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09:40 |浙江新聞客戶端-樂清日報 |葉長一 王雲穎 林智泉
金維七(左一)、尚文光(左二)、陳宣熙(左三)、何友高(右二)、陳秋榕(右一)
庚子之冬,樂清市金鰲書畫學會和樂清市七裡港書畫院將聯合舉辦書畫展覽。近日,走進金鰲書畫學會這個「大家庭」,發現這裡匯聚了樂清一批幾十年如一日堅守陣地,痴愛書畫的老師。他們以書畫交友,互相促進,增強友誼,使更多的書畫愛好者能在這個平臺上展現才能,並漫步在藝術的殿堂。
尚文光:一支畫筆伴一生
三十年前,為了維持生計,他當過教師、做過畫簾設計、也搞過廣告設計……但是無論做什麼,他都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作畫,孜孜以求,做一個藝術路上的朝聖者。他就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白象鎮畫家尚文光老師。
尚文光作品
衣著樸素、不善言談,是尚文光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今年78歲的他,談起與畫畫的故事,滔滔不絕。幼年的尚文光就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上小學一年級時,學校裡開設了美術課,在課堂上看到老師用簡單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他覺得很神奇……原來畫畫可以記錄下所有眼睛看到的畫面,自此,他愛上了畫畫。
牆上的宣傳畫、書本上的插圖、偶然得來畫冊、大自然一草一木,都是他「老師」,他開始模仿「老師們」作畫,土地是他的畫板,家中的牆壁是他的畫板,書上作業本上,只要有空餘的地方,總會被他畫上大大小小的圖畫。上海美專畢業的舅公施公敏成了他最愛請教的老師。受舅公的影響,尚文光更加系統地接觸了畫畫,並幫忙學校完成宣傳牆,成了學校裡畫畫「名人」。
1960年,尚文光考上了樂清師範學校,開學典禮上,時任校長的張龍光說:「白象中學的尚文光站出來,你以後就不要去勞動了,我們一起搞創作、搞設計。」校長對他的支持讓他可以有更多自由作畫的時間,在師範學校求學時期,他就開始參加各種業餘美術展覽。
然而好景不長,1961年,作為知青的尚文光被下放農村,不得不中斷自己的學業。在當代課老師時,翁祖亮、倪亞雲兩位老師帶著宣紙和幾支畫筆,請他再畫一幅《春風又綠江南岸》參加浙江省群藝館展覽。這次經歷讓尚文光重新燃起了希望,堅定了自己要繼續畫下去的決心。
「我之所以能安心畫畫,離不開夫人對我的支持。」尚文光說。1971年-1982年間,他在柳市紅星畫簾廠工作,妻子帶著當時年僅四五歲的兒子,來到畫簾廠陪尚文光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支持下,他的畫日漸成熟,逐漸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
1982年2月,作為一名繪畫業餘愛好者,尚文光受邀到杭州參加「浙江省山水畫學習班」。在那裡,他碰到了當時久負盛名的山水畫家童中燾先生。「為期40天的學習班中,童老師給我們做了創作指導,還有孔仲起、姜寶林等老師親臨現場作畫,使我大開眼界,久難忘懷。」當年4月,他順利加入浙江省美協,成為了一名專業畫家。他師從姜寶林老師,在創作上,他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不斷創新,經過多年潛心鑽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開始以畫《雁蕩山居》題材著稱。
2000年至今,尚文光參加過全國美展十多次,筆耕不綴。他說,用畫筆記錄中國山水之美是他畢生的追求。
何友高:筆墨人生50年
1948年出生的何友高,系北白象鎮山前東村人,從小酷愛學習,是村中第一個考上溫州一中的學生。
當時那個年代,沒有書法字帖,學習書法對他來說似乎很遙遠。
何友高作品
1969年,開始從事教育工作的何友高收到了村裡邀請,讓他為村裡寫牆頭標語。「那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寫的什麼字體,但是要在牆上寫字肯定要特別拿得出手,就想著去找一種字體練練看。」何友高說。
買不到字帖,也沒有人教,時常翻看報紙的他發現報紙上的很多標題都是用隸書寫的,覺得好看,便開始描摹報紙的標題,學習隸字。「可以說,隸書帶我『入學』書法。」
在學校裡,學生每天有20分鐘的寫字課,學校要求學生們描紅柳公權體,批改學生的描紅字也是語文老師的教學任務之一。「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課堂上老師的板書往往就是學生模仿的重點對象。何友高說,為了讓學生們寫出一手好字,他愈發重視提高自己的書寫水平,努力學習柳公權體,為了寫出滿意的字體,有的字都要練上幾十遍。
