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
NOCITCE
7月22日上午,列席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擴大)的市政協委員就龔正市長代表市政府所作的上半年工作報告進行分組討論,圍繞公衛體系建設、穩企業保就業、科創中心建設、「一網統管」「一網通辦」等議題提出意見建議。委員們說,上半年全市經濟社會運行總體向好,工作成績來之不易;做好下半年工作,關鍵是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委員們表示,要進一步體現政協委員的責任擔當,做到建言資政有用、凝聚共識有效,努力交出服務全市中心工作的合格答卷
7月22日,來自市政協共青團、青聯、婦聯、總工會等界別的委員參加分組討論 金 松 攝
充分發揮制度優勢 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當前,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我市防控形勢總體向穩向好。我們要繼續繃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根弦,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防控。
■ 李錦軍(市政協委員,市腫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組長):在防控疫情過程中,應立足衛生經濟學角度,科學調配資源,避免過度防疫,造成資源浪費。
■ 邱建新(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腎移植科主任):要運用大數據分析,研究大規模傳染病的對策,堅持「平戰結合」思路,加強平時應對突發傳染病疫情的演練。
■ 張峰(市政協委員,上海松豐蔬果專業合作社社長):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要維持一定的地產農產品保障量。疫情期間,這種重要性更加凸顯。在平時我們可以依靠大流通,但遇到特殊情況就指望不上了。
■ 丁大恆(市政協委員,寶山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要建立適度規模的應急物資保障儲備體系,不要單純強調大規模,而要注重效率。
■ 張懷瓊(市政協常委,農工黨市委副主委,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要提高社區醫院對傳染性疾病的監測預警能力,發揮其在重大疫情前「偵察兵」「吹哨人」的作用。同時要重視綜合醫院的感染科建設。
■ 安琦(市政協常委,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建議上海率全國之先,通過深入調研,切實摸清這次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是哪些,影響到什麼程度,為其他省市提供有益的參考。
■ 劉珉宇(市政協委員,上海醫藥工業研究院藥理評價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關於經濟復甦,希望區級政府召開中小微企業家座談會,聽取意見建議,對復工復產28條政策作精細化梳理,進一步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 王勇(市政協委員,上海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目前,高校復學工作由高校自主決定,決策實施較難。應當建立健全SOP指導性流程,為高校復學提供有力指導。
■ 齊軒霆(市政協委員,上海方達律師事務所主任、合伙人):開展面對二次疫情的演習演練,對相關情況進行壓力測試,並堅持做好信息收集、預警預判等精細化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城市抵禦風險的能力。
■ 徐大振(市政協委員,市僑聯副主席):當前,境外疫情持續增長,給海外僑胞生活造成影響,對海外留學生就業帶來壓力。建議相關部門在出入境政策、就業政策等方面多作研究,為海外僑胞和留學生歸國提供便利,進一步做好凝心聚力工作。
■ 鄒雲增(市政協常委,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在應對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可調動私立醫院的積極性,引導社會醫療資源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 於晨(市政協委員,上海科學院原副院長):充分預估海外疫情發展形勢,針對可能對企業帶來的衝擊,科學地做好預案。
■ 唐頤(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高校對於疫情防控的應對模式還是短期的、應急性的,建議各大高校要創新方式來應對疫情,儘量減少對學生的影響。
■ 潘江雪(市政協委員,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上海疫情防控成效顯著。在後疫情時代,疫情防控常態化需要多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
■ 鄭珊(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外科主任):在後疫情時代,衛生系統應對病人探視、恢復門診、住院等制定長遠規劃。
■ 吳繼華(市政協委員,松江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面對疫情影響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要真正深入基層、深入企業,與他們交朋友了解情況,集中資源、抓住重點,為企業解決面臨的實際困難。
■ 孫立堅(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確保政府對企業的補貼資金流入實體經濟,使宏觀的政策紅利造福微觀的經濟主體,在民生需求中創造市場機會,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 陳陽(市政協委員,上海華特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要重視產業園區房租減免政策落地難問題,統一房租減免的政策口徑和操作細則,避免房租減免政策在執行中走形走樣。
■ 白江(市政協委員,市檢察二分院第二檢察部檢察官):上海防疫工作可圈可點,推動復工復產復市、科創中心建設等有序高效,充分體現了崇尚法治、規則、誠信的城市品格,希望上海繼續推進位度建設、法治建設,發揮引領輻射帶動作用,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 毛寄文(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建議上海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使其更多參與疫情防控中的風險承擔和保險制度建設,以更好地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
■ 白潤生(市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物業作為落實基層防控的關鍵力量,要統一納入科學防疫體系,切實提高物業服務水平,提升服務效能,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形成協同作戰的強大合力。
深入推進改革創新 強化四大功能建設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本市經濟社會運行逐漸回歸正常,呈現企穩回升、總體向好的態勢。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十一屆市委九次全會精神,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狠抓穩增長保企業、強鏈條育動能、擴內需穩外需、促改革拓開放、惠民生兜底線、精治理優環境,切實發揮上海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
