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著名文學家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當中,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國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才有了後來大一統的秦王朝。
有意思的是,秦王朝的逐漸發展壯大,離不開外國人才的輸入。比如秦孝公時期的商鞅,又比如秦惠王時代的張儀,又比如秦昭襄王時代的範雎。
但是由於鄭國渠事件的產生,老秦人認識到:列國來到秦國人才都包藏著另外的目的(類似間諜)。所以建議當時的秦王嬴政驅逐所有來到秦國的列國人士,秦王也同意了。
李斯是楚國人,自然也在被驅逐之列。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他寫出了著名的《諫逐客書》。
這篇文章縱橫捭闔,讀來氣勢非常充足。後世論述秦漢文章,必然會提到李斯的這篇驚世駭俗之作。其用語汪洋恣肆,胸懷坦蕩,得以成為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課文。
在文章的第1段,為了說服秦王,李斯就把嬴政的各種爺爺搬了出來,顯然是要讓他學習老一輩開創者的做法,看他們是如何對待列國來的人才的。
在這篇著名的文章一開始,李斯就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開篇亮出主題,開門見山,讓人眼前一亮。論點如此,自然少不了論證。而最好的論證,就是拿秦始皇的各種爺爺說事情。那麼李斯搬出了哪些爺爺呢?
首先,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霸業的建立不單單是他自己的功勞,更有由余、百裡奚、蹇叔、邳豹、公孫支等人的幫助,最後取得了並國二十、遂霸西戎的結果。而所取之士,顯然都來自列國,非秦國特產。
而後是嬴政的天祖(曾祖的祖父),秦孝公。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強。」
後人說起秦國的興起,必然要從秦孝公和商鞅變法說起。秦孝公一代明君,他所任用的商鞅卻並非出自秦國,而是來自衛國,史稱「衛鞅」。商鞅變法歷史上名氣很大,為秦國最終的興起打下了堅實基礎。
接下來是秦始皇的高祖(曾祖的父親),秦惠文王。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文王嬴駟,乃是秦孝公之子。雖然即位之初迫於秦國氏族的壓力,不得不把商鞅車裂,但是卻並沒有廢除商鞅變法,反倒是進一步確立。一個國家的變法能夠長久,那麼必然能帶給國家更為強勁的生命力。更不必說秦惠文王用張儀,西滅巴蜀,南取漢中,三寸不爛之舌破合縱,興連橫,不光為秦國贏得大量疆土,還未秦國東出贏得了更大的空間。
而張儀,也非秦國特產,卻是魏國人。
最後是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嬴稷。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秦昭襄王嬴稷前半段活得很憋屈。本來王位與他無關,即便是即位之初,大權也都在母親宣太后,舅舅魏冉手裡,在位前三四十年根本沒怎麼問過政務,基本就是一個傀儡的存在。
然而後來範雎的到來,讓嬴稷的視野一下子開闊起來。先是藉助他的力量加強君主集權,將魏冉、羋戎(同為舅舅)貶職,遠離權力中心;而後採納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蠶食諸侯,為秦始皇的統一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範雎,也是魏國人。
此時,李斯才慢悠悠地來了一句: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卻是字字珠璣,嵌入人心。
此為李斯《諫逐客書》的第一段文字,但是由於把秦王嬴政的各種爺爺都搬了出來,讓秦始皇無話可說。畢竟無論是在輩分上,還是在所建立的功業之上,此時的秦王還是無法和這些爺爺們相提並論的。
那麼能怎麼辦?跟著爺爺們已經走出的路子繼續前進吧!
當然,李斯在後文中還提出了更著名的觀點,甚至批評秦王「雙標」,但我們認為,這一段把爺爺們搬出來的論述,精彩至極,真正打動了秦王嬴政,也才會讓他最終收回了逐客的命令。而李斯也憑藉智慧和勇氣,從客卿搖身一變成為了大秦的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