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
追憶「台州抗大」東山中學
「敵人的目的是亡我國家,使我們及我們的子孫永遠做他們的奴隸。」「我們台州是沿海地方,東洋人隨時可到,所以……大家組織起來、武裝起來,不讓東洋人打進來。」「偵查漢奸,肅清漢奸,快些把東洋人打敗,好過太平日子……」
這些樸實而又熱血的語句,出自《東山中學講義》(第一冊),是抗日戰爭時期東山中學師生利用春假開展流動宣講活動的大綱。這群愛國師生奮力鼓與呼,將台州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御外侮,拯救民族危亡。
開辦革命學校
「我是1935年秋季考入東山中學的……1937年秋,校董會聘任進步青年林堯任校長……林堯按照他的辦學思路——將東山中學辦成『抗大』式學校。」在東山中學親歷抗戰歲月的王福林,在其回憶文章中寫道。
東山中學(資料圖片)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處於民族危亡時刻的東山中學何去何從?林堯與部分老師商議,決心把東山中學辦成與抗日救亡形式相適應的學校。
這年11月,林堯在青年學生中建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組織,為共產黨培養革命的後備力量。為了喚起民眾抗日愛國的熱情,東山中學還成立了「青年學生救國會」。同年12月,林堯任中共海門特別支部書記。
1938年1月,海門特支選派東山中學事務員李傳鑑、學生李傳煉等去平陽山門抗日救亡幹部學校學習。
東山中學學子張哲能在回憶錄中寫道:「他們(李傳鑑、李傳煉等)把幹訓班學習的情況,詳細地向在校學生匯報。當陸續寄來的信貼在飯廳布告欄時,同學們如潮水般地湧上去觀看,都想先睹為快。他們談到在夜間緊急集訓的情況,談到戰士們高漲的革命熱情……」
1938年1月底,林堯應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校長粟裕邀請,前往平陽山門參觀幹校。半個月的見聞,使他視野開闊、信心倍增,為海門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和東山中學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基礎。林堯仿照陝北公學的辦學思路,清退了一批思想反動的教員,聘請陳叔亮、張燕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來校任教,充實教師隊伍。
椒江區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葉長春曾研究過東山中學當時教學上的主要改革,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廢除《公民》課,增設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課;配合抗日形勢,靈活編選教材,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堅持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走出課堂,直接為抗戰服務。
「東山中學就如同一丘『種籽田』,不少青年從這兒受到教育、啟蒙,走上革命的道路,為黨為國作出貢獻。當時我們都很年輕,我廿七歲當校長。那時有的工作目的不一定很明確,但有股熱情,有股革命的熱情,聽黨的話,願為共產主義奮鬥一生。」上世紀90年代,林堯在其回憶文章中寫道。
宣傳先進思想
「東山中學的校園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教師的指導下,我們每個班都刊有壁報、抗日畫報。大幅的時事壁報,則貼到大街上城門頭,每周一期,有評論、詩詞,圖文並茂,貼出後,效果很好,看的群眾很多。我們還自發組織新文字研究會、讀書會,舉行辯論會,學校還統一組織劇團、歌詠隊、街頭演講隊,舉辦周末講座、群眾識字班,等等,一切都圍繞救亡這一個主題行動。」張哲能在回憶錄中說。
抗戰時期,台州各地的進步青年組織救亡文藝團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演出,把抗日救亡思想送遍台州大地。東山中學教師林匡、張燕等進步青年,也決定邀請一批青年學生組織劇社,用戲劇的形式宣傳抗日救亡,進一步喚醒民眾。1937年10月,海門第一個群眾性抗日宣傳隊——「春野救亡劇社」成立。
春野救亡劇社合影(資料圖片)
劇社先後排練了《放下你的鞭子》《保衛盧溝橋》《中國的母親》《烙痕》等近20個劇目在海門進行公演,同時還到臨海、黃巖、溫嶺等地巡演,觀眾達數萬人。演出每到高潮時,臺上臺下常常出現一齊呼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激動場面。
出演話劇(資料圖片)
1938年2月,在海門特支領導下,海門「民先隊」成立。在一個多月時間裡,東山中學學子參加「民先隊」組織的就有30餘人。4月底,東山中學又成立抗日救亡化裝宣傳隊,排練《太陽旗下》等話劇進行街頭演出。
輸送抗戰骨幹
1938年7月,在中共臺屬特委的授意下,東山中學借「暑期學校」的名義舉辦「青年運動骨幹訓練班」。