■ 王國平(市政協常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經濟外向度、對外依存度較高,受疫情影響明顯,要注重通過優化產業鏈布局來降低風險,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提升創新能力。建議對上海創新能力進行再布局,中長期要構建較為完整的創新體系,加強基礎前沿研究,並轉化為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 萬大寧(市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上海如果要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我們的產業鏈需要更加前端高端。建議各單位、各部門在推進各項任務時,都要以改革創新為中心。
■ 張琦(市政協委員,市信息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圍繞本市「五個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設,以及上海市產業地圖重點聚焦的產業經濟發展,統籌建設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促進長三角區域融合發展的基礎性、樞紐型高端綠色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形成公平有效的IDC資源供給保障體系,打造完整數字經濟產業生態。
■ 伍愛群(市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把未來網絡科研和應用列入上海「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為上海網絡空間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奠定科技基礎。制定未來網絡國家標準發展計劃及激勵措施,設立中長期專項資金,建好網絡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
■ 孫康(市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先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上海要集聚全球資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必須激發市場內生動力,提高高科技成果轉化率,進一步發揮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主體作用。
■ 姜雪峰(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科創中心建設目前聚焦張江和臨港,國家實驗室目前設立在張江,建議輻射到區一級,在各區形成產業集群,進行梯度性、多維度、全方位的科創中心建設。
■ 陳東曉(市政協委員,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黨組書記):要關注數字經濟如何進一步賦能提速,應把發展數字經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儘早進行產業布局。
■ 陳大吾(市政協委員,上海航天衛星應用有限公司總經理):科創板推出後,需要對相關監控體系、法律法規做進一步研究,預防投機行為。
■ 傅國慶(市政協委員,市科委副主任):在科研立項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工作機制,改革評選規則,讓那些「小字輩」但確實有創新思想、創新價值的項目脫穎而出。
■ 朱雲(市政協委員,浦東新區科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提升科技創新策源力,關鍵是要從資產、資本、資源三方面入手,激發科創企業活力。要認可科創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通過搭建平臺,切實解決融資難問題。
■ 瞿秋平(市政協委員,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實體經濟的商業企業要設法激活,要有措施。關於商業零售,相關管理部門要稍微放寬一點。商業活則金融活,商業活則產業活,這之間是有聯繫的。
■ 張雲峰(市政協委員,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利用資本市場活躍機會,大力培育中小企業。建議讓投資公司來做投貸聯動,因為投資公司本身風控標準就比較低,容易操作。
■ 鮑英菁(市政協委員,靜安區政府副區長):報告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提出了3個領域、3個方案,建議要重視原始創新,由於原始創新的經濟效益不明朗,要更大地支持和包容科學家;要重視人才的培育與引進;要重視應用,加大產學研的對接。
■ 王均豪(市政協委員,上海均瑤(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不同企業需求不同,建議政府對企業進一步細分,分四個梯次制定支持政策,這樣效果更好。
■ 方懷瑾(市政協常委,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作為世界級樞紐港,必須持續提升箱量,還要提升航運要素,加強服務。
■ 顧慧華(市政協委員,上海瀛久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在對農業科技、種植等都有很多補助,但物流、冷鏈項目沒有,碰到投資需求較大的項目,一般農業企業很難承受。希望政府能予以重視。
■ 莊峻斐(市政協委員,臺盟楊浦區委專職副主委):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政府要進一步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相關扶持政策要落到實處。金融機構要對融資方面政策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 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建好「兩張網」是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著眼於更高效、更便捷、更精準,完善全方位服務體系,加快政務服務「進一網、能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目標定位是「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基本架構是「三級平臺、五級應用」,價值取向是「應用為要、管用為王」。我們將持續推進「一網統管」建設,在第三屆進博會前建成2.0版。
■ 堯金仁(市政協常委,太平洋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總公司企劃部經理):推動「兩張網」建設,在實戰運用方面,應進一步面向基層拓展功能,將線上智慧場景與線下作業流程革命性再造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線上線下協同管理網絡,為基層一線賦能增能減負。
■ 胡江波(市政協委員,上海科技企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推動超大城市管理精細化,必須充分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數據充分共享與歸集。
■ 韋健(市政協委員,市公安局刑偵總隊九支隊政委):「一網通辦」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開發與使用環節還存在脫節的現象,應該更加充分考慮到基層的需求。
■ 王巨成(市政協委員,浦東新區浦東南路小學校區主管):建議「兩網」進一步擴展功能,整合各部門數據,對於學術需求的數據應有所放開。
■ 沈偉濤(市政協委員,市市場監管局食品經營處正處級稽查專員):對於「兩張網」工作,要繼續加大政府數據貫通的力度,協調好政府內部各部門關係。
■ 方奇鍾(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科技企業聯合會會長):建議優化和完善「一網通辦」網上頁面的功能與界面,進一步提升市民的參與度。市級層面要積極、及時回應網上訴求,做到有問必答。加大對街鎮網上工作人員的培訓和引導,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能力。
