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故園之戀》是歌手陳汝佳1988年青歌賽的奪冠曲目,也是他的成名曲。
初聽這首歌是在1988年的夏天,當時正處於中考前夕。從電視上,溫文爾雅的陳汝佳闖入了我的視線。
此時,戴著深圳市首屆「新園杯」普通話歌唱大賽冠軍光環的陳汝佳,被深圳電視臺選送去參加第三屆青歌賽。
陳汝佳先以翻唱齊秦的兩首歌順利進入複賽,當時大賽組委會有規定,複賽後的參賽選手歌曲,必須有一首是原創歌曲。
於是,陳汝佳經人推薦,找到了海政文工團著名的作曲家付林(代表作《小螺號》、《童年的小搖車》、《故鄉情》、《媽媽的吻》等)。
趕巧付林剛好寫了首《故園之戀》(詞作者為李川、亦塵),這首歌就這樣誤打誤撞到了陳汝佳手中。
當時的內地歌壇,正是「西北風」猛吹的年代,「勁」歌搖滾是歌壇主流,神州大地以及各種比賽現場,遍地都是西北風格的歌曲,比如《黃土高坡》、《我熱戀的故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等等。
而陳汝佳選擇舒緩悠揚的新歌《故園之戀》則是鶴立雞群,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故園之戀》這首歌的前奏部分啟用了民歌《摘葡萄》的音調,歌曲的中段則迎合了當時的流行時尚,在歌曲結尾又回到了民歌曲調,這種創新風格令人耳目一新。
而歌詞部分,寓意豐富深邃,讀來是在感嘆人生,滄桑盡顯;又是在頌揚愛情,堅貞不移。字裡行間還透著一種民族化的感覺,將普通人的家國情懷與兒女情長有機地融為了一體。
而陳汝佳儒雅瀟灑的颱風,清脆而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將這首歌演繹得溫柔又不失堅韌,感情表達深厚、真摯。
為了適應自己的演唱風格,陳汝佳還在首尾兩端加了假聲演繹,兩段慢板長調,很有質感與穿透力,首尾呼應,餘韻悠長。
當時24歲的陳汝佳不負眾望,憑藉這首《故園之戀》和《外面的世界》,從杭天琪、孫小雲、姚曄、胡月、杭宏、蔡紅虹等一眾實力歌手中脫穎而出,以全場最高分9.70分力拔頭籌,奪得業餘組通俗唱法第一名。後來他還將這首歌帶上了1989年的春晚,同年還獲「全國十大歌星」稱號。
從此,陳汝佳憑藉《故園之戀》這首歌走進了歌迷心中,在上世紀80代末以及90年代初,這首歌響徹大江南北,在我們學生中更是廣為傳唱。我們後來熟知的經典歌曲《晚秋》與《彎彎的月亮》也都是先經他首唱的。
而《故園之戀》這首歌,對於我本人來講,還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在我心中留有一段刻骨銘心的回憶。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讀高中期間,我們班上有一位女同學,面容清秀,性格特立獨行。她酷愛唱歌,嗓音也洪亮透徹。那時候學校遇有重大節日,比如五四、元旦以及迎新時,都要舉辦晚會,她每次都代表我們班演唱,在學校備受好評。
記得在一次迎新晚會上,她唱的就是這首《故園之戀》。同樣喜歡唱歌的我,心中不免暗生情愫,但是那個年代的我們封建保守,男女生從不說話交流,我也只能獨自暗戀。
後來在我考上大學,她落榜復讀期間,我終於鼓起勇氣,給她寫了長達九頁的表白信。我們就這樣鴻雁傳書,互表衷腸。
但她復讀一年又落榜了,在第二年復讀期間,有一天突然來信講,高考這條路實在是堅持不下去了,拒絕再和我聯繫,不久便嫁人了……,留下了深深的遺憾。
後來的陳汝佳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後,於2004年不幸因心肌梗塞離我們遠去,一代巨星就此隕落。三十年過去了,當年聽《故園之戀》的我們,也從懵懂少年漸漸步入了中年。
但是,《故園之戀》這首歌並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從此黯淡,它在我腦海裡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直到現在,每每聽到這首歌,都有一種痛徹心扉、憂鬱酸楚的感覺,尤其是當歌唱到「一個是鬢髮染白霜,一個是皺紋上額頭」處,會聽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斯人已去,斯聲已遠,縱然我們走過了一山又一山,卻不見君已在故園。
陳汝佳,一個靈魂的歌者,濁世的清流,無奈星光黯淡,直教人記憶荒涼……
而我們也只能通過這首《故園之戀》,來懷念陳汝佳,懷念我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