參加「青訓班」的,都是經各地、各學校推薦的青年學生中的共產黨員、「民先隊」骨幹。中共臺屬特委領導宿士平、林堯等給學員們講大眾哲學、社會進化史、時事分析,講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人民遊擊戰爭等。講授的形式,有時在課堂進行,有時到野外實踐。生活是軍事化的,每天清晨5點起床,列隊跑步。「同學們都把能當一名新四軍、八路軍戰士,能扛槍上前線殺敵作為自己的最大願望。不少同學在大熱天脫光上衣,躺在太陽底下曬,站在大雨之中淋,以此鍛鍊身體、磨礪意志。」
為期40天的培訓後,學員們返鄉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同年秋,臺屬民眾戰地服務分團成立,對外稱「民眾夜校」。11月,台州學生救國聯合會在東山中學成立。
東山中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培養青年學生奔赴八路軍、新四軍或成為地下黨,為全國抗戰輸送了大批骨幹力量,轟轟烈烈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一度讓海門成為浙東南一個重要的抗日聯絡點。
1939年2月,學校被國民黨浙江省教育廳勒令停辦,設在東山中學的台州學生救國聯合會隨之停止活動。1941年4月,日軍2000餘人登陸海門,當時部分日軍就駐紮在東山中學。5月,日軍撤退時把學校校舍全部燒毀。
雖然東山中學抗日救亡運動僅歷時一年半時間,但全校師生共同創造的矚目成績,值得台州人民永遠銘記。
本文參考了《椒江黨史通訊》(中共椒江區委黨史研究室編)、《椒江抗日戰爭史跡》(政協台州市椒江區文史資料編委會編)等。
看今朝
東山公園新圖景
在抗日救亡中書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東山中學,其舊址如今成為市民遊覽、健身、休閒的東山公園。實地探訪發現,多數年輕遊客對「台州抗大」的歷史並不知曉,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依稀記得——這裡原有一所「東山中學」。
風景
傍晚6點,一抹晚霞落在椒江東山頂,東山公園西入口的小廣場熱鬧了起來。住在城區的老人三三兩兩地散步前來,坐在大樹下的長椅上乘涼;年輕的父母牽著或懷抱著孩子,在廣場正中央的藍精靈雕塑前合影……
由西入口進山,右手邊是兒童樂園。已過了閉園時間,五花八門的遊樂設施安靜地定格著,園內綠草蔥鬱,綠樹成蔭。沿著一段重修的海門衛城城牆石階一路上行,不一會兒就到達望江亭。朝北望,椒江上船來船往盡收眼底。繼續前行,東山書院、碉堡遺址、烽火臺遺址、觀海樓等依次映入眼帘。不出一個小時,就可以粗略地遊覽完這座依山而建的公園。
景區導遊圖顯示,東山公園建於1981年,佔地面積14.5萬平方米,海拔54米,公園因東山而得名。
東山風景秀麗,是海門衛城名山、椒江的東南屏障,自古即為遊玩賞景的勝地。明洪武五年,東門的南岙建起文昌祠;清同治九年,山南建東山書院。民國時期建東山別墅,有紅樓、觀海亭、落花亭、半邊亭等。1925年春,鄉紳黃楚卿將別墅捐資興學,定名「私立東山初級中學」。抗日戰爭時期,東山中學遭日軍燒毀,一座瑰麗的江南園林式學校化為烏有。
1981年以後,政府撥款在廢墟上重建,以山體為園,闢為東山公園。園內有兒童樂園、觀海樓、九曲長廊、入勝亭、望江亭、瀉秋亭、延津橋、荷花池、半山亭、鐵索橋、榮譽林、翠竹林、紅楓林、櫻花林、百梅園、杜鵑花林等主要景點。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東山設防抗倭,山上留有烽火臺遺址。此外,山上還留有解放戰爭時期的碉堡遺址。
印象
東山公園之於68歲的張世利,是「和老夥計們聚會談天的地方」。每天晚飯後,他都會到東山公園慢走一圈,然後坐在長椅上和老人們聊家長裡短。他的夫人陳夏友,在公園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只要天氣晴好,她們每晚6點半準時在小廣場跳保健操。
23歲的易陽(網名)每周至少有兩個晚上到東山公園夜跑、爬山。從事電商工作的他,由於長時間作息不規律,年紀輕輕就體重超標。今年5月,他開始鍛鍊身體並陸續加大強度。東山公園之於他,是一個「離工作室很近的健身場所」。他對公園的印象,是「樹木成蔭,空氣清新,有『森林氧吧』的感覺」。
在兒童樂園綜合科科長曾巧丹看來,東山公園是「能給孩子們帶來快樂的地方」。
兒童樂園位於東山腳下,1993年春節建成,佔地面積約34畝。目前有海盜船、太空漫步、摩天輪、迷你穿梭、滑行龍、自控飛機、海洋歡樂島、逍遙水母、碰碰車、旋轉木馬、蜂旋王國、咖啡杯、飛車競賽等17個自營項目,以及動物園、礦山車、恐怖城、搖頭飛椅等4個外租項目。
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
曾巧丹介紹,去年,兒童樂園客流量達到20餘萬人次。除了春秋遊、親子遊等群體,她還發現許多年輕遊客喜歡來這裡拍照打卡,「這個小小的樂園,引發了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希望將來,公園能被開發得更加完善,各個景點都得到市民和遊客的青睞。也希望東山中學師生抗日救亡的歷史被更多人熟知,從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展紅色旅遊等角度,也應該對這段歷史進一步挖掘整理。」曾巧丹說。
來源:中國台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