間內,陸續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或是討論。
平日裡學生也有個別的問題需要答疑,如果是課堂上,可以用投稿的方式進行提問;如果是課後,學生可以用微信提問,老師會隨時收集問題,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涉及範圍很廣,有些題目甚至老師都不能立即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倫理學問題很多本沒有標準答案,重點在於思考,在思辨的過程中提升判斷是非的能力,塑造職業價值觀。
三、未來工作:堅持抗疫,創新教學
通過6周的實踐,我們基本實現了原本線下教學的教學功能,未來的教學中還有兩個教學環節面臨挑戰:一個是以往教學設計中的中國疾控中心突發事件時報中心的參觀與公衛事件的講座學習;一個是以往的關於倫理審查的模擬「答辯-評審」環節。
針對這兩個實踐與實習環節,我們初步考慮還是儘量保留,通過在線方式實現。疫情期間,CDC參觀儼然是不能實現了,但是我們邀請了CDC的某中心部門的主任,已答應為我們的學生進行線上直播教學,同時也會結合目前疫情期間CDC的政策和做法進行介紹。疫情期間,來自CDC疾控中心的一線講座,一定是對課程教學更直接、更實際的指導。
對於模擬「答辯-評審」環節,我們初步考慮運用ZOOM平臺,通過其分組討論以及錄播、共享屏幕等功能,力圖實現學生辯論的效果,師生都拭目以待。
疫情中的直播教學,有無奈、有挑戰,也有驚喜和收穫。在我們面前,直播教學就好像突然打開了一扇網際網路的窗,讓我們看得更遠,讓我們的教學獲得了更有效的工具。盼望著回到學校教學的日子,也願意保留直播教學的某些方法在未來的工作中,如影隨形。
說明:本文著作權屬於作者,如需轉載,請與作者本人聯繫。
(清華新聞網3月31日電)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