■ 張錡(市政協委員,上海橡膠工業供銷公司申浦經銷部經理):加強「一網統管」對於老百姓的「貼心服務」,不僅要在「管」字上下功夫,更要重視管理之後的跟蹤問效。
■ 童麟(市政協委員,上海維度律師事務所律師):在建好「兩張網」過程中,在提高速度加快流程性問題解決的同時,對於疑難雜症問題,也要提供高質量的人工服務。
■ 張恂(市政協委員,金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要堅持安全底線,不僅要築牢防範網絡攻擊的防火牆,還要建立健全不同場景下的預警機制。
■ 胡宏偉(市政協委員,萬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裁):在當前從傳統的工業化轉向信息化,最終走向智慧城市的進程中,上海的城市治理對數據的運用要走在前列、形成標杆,基於大數據的運用,實現對城市的全面感知,包括交通、教育、治安等。
■ 吳海君(市政協委員,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關於城市精細化治理問題,還需要把「繡花針」的功夫做得更精緻更細緻,比如斷頭路的問題,地鐵口路標顯示的問題,等等,都需要再進一步下細功夫、實功夫。
■ 餘嵐(市政協常委,中國中福會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長、總編輯):城市建設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本市個別路段總是在修護,影響居民出行,希望能早日解決問題。
■ 蔣碧豔(市政協委員,民進市委副秘書長、組織部部長):關於「兩張網」建設,建議進一步完善工作流程標準,並對相關工作人員加強業務培訓。
■ 李珺(市政協常委,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副總編輯):要做好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比如,要解決社保卡新舊版本姓名信息不一致等問題,讓市民「少跑路」。
■ 李棟樑(市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建議政府在近段時間抓緊抓實「垃圾分類」的末端落實,適當調整幹垃圾桶與溼垃圾桶的數量比例,使垃圾分類更加精細。
■ 張悅(市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病理教研室主任):疫情期間廣泛開展的線上教學、視頻會議,有助於分享優質資源,提高辦公效率,建議將這類做法延續下去。
■ 金煒(市政協委員,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主持人):上海夜市經濟發展紅火,建議根據不同路段的情況,劃定地攤範圍。上海市區人行道較窄,人流擁擠,部分路段擺攤影響人行道通行,建議在適合的地方,做適合的地攤集市,並把控貨品質量。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疫情之下,我們更加突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在破解「老小舊遠」難題、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
■ 蔣惠永(市政協委員,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總經理、社長):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面臨就業壓力。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出臺一些具體應對措施,拓寬就業渠道,創新就業模式,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公共服務。
■ 尹大強(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信息化手段提高了辦理公共事務的便捷性,但不要關閉傳統手段,給老年人等知識技能跟不上的群體留個渠道,比如有些老年人還不會操作二維碼。
■ 方紅梅(市政協委員,寶山區陳伯吹實驗幼兒園園長):疫情引發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忽視,建議加強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健康觀測。
■ 王福明(市政協委員,上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政府在兜住民生底線和穩就業方面,應精準施策,出臺體現上海特點的政策和舉措。
■ 薄海豹(市政協委員,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立信研究院院長):建議充分利用中央的地方專項債政策,在舊區改造、公共衛生設施、生物醫藥配套設施、冷鏈物流、電子通信產業園、養老配套設施、旅遊配套設施等領域繼續發力,推動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
■ 何少華(市政協委員,民進市委秘書長):建議進一步完善養老設施布局,加強養老護理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養老服務領域融資問題,強化基層監管力量,培育養老社區新業態。
■ 徐兵(市政協委員,上海金福養老院董事長):當前,異地養老、「候鳥式」養老現象十分普遍,這是緩解上海養老資源日益緊張、養老成本越來越高等問題的有效途徑。建議準確定位上海推進「候鳥式」養老產業的路徑和策略,推動長三角異地養老的政策融通。
■ 周祥(市政協委員,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部研究員):遊學現在很流行,建議聯繫整合各方文化場館資源,在國內開展文藝遊學,一來傳播文化藝術,二來帶動旅遊和教育產業。
■ 沈瑩(市政協委員,上海小熒星藝校校長):線上教學作為社會生活和教學的延續,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藝術教育需要情感交流、師生互動,建議多措並舉提高線上教育質量,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在線教育精品課程的供給。
■ 金永興(市政協委員,上海海事大學原黨委書記):現在市區與臨港新區之間人流量快速增長,交通狀況壓力很大,建議加大市區與臨港地區的交通設施投入建設速度,以適應臨港新片區快速發展的需要,同時滿足市民出行需求。
■ 王敏(市政協委員,閔行區政協副主席):上海在公共教育方面,應更多關注在校教學水平是否達標,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
■ 高向東(市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經管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舊區改造任務重,要聚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進一步研究資金來源、舊改主體等問題,合理安排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
■ 許復新(市政協常委,市農科院副院長):建議加強對溼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生物垃圾經處理轉化為有機肥料,對改善土壤質量大有裨益。
■ 臧熹(市政協委員,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主持人):充分利用大數據,對與市民生活相關的數據,比如汛期道路積水情況等,應及時公開。
■ 張樺(市政協委員,華東建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在未來城市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抓好中央活動區步行系統建設,推動公交系統和步行系統相匹配。
(本報記者集體採訪)
原標題:《上海市政協委員列席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分組討論發言選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