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顧忠澤,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及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研究所所長。
在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他引10000餘次,授權專利45項,轉讓6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勵7項。
少年班走出,立志用技術改變世界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這是很多人的人生夢想,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運氣。17歲時考上東大少年班,兩年多的「大工科」類學習,為顧忠澤奠定了堅實的理工科基礎,然而,直到大三選擇專業前,他還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很幸運的是,一節熱血澎湃的科研講座,為他指引了道路。
「
在我為專業方向迷茫躊躇時,我聽了一節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教授的講座,她說,學好生物醫學工程,可以提升國家醫療器械水平,造福人類。
」
顧忠澤回憶,正是那一次講座,喚醒了他心底的理想信念,用技術改變世界,造福更多人,是他投身生物醫學工程的最大初心。
當下倡導的,打破專業壁壘、建設交叉學科,啟迪創新源動力,其實早在80年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習中就有體現。顧忠澤笑稱,這是門被外界「低估」了的學科,很多人覺得「冷門」,但其實大熱門的電子學、醫學都與它相關,專業交叉性特點很強。
「
我們今天暢談的人工智慧,不是一時興起的,在當年我們學習專業課時,就已經試圖將人工智慧等技術嵌入醫學研究中。
」
顧忠澤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就相當於生命健康學的「發動機」,它能推動醫學的發展。
思維不受限,打破學科壁壘
思維不受限,科技創新才有更多可能性。學科交叉的跨界思維,一直驅動著顧忠澤攻破更多創新關卡,碩士、博士研究階段,他致力於將「材料學」思維引入到生物醫學學科中。
檢測、分析生物分子,是醫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然而生物分子太小,難以用肉眼區分。因此,生物分子檢測時往往需要一個載體。
「很長一段時間,業界是用螢光微球做生物分子載體的,但是螢光微球會影響檢測的靈敏度。」顧忠澤研究發現,具有納米級微結構的「光子晶體」,本身具有穩定的「結構色」,也可以用於標識生物分子。由於「結構色」材料一般不產生螢光,這類載體可以提高生物分子的檢測靈敏度。
「交叉集成」成為顧忠澤科研理念中,最為核心的特點。近年來,通過人體幹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的交叉集成,顧忠澤帶領團隊,在晶片上研究、製作微縮器官,以實現對人體功能的模擬——跳動的心臟、呼吸的肺、流動的血管,一一被濃縮進方寸間的晶片內。
「
只要從病人身體中抽取3毫升的血液,就可以利用幹細胞、編程技術,將心肌細胞落進晶片裡,可以模擬出病人真實的心臟環境。
」
顧忠澤團隊成員、東大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開發總監陳早早這樣介紹。比如腫瘤病患,在接受藥物治療時,很有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傷及心臟,心臟晶片則可幫助檢測藥物對病患心臟的影響有多大,從而預防可能產生的藥物毒性。
顧忠澤表示,器官晶片有望部分替代動物和臨床實驗,對藥物的毒性和療效進行測試。該項目已與恆瑞、正大天晴、先聲製藥等藥企合作,有望在3~5年內服務於新藥篩選,以及患者個性化治療。
「
要在基礎研究中,鑽得進去;研究透了,還要能跳得出來。
」
顧忠澤說,就個人而言,他更希望做出有應用價值的科研,將基礎研究的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本身也是對理論的一種實踐與檢測。
以「行走大漠」的心境邁步科研路
科研的過程,就像在沙漠中徒步,也許你能找到玉石,也許撿到些石塊,也許就是一無所獲……顧忠澤以「行走大漠」的心境走著科研路,在他的辦公室櫥櫃裡,就放著幾塊石頭,正是他從戈壁灘上拾撿來的。
「
比起科研結果,我更享受和在意科研的過程,我懷揣熱愛,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中真誠付出,即便僅僅得到石頭,或者以實驗失敗的結果告終,我也不覺遺憾。
」
顧忠澤由此談到一個熱點——科研論文。在顧忠澤看來,科研人理應重視論文,但是不能將論文功利化。他說,論文是科研人記錄試驗過程及結果的一種呈現方式,可以幫助後來者少走彎路,有助於接力式地促進科學進步。科研人應回歸這種樸素的論文觀,擯棄浮躁之風,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人類發展。
邁步科學沙漠,除了真誠之外,「眼光」和「素養」同樣重要。論科研眼光,顧忠澤提到自己的引路人——他的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早在上個世紀末,她就開拓式地成立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實驗室,開啟了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顧忠澤深有感觸地說,優秀的科研人應當以高遠的眼光洞察科研方向,既要結合實際、腳踏實地,也要望向星辰,擁有科研格局、前瞻性視野。
科學素養對於科研人而言,則類似於體力之於運動員,決定著能跑多久,能跑多遠。「科學素養是種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誠信、道德,以及堅持。」顧忠澤由此提及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學科學家藤島昭。「導師教導我科學研究需要潛心和堅持,實事求是不作假。」
顧忠澤感受到其背後傳遞的科學精神:做研究者,不屈從不盲從,不向謬誤退讓,真知、真理是永恆的追求。
日前,顧忠澤領銜的「人體器官晶片」項目再獲突破,已與藥企、三甲醫院展開密切合作。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今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有11位來自中國,其中就包括顧忠澤。
從少年班走出,留學日本,師從業界泰鬥,獲得國家傑青,到如今作為行業科研的引領者,年過5旬的他,依舊葆有一身少年氣,邁步科學沙漠,無論旖旎或崎嶇,他都選擇一往無前。
看完了顧忠澤教授的故事
與以「行走大漠」的心境走科研路的科研精神
你是否也有所觸動呢
快來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吧
來源:東南大學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作者/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