起初,練書法是為了完成教學要求,但慢慢地寫得久了,練得多了,也就成了一種習慣,揮毫落紙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漸漸地,他在校園內開始小有名氣。
為了檢驗自己的學習書法功底,他積極投稿,參與縣、市、省及全國的書協、書畫院等單位組織的書法大賽,也收穫頗多。2005年,何友高以隸書臨摹的作品入展樂清市第二屆臨書展,並於2007年加入樂清市書法家協會。此後,他的書法作品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陸續加入了溫州市書法家協會及浙江省書法家協會以及中國顏體書法研究會。
退休之後,沒有了繁重的工作壓力,受支配的時間驟然增多,何友高便決定自學一種新字體:顏體。顏真卿楷書結構方正茂密,筆力雄健,深深吸引了何友高,並讓他愛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現雖已年近花甲,但始終沒有減少對書法的熱情和執著,仍是每天悶頭書屋臨摹,一練就是八九個小時。
日日臨池把墨研,以古人為師,近幾年,何友高開始學習行書。「我感覺一個人字想要寫得好,必須要臨帖,不光是練,還要堅持不懈天天練。」
除了書法,何友高還有一大愛好:旅遊。但他並非為了旅遊而旅遊,在旅遊過程中,他總用手機把景點中的精要內容,尤其是楹聯,記錄下來,為自己的書法創作提供素材。通過不斷汲取古今顏體書法及其他名家書法之靈氣,何友高如今也已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的顏體書法藝術,並出版《旅蹤墨韻》一書。
金維七:書畫是心中一把不滅的火
日前,市政協到經濟開發區開展送文化下鄉書畫筆會活動,現場,身為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的金維七,揮毫潑墨於水墨流動間,用畫筆勾繪出行雲流水的河山,以慰問在抗「疫」期間表現突出的委員企業家。
金維七作品
金維七是城南街道縣浦村人,一家兄弟七個都熱愛書法,他排行老么。五六歲時,他就喜歡在牆上、床頭東塗西畫。大哥退伍帶了很多書籍回來,小維七唯獨對美術基礎書本愛不釋手,幼小的他從此愛上了畫畫……
12歲時,他遇到人生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倪亞雲。當時,原縣文化館招募學生加入業餘美術創作組,金維七拿著自己的塗鴉自告奮勇地找到倪老師,要跟他學畫畫。被選上後,老師教他從最熟悉的事物開始畫起,金維七創作的《學軍》《掃雪》《放學路上》等作品,被刊登在縣級畫刊上。當看到自己的畫在溫州市美術作品展上展覽,對於一個農家小孩來說。帶來的鼓舞無疑是巨大的。
「倪老師德高望重,犧牲自己的時間培養下一代的書畫人才,他說沒有好的人格,就畫不出好的畫。」金維七感慨道。為了向恩師學習,2010年,他開始接任倪老師,在樂清市老年大學教學。任教兩年後,繼而擔任樂清市美術協會理事和樂清市金鰲書畫協會顧問,熱心於書畫公益事業。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書畫還不能成為生計之道,他隨著推銷電器產品大軍跑遍大半個中國市場,也開過廣告公司,做過物流生意。雖在商從商,但心中對書畫的熱愛猶如一團不滅的火焰,生生不息。每每出差時,他都先到參觀當地的美術館、博物館和畫展,就連在火車站、汽車站等車時,也要隨時隨地握起筆畫張速寫。
在無需再為生活奔波時,他毅然決定放慢腳步去專業藝術院校進行系統深造。2008年,金維七報考北京榮寶齋畫院程大利山水畫工作室研學並被錄取,往後兩年,他受到當代許多名家的指導,領悟傳統筆墨精神,學業大有長進。
雁蕩是樂清人的家山,因此金維七的作品多以雁蕩山水為題材,表達了他對家鄉大自然的眷戀。寄情於山水之間,他找到內心的歸宿和慰藉。疫情期間,他主動拿出作品參加北京榮寶齋公益拍賣,所得善款全部捐獻用於抗「疫」。作品《清音》捐贈與溫州地區抗「疫」定點醫院。
這些年,金維七在藝術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平谷紀遊》《雁蕩飛流》《家山祥雲》《家山清泉》《一灣溪水繞家山》等作品在參加各項大賽中均獲大獎,其中有被收作館藏作品。
「書畫只是一個言明心志的藝術載體,它的雅俗之分,好看與否,取決於作畫之人對美學、文學、哲學、傳統文化的理解與修養。」金維七說,青年時期他曾有一個夢想是當文學家。因父親喜愛藏書,所以自小就熟讀《孟子》《易經》等古代諸子文章,有了深厚的文學積澱。
陳秋榕:默默耕耘訴衷腸
