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最古老的薴溪橋見證著風雲變幻,
香火繚繞的城隍廟情牽兩岸,
皇帝井、皇渡庵演繹著動人傳說
……
……
小夥伴們,就這個周末!
相約走進後溪吧!
即日起,後溪鎮政府聯合晚報君,向全市徵集150名市民,前往美麗的後溪遊玩,感受後溪周末集市的魅力。
報名時間:11月10日—13日(請在上班時間撥打報名電話)
活動時間:11月15日
報名電話:8120086
PS:本次報名委託中國國旅代辦,活動費用由中國國旅代收。
活動全程,主辦單位將安排車輛接送,並提供由當地村民燒制的特色午餐,每人僅收60元(包括交通和20元抵用券,市民獲贈的「錦繡碧溪周末集市」20元代金券,可以在「周末集市」上購買特色飲品、小吃、農產品及主食)。
未報名成功遊客可在11月15日10點前到「錦繡碧溪旅遊集散中心」領取優惠券,限量100張,一人一份,領完為止。
代金券不找零,不可置換成人民幣。
看美景、嘗美食,站在碧溪畔品味遠去的鄉愁,體驗農耕生活的艱辛與汗水,看青山綠水展新顏,看後溪鎮的滄桑巨變……
碧溪錦繡是廈門新二十四景之一。沿著流水潺潺的許溪,橫跨後溪、灌口兩鎮的大型生態農業項目——碧溪農業公園已粗具規模。這裡清風陣陣、草木蔥綠,遠離都市的喧囂,在這裡走走停停,領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碧溪農業公園↓
園區規劃建設「一帶三園」,即碧溪河岸生態綠廊帶、創意濱水農業休閒園、創意山林農業休閒園、特色花卉苗木種植園。園內有河南山、碧溪流域等自然風光,還有保同宮城隍廟、昭武大夫楊惕軒故居等人文古蹟。薴溪橋是廈門四座受文物保護的古橋之一,也是廈門地區現存年代最久的古橋,系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據史料載,它始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年)。
薴溪橋據說是宋代徐誠及其孫應昌修建的。祖孫兩代人鍥而不捨的追求,終於造福鄉裡,為古驛道上往來漳州、泉州間的行人、客商提供了方便。 這裡的山川美景曾令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宋朝時在同安擔任主簿的朱熹先生到此考察,對薴溪非常喜歡,曾作《過薴溪詩》,描述薴溪沿岸美麗的自然景觀。
在後溪鎮西井村有一處歷史悠久的鐵爐宮,宮內供奉著關聖帝君,是集美區涉臺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
鐵爐宮後長著一棵碩大身軀的空心樟樹,樹幹周長7米,要四個大人手拉手才能合抱,直徑2.3米至2.6米,洞內可躺下好幾個人。樹齡大約有四五百年之久,是集美區掛牌保護的古樹名木。
與灌口交界處的真德殿是灌口頂許村石星社的,但所處位置卻在後溪鎮轄區,因此真德殿也成了後溪與灌口兩鎮共享的一處人文景觀。真德殿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又被稱為吳真人。據說,石星社的吳姓都是吳真人的家族後裔。
名列「閩南保生大帝三大聖殿」之一的真德殿,供奉著一尊600多年的吳真人木雕神像。據說是石兜始祖吳學德從白礁背來的。由於坂頭水庫建設,石兜吳氏搬遷。石兜真德殿遷至現址,迄今仍是吳氏後裔在修繕主持。
白虎巖歷史悠久,山上怪石林立、天然石洞美不勝收,是休閒、鍛鍊的好去處。
在後溪城內村不僅有城隍廟,還有一座城內城,又稱霞城,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年)。南門名為「臨海門」,附近建有城隍廟。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
更是順應自然的生存之道。
跟隨時代變遷流傳下來的後溪傳統特色美食,
體現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對於「味道」的感知和定義,
既起自於美食,又超越了美食,
來這,逛集市,品小吃吧~
本次「錦繡碧溪攝影賽」由恆大地產集團、廈門晚報、廈門市攝影協會主辦。參賽者可根據「錦繡碧溪」為主題,對後溪風光、人文、美食等題材進行創作。
1.風光人文題材以後溪的特色人文、風景為主,展現後溪深厚的人文底蘊及大美風光;
2.美食題材以拍攝後溪各種美食或美食製作過程、食材等內容為主,展現後溪美食的綠色原生態、純真美味;
3.攝影作品不局限在活動當天的攝影作品,其他時間段創作的攝影作品均可參賽。
本屆比賽將由攝影家協會和晚報組織專家進行評選,評出一、二、三等獎、優秀獎。所有獲得名次的作品都將在周末集市、廈門晚報上展出。
一等獎(1名):500元現金和價值500元門票、餐票
二等獎(3名):300元現金和價值300元門票、餐票
三等獎(9名):100元現金和價值200元門票、餐票
優秀獎(25名):50元現金和價值50元餐票
美食與美景之旅,晚報君只能幫你們到這裡咯!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陳滿意 通訊員 曾鴻 編輯 曾欣欣 值班主任 蔡萍萍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