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髮夾37元 滿頭48個要了1776元
通訊員 張淑蓉 王前 記者 韓宇挺
近年來,美容美髮行業可謂發展迅猛,隨隨便便進到一家理髮店,動不動都是店長、總監、老師……哪怕洗個頭髮也是花樣百出,又是按摩又是上中藥,不過這些可都是要花錢的,蠻多還是隱性消費,一不小心就中了套。
昨天,記者從寧波市市場監管局了解到,2015年、2016年,寧波市12315熱線平臺分別接到涉及美發行業的消費者投訴2857件和3069件,連續兩年居全市服務類投訴首位。
投訴的主要問題是預付卡消費糾紛、產品質量和價格問題。
宣傳「免費」 往往是坑
這次寧波市市場監管局針對「洗吹剪」開展了一場為期10天的美發行業集中整治,共檢查美發經營單位1392家,發現問題並責令改正222家,立案查處66家。
檢查結果顯示,經營資質是大問題,共發現無照經營95家,擅自變更企業名稱17家,超範圍經營15家。
經營行為不規範的問題也不少。12家美髮店有虛假廣告或宣傳行為,比如,宣稱「全場免費」,實際需要先消費後才能獲得免費項目;有自己冠以「中國著名品牌」「美容美髮百強名店」等名號,但所謂榮譽稱號卻無法佐證;還有銷售的美發產品、保健食品冠以「百年」「祖傳」等名頭,隨意誇大宣傳療效的。
未明碼標價或價格不透明的美髮店57家,如部分美髮店提供的服務分店長、設計總監、一般店員等多個檔次,但只對最低檔的價格予以公示。
投訴案例
昌先生:我家小孩17歲,一次路過理髮店,宣傳說可以免費贈送洗面奶,到店後塗了東西,對方卻說一定要買產品才能洗掉,就這樣被充值了3000元。後來要退款,只肯退2000元。
此類情況還有一位金先生投訴,臉被塗上了黑色的產品,工作人員說用水是洗不掉的,得用他們的護膚品才行,後被強制消費500元。
陳先生:有家美容美髮店在街上發傳單說免費做面膜,我表妹就去了,工作人員就抹了一點東西在她臉上,說是做試驗,之後又說要另外的東西才能洗掉,又抹了點東西,總共花費了4000多元。
顧女士:寧波市一家美髮店搞促銷活動,說是朋友圈轉發集10個贊可以免費送580元護理,宣傳稱完全免費,結果卻被告知要付洗吹的錢。
王先生:投訴寧波北侖一家美髮沙龍,逛街時被店員以填寫調查表為由拉入店內,進店後說是可以免費設計髮型,等做完後卻被強制收取800多元。
辦張會員卡 卻不能退錢
現在隨便去一家美髮店,店員常常會不遺餘力地推薦辦卡。雖然美發行業的預付式消費備受市民詬病,然而不辦卡又享受不了會員折扣,挺無奈。
然而,辦卡卻很少有籤紙質協議的,寧波市消保委工作人員說,一旦店家關門很難調解,即使走司法程序,官司也不好打。
本次檢查也發現這一問題嚴重,其中,合同違法行為29起,如辦理會員卡不與消費者籤署書面協議,也不提供消費憑據;即使有部分美髮店辦卡雖有明示條款和協議,但其中卻存有加重消費者責任的不平等條款,如「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本卡一經售出概不可退」「卡內餘額必須保留30%才能繼續消費」等「霸王條款」。
這些行為,在實地檢查中一經發現,均會被責令改正或立案查處。
投訴案例
寧波有個小夥姓顧,一次看到一家理髮店打著廣告:「剪髮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只需10元」。他覺得實惠,進店理髮,在理髮師一通推薦之後,他答應做一個更潮的髮型,對方說價格是「一個37塊錢」。
「我想想37塊錢也不貴,就答應了。」小顧說,在頭上被夾上各種五顏六色的夾子,塗了塑形液之後,店員拿著計算器過來結帳,還數他頭上的夾子。
最後被告知,這個髮型是按夾子算錢,37塊錢只是一個夾子的價格,他頭上用了48個夾子,價格是1776元。
小顧感覺被坑,店員說,你可以在我們這裡辦一張3000塊錢的卡,辦卡後就可以送2000塊錢,還可以打3.8折。
對方又在計算器上按了一通,按照3.8折的價格算下來,1776元的費用只需要支付674元,當然,前提是要花3000元辦會員卡。
事件在網上發酵後,消協介入調解,店家退還了卡內餘額,只收取了300元理髮費。
邵女士:我在甬港南路辦理了一家理髮店的美發卡,卡內還有1680元餘額,後來店更名後,到店裡去理髮,對方稱只有所謂的總監提供服務,理一次髮50元,以前只要18元,變相漲價,還不能退卡。
曹女士:投訴解放南路的理髮店,之前辦了一張美發卡,有餘額3000多元,後來店裡改了名字,工作人員說要再充值2000元,原先的費用才可以繼續使用,於是餘額變成了5000元。最後,老闆卻關門走人了。
部分美發產品高效殺菌劑超標 可能誘發皮炎等過敏反應
寧波市場監管部門委託第三方檢測機構,專門對美發產品質量開展抽樣檢測和評價性實驗,共隨機抽取266批次美發產品檢測。
不合格項目中,「MIT和CMIT的混合物」問題最突出,佔比53.8%。這兩種物質均屬於高效殺菌劑,含量超標可能會使敏感膚質人群誘發皮炎等過敏反應,其次是「菌落總數超標」,佔比30.8%。
檢查還發現,不少美發產品沒有中文標籤,甚至是「三無產品」。還有使用前需皮試的商品,但一些經營者未作提醒就直接使用了。
以上各種原因,可能是劣質、不合格產品,也可能是已開封產品在日常使用中不注意清潔衛生和保管不當,重複使用所導致的交叉汙染。
市場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建議,部分洗髮液、護髮素等清洗型產品儘量選擇自帶。
市場監管部門消費提醒
1.選擇具備經營資質、有一定規模和衛生條件較好的美容美髮店消費;
2.要謹慎理性辦理會員卡,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慎重對待各種打折促銷活動,要儘量與商家約定好雙方的權利義務並索取書面憑據;
3.要仔細甄別商家使用的美發產品,正規產品應詳細註明生產商信息和相關許可證號、批准文號等(可登錄國家食藥總局網站查詢);
4.要嚴格按照產品使用說明,對容易引起過敏的產品在使用前應要求商家先在身體其他部位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