她跟老師學習畫畫,一學就是十多年。她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了每一幅作品中。她就是秋蓉畫廊女主人,陳秋榕。一位名家點評她的畫用了四個字——人如其畫。賞秋榕的一幅清清素素畫,心中陡生一種寫意:孤守清靜為一方,默默耕耘訴衷腸,深秋涼意襲故人,陣陣雁聲灑草堂。
陳秋榕作品
1974年出生於北白象萬倉村的陳秋榕,從小好動。她哥哥從事油漆工作,耳燻目染,自然喜歡上了畫畫。通情達理的父母也就順其自然,讓她學習畫畫。
16歲那年,她拜樂清知名書畫老師鄭中才為師。別人學習3年,可她一學就是10多年。
秋榕告訴記者,她原名「秋蓉」,意為「春花秋實」「出水芙蓉」。學藝時,老師第一件事給她起了個藝名「秋榕」作贈,「榕」是江南水鄉的樹木之冠,希望她多接受生活的磨礪,撐起一片天。這個名字,讓秋榕著實喜歡,就一直叫到現在。
「學習是很辛苦的,但跟鄭老師學習很開心。」 陳秋榕提起學習的那段時光,一臉陽光。每天一大早起來開始學習,其中,鄭中才老師會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有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老師會坐在陽臺上,給學生們講一些故事。這些故事,其實跟學習都有關係。比如怎麼樣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把這些道理插入故事,這樣學習起來不會枯燥,學生又能更好地領悟。
有一次,陳秋榕跟老師去杭州靈隱寺為四大天王(每位高九米)做顏色,三個多月裡,也學習了很多的民間藝術,比如畫天王手裡的那個琵琶,就畫了一周時間。陳秋榕提起這些,發自內心地開心和自豪。學習中,畫畫雖苦但很有意思,最難熬的是,在那三個月裡,每天吃素。陳秋榕說:「終於在一個夜晚,實在忍不住和師兄們悄悄地跑到外面吃了一餐東坡肉,解了讒。」
10多年跟隨老師潛心研習,陳秋榕的畫得到了很多人喜歡,她個人也領悟到了獨特的書畫內涵,作品參加了多個書畫展,獲得業界好評。1997年,她同時加入到了溫州書畫家協會和樂清市美術家協會會員行列。次年,年僅20出頭的她還接受了樂清電視臺「百姓人家」的專訪。
陳秋榕說,曾有一段時間進入了畫畫的瓶頸期,拿起筆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來,這是一段煎熬的日子,但終不言棄。為了繼續更好地畫畫,2011年,她開了一間畫廊,以畫廊為平臺,繼續書畫夢。
一次,一位書畫愛好者看上了她的畫,但她捨不得賣。她說,有些畫只能是一幅,再畫時,完全沒了當時的感覺,而且再也畫不出當時的那種意境了。她為了完成一幅滿意的畫,經常從早上到晚上,甚至到第二天天亮。陳秋榕說,開畫廊只是想廣交書畫愛好者,讓更多的書畫愛好者集中一起,互相探討,共同進步。賣畫,僅僅是為了維持畫廊的開支,這樣,一邊可以學習,一邊繼續進步。
陳宣熙 :60歲開始找愛好
他20歲參軍,26歲從農從商,60歲退休以後開始尋找自己的晚年愛好,並且一學就是15年。北白象鎮山下村人陳宣熙把書法這項從業餘愛好發展成個人專業領域,其作品多次參加法國、新加坡等國內外書畫大賽,摘得金銀銅桂冠,並編入《中國書法一代名家》《中國書畫名作精品收藏寶典》《走向輝煌》等20多部書目。
陳宣熙作品
2004年,在陳宣熙創辦的工廠裡,一位工程師的書畫作品引起了他的注意,給予他啟蒙。次年,陳宣熙一退休就一頭扎進了溫州老年大學的書畫班,在名師的指導下,學習篆隸行草,並且進步飛速。
他熱愛書畫愛之深切,每天除了一直堅持晨起打太極拳,每天都要一門心思地練習3-8個小時的書法,寫得正起勁時,就算家裡來了客人,他也無暇顧及搭理。他說,「若是有哪一天沒有寫字,我就會感到心裡沉悶,一定要拿起筆,蘸點墨,寫上幾個之後心情才會舒暢。」他將作品掛在牆上,自我欣賞,樂在其中,將自己的情操陶冶於書法之中。在陳宣熙的書房裡,他創作和練習的字畫壘起來都有一人之高。
15年書畫功底的沉澱讓陳宣熙拿下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毛體藝術家協會副主席,韶山毛澤東書法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以及樂清市金鰲書畫協會副會長等多個書畫界頭銜。他幾乎每天到樂清市金鰲書畫協會活動場館開門,定期義務打掃衛生,為大家創造潔淨舒適的學習環境。
今年疫情期間,他還積極組織協會80餘名會員張貼宣傳標語,之後一起用書畫作品參加北白象鎮深入農村的法治活動,為建設「美麗白象」做宣傳。
數年前,陳宣熙的書畫作品曾在歐洲一場慈善活動上被拍賣。他說,我的書法作品賣出去的少,送給農村老年活動場所、村委等辦公場所多。每年年底,他都會帶領會員走村入戶,送褔送春聯,為家家戶戶送去一縷象徵吉祥如意的墨香。
16079964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