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蚊子是人類最為討厭的生物,然而一到夏天,蚊子就成群來「襲擊」人類,無論是用蚊怕水、蚊香還是電熱蚊片,人們都無法完全杜絕蚊子的騷擾,一個夏天下來,身上總少不了蚊子留下的紅包。
一些人不怕被蚊子咬,只要把被子裹得緊緊的,就能免於被蚊子叮咬,但煩人並不只有蚊子的叮咬的行為,而是蚊子在人耳邊飛舞時,發出的惱人的「嗡嗡聲」。
即使用枕頭蓋住耳朵,人們也能清晰地聽見,但就在我們感到極其不耐煩,開燈準備了蚊子大戰三百個回合的時候,蚊子卻集體消失了,「嗡嗡」聲也隨之消失。
那麼消失的蚊子究竟去了哪裡呢,蚊子發出的叫聲為什麼只有關燈才能聽見?其實,這個問題是有科學依據的。
蚊子聲音的來源和其翅膀的振動有關,人能夠聽到的聲音在20到20000赫茲左右,而蚊子聲音振動的頻率則在450到600赫茲左右。
蚊子之所以會發出聲音,一方面是翅膀振動是不可控的行為,另一方面就是為了能夠尋找到配偶,準確來說,蚊子翅膀振動的聲音就成為了它們尋找彼此的風向標。
但並不是所有的蚊子都吸血的,雄性蚊子就一般以露水和花蜜為食,雖然它們發出的「嗡嗡」聲音會更大,但一般只是為了尋求配偶。
而雌性蚊子因為只能從哺乳動物的血液中獲取蛋白質,因此必須要吸血,至於蚊子為什麼總能「精準」地在黑夜中襲擊人類,其實和每個人特殊的體質有關。
在關燈的時候,蚊子可以依靠熱量來尋找吸血的對象,而在黑暗環境中,人類就是唯一的發熱源了,因此蚊子總能找到人類,並在人類的身邊盤旋。
其次,蚊子會根據味道來尋找吸血的源頭,而睡著的人類就是一個很好的「靶子」,但人們打開燈之後,由於房間中的熱源不只有一個,也因為蚊子懼怕光線,因此蚊子會馬上躲到陰暗的角落中去,這就是為什麼打開燈之後我們總是找不到蚊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