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黃埠的「埠」,普通話讀bù,惠話為何讀[fiau31]呢?
埠,原指碼頭,後又指帶有碼頭的城鎮或商埠。清代翟灝《通俗篇·地理》:「俗謂問渡處曰埠頭。據諸書當作步字,而《宋史》皆從俗作埠。」學者文若稚說:「埠本是步的同音同義後起異體字。」「埠」不但同「步」,還同「浦」。南朝梁任窻《述異記》卷下:「瓜步在吳中,吳人賣瓜於江畔,用以名焉。吳江中又有魚步、龜步;湘中有靈飛步。窻按:吳、楚間謂浦為步,語之 耳。」上述的「步」都是「埠」的假借字,都指水邊停船的碼頭。
埠,《說文》、《廣韻》都無此字。既然是「步」的後起字,而「步」本義行走,怎麼引申出碼頭義呢?這是無法論證的。原來,「埠」等字實際是古越語,是惠話保留了古越語這個詞的音與義。陳澤泓先生在其《廣府文化》中認為,壯語在地名上有較多古越語的積澱,如地名上以塘潭表示水義,以洞表示坪壩,用步、?、埔、甫等表示津渡碼頭。雖然指的是粵語,但也適用於惠話。如市區的下埔、埔前、張埔、埔頭,惠東的黃埠,都與渡口碼頭有關。尤其是說「埔頭」,實際也可寫作步頭、?頭、埠頭,很明顯就是指碼頭。
一個明顯的區別是,惠、廣方言講「埠」等詞表示碼頭,而客家話一般講「碼頭」、「渡船頭」。講「埠」反映了古越人善漁獵,常以舟楫為交通工具的水文化;而客家人多居山區,善農耕,農耕文化比較突出。
埠,《篇海類編》標「薄故切」,與「步」一樣讀音布。但是,惠、廣方言卻有兩個讀音。《廣州音字典》和《粵音韻 》都標有bou6(音步)和feo6(音浮)。惠話是p『u31和fiau31。為何兩個讀音呢?主要由「古無輕唇音」p、p『、m,沒有輕唇音f(v)。到中古時才產生輕唇音。上古遺留下來的字,其淵源比《廣韻》時代更早,主要是一些由重唇音變輕唇音的字,這此字一般都有重唇輕唇兩讀音。「埠」是其中之一。
這裡要說明的是,惠、廣方言的「埠」,讀音及使用有些不同。一是廣讀音的聲母為重唇音p,惠讀音的聲母是重唇音p『。二是惠話指碼頭時「埠」只讀p『u31,而指有碼頭的城鎮或商埠時;一般讀fiau31,如:黃埠,開埠,外埠。
來源東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