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路邊的崖壁上依然可見「小香山」三個大字。 王僖 攝 |
□本報記者 王僖
本報推出的「濟南美好人物」曾報導過15年堅持綠化七裡山的許炳華老人,而記者又進一步了解到,還有很多人在這座山上默默地做著綠化山林的工作。
他們綠化的北七裡山有個美麗的別稱叫「小香山」,您知道「小香山」是咋來的麼?
退休後發揮餘熱 老同志綠化山林
89歲高齡的任老先生,就是當年綠化七裡山行動的發起者,「小香山」的由來他也最清楚。
任老先生曾任濟南市園林局副局長,分管的就是林業工作。1984年,退休後的任老先生召集了濟南市幹休所一批老同志,組織了「老年義務勞動小組」,開始對六裡山路南北兩座山的樹木進行修剪。「我們這批老同志大部分都參加過解放後濟南市的荒山綠化工作,對山林有很深的感情。退休後看到這裡山上的樹管理粗放,長勢欠佳,才決定組建這個勞動小組,發揮一下餘熱。」
據了解,該勞動小組前後有35名老人加入,他們年年種樹,對樹木進行修整,還在山上開闢活動場地,供附近居民過來遊玩。「我們這些人更替了好幾批,現在小組的成員程順習、王連傑等,也都是愛樹的老人,這麼些年在山上種了好多樹,還組織人把原本的山坡變成了梯田。」
聯合多家單位 共同打造「小香山」
那麼,七裡山後來怎麼會被叫做「小香山」了呢?
任老先生說,1989年春天開始,勞動小組開始在山上補植、播種,撒種楓樹、黃櫨、火炬樹等秋天觀紅葉的樹種。「聯想到北京香山紅葉馳名,1993年秋天,我們就決定把六裡山(現北七裡山)建成『小香山』。」任老先生說,當時小組開會商討出這個決定後,當天下午小組中一位叫任今貴的老人,就扛上梯子,提上油漆,在上山路邊的絕壁上工筆正楷寫下了「小香山」,「這三個大字引起了轟動,也更加調動了山友們的積極性。」
然而,由於七裡山是石灰巖無水旱山,想在山上種樹十分艱難。1995年,包括老年義務勞動小組、濟南市林場、六裡山小學、市中區防暴大隊等在內的6家單位,籤署了《共建小香山協議書》,共同打造「小香山」。
花費很多心血 克服了澆水困難
「當時澆水是個大難題,尤其春季植樹必須從山下提水、擔水,環保局宿舍、市中區黨校、六裡山小學等周邊單位,都成為供水單位,我們小組的人帶頭並組織部分上山群眾,還有學校學生往山上提水。」任老先生說,當年他們就在山下放了很多水桶,只要有人上山,就可以提一桶水上去,真的費了很多的心血。直到2006年,濟南市林場在山上修建了水泥路、東西兩端建了水窖,供水的難題才得到解決。
9日上午,一場大雨過後,記者再次來到了「小香山」,山上的空氣特別清新。不少前來活動的附近居民都說,這座「小香山」就像他們的後花園,一年四季什麼時候來都覺得很美。
「真的很感謝那些把這座山變得如此美的人。」帶著孫子來山上玩的吳建邦說。綠化山林是造福城市和市民的好事,年事已高的任老先生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綠化山林的隊伍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