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出自《古今賢文》一書。該書又名《昔時賢文》、《增廣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而這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則出自該書的《勸學篇》。
無獨有偶,在荀子那裡,也有一篇《勸學》的文章,開頭即為:「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顯然,勸人自強不息,不斷學習,學以自明,是聖賢眼裡的頭等大事。然而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嗎?當然不是,只要是深入讀過《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即使是《紅樓夢》的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其樂無窮的事兒。但為什麼古人又說「學海無涯苦作舟」呢?這裡面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句話並非出自聖賢之口,可能只是編纂者根據自己所好,或是道聽途說撿來的一句話,覺得朗朗上口,就放到書裡去了。那最好的說法是什麼?我以為應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或是如我的好友泊凌子所言,應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慧作舟」。
無論是哪一個,其本質都一樣。學不是死讀書,更不是求得更多的知識,知識很多並沒有大用,人記的再多,都沒有機器存儲的多。學的關鍵是由「知」到「道」,由「智」到「慧」,學是學其心,以修身,以完善自己,升華自己為方向,所有偏離了這個方向的學都得不到樂,屬於南轅北轍,見不了慧,更見不了道,說簡單一些,即是方向錯了,付出再多,走再多的路,讀再多的書,見再多的人,拜再多的大師,都無濟於事。而一旦修身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後,「書山有路勤為徑」中的那個「勤」對於局中人來說只是一種「忘我的自然狀態」而已,沒有任何一絲刻意,使心的成分在裡面。
好友泊凌子根據他的親身實證,自悟道——
其實所有的人生之理,都歸根於修身養慧。你不管怎麼說,那一定還是修身養慧。從上學到工作,從結婚到育兒,從方方面面的技能技術,從精力到神通,從健康到超健康,誰要是敢說他不是在修身養慧上用功,那一定是說假話。誰要是敢說他是勤奮苦學而得來的成就,那一定是說假話,說得他自己都不信。
「書山有路勤為徑」,這個勤是暗語,不是常道之勤,而是指:勤修品德。以勤修品德為途徑,你的書 才能讀得了、讀得通。否則,你的書即使讀了也是假讀,假的東西真不了。
然後就是「學海無涯 慧 做舟」。有了勤修品德,慧就會自然到來,有了慧這個超級無敵霹靂之神舟,所有的書 就是小case。
我們經常聽說靈光這個詞。什麼是靈光?就是心靈之光。什麼心靈之光?心陽神 丹元之慧光。這個光是實實在在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象,只有丹元才有這個象,見到這個慧光 才能叫靈光乍現。你什麼都沒見著,只是腦子裡閃過一個念頭,這個就不是靈光,而是智識。
智識與智能是腎 所支撐,識神只是代為管理罷了。而慧能與慧識是品德為支撐,丹元 直接拿來使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