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院士。最近他在「人體器官晶片」領域又有突破

2020-12-11 選調生

個人簡介

顧忠澤,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創新團隊及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院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研究所所長。

在國際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他引10000餘次,授權專利45項,轉讓6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獎勵7項。

少年班走出,立志用技術改變世界

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這是很多人的人生夢想,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運氣。17歲時考上東大少年班,兩年多的「大工科」類學習,為顧忠澤奠定了堅實的理工科基礎,然而,直到大三選擇專業前,他還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很幸運的是,一節熱血澎湃的科研講座,為他指引了道路。

在我為專業方向迷茫躊躇時,我聽了一節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教授的講座,她說,學好生物醫學工程,可以提升國家醫療器械水平,造福人類

顧忠澤回憶,正是那一次講座,喚醒了他心底的理想信念,用技術改變世界,造福更多人,是他投身生物醫學工程的最大初心

當下倡導的,打破專業壁壘、建設交叉學科,啟迪創新源動力,其實早在80年代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習中就有體現。顧忠澤笑稱,這是門被外界「低估」了的學科,很多人覺得「冷門」,但其實大熱門的電子學、醫學都與它相關,專業交叉性特點很強

我們今天暢談的人工智慧,不是一時興起的,在當年我們學習專業課時,就已經試圖將人工智慧等技術嵌入醫學研究中

顧忠澤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就相當於生命健康學的「發動機」,它能推動醫學的發展。

思維不受限,打破學科壁壘

思維不受限,科技創新才有更多可能性。學科交叉的跨界思維,一直驅動著顧忠澤攻破更多創新關卡,碩士、博士研究階段,他致力於將「材料學」思維引入到生物醫學學科中。

檢測、分析生物分子,是醫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之一。然而生物分子太小,難以用肉眼區分。因此,生物分子檢測時往往需要一個載體

「很長一段時間,業界是用螢光微球做生物分子載體的,但是螢光微球會影響檢測的靈敏度。」顧忠澤研究發現,具有納米級微結構的「光子晶體」,本身具有穩定的「結構色」,也可以用於標識生物分子。由於「結構色」材料一般不產生螢光,這類載體可以提高生物分子的檢測靈敏度。

「交叉集成」成為顧忠澤科研理念中,最為核心的特點。近年來,通過人體幹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的交叉集成,顧忠澤帶領團隊,在晶片上研究、製作微縮器官,以實現對人體功能的模擬——跳動的心臟、呼吸的肺、流動的血管,一一被濃縮進方寸間的晶片內

只要從病人身體中抽取3毫升的血液,就可以利用幹細胞、編程技術,將心肌細胞落進晶片裡,可以模擬出病人真實的心臟環境

顧忠澤團隊成員、東大蘇州醫療器械研究院開發總監陳早早這樣介紹。比如腫瘤病患,在接受藥物治療時,很有可能因藥物副作用傷及心臟,心臟晶片則可幫助檢測藥物對病患心臟的影響有多大,從而預防可能產生的藥物毒性

顧忠澤表示,器官晶片有望部分替代動物和臨床實驗,對藥物的毒性和療效進行測試。該項目已與恆瑞、正大天晴、先聲製藥等藥企合作,有望在3~5年內服務於新藥篩選,以及患者個性化治療。

要在基礎研究中,鑽得進去;研究透了,還要能跳得出來

顧忠澤說,就個人而言,他更希望做出有應用價值的科研,將基礎研究的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本身也是對理論的一種實踐與檢測。

以「行走大漠」的心境邁步科研路

科研的過程,就像在沙漠中徒步,也許你能找到玉石,也許撿到些石塊,也許就是一無所獲……顧忠澤以「行走大漠」的心境走著科研路,在他的辦公室櫥櫃裡,就放著幾塊石頭,正是他從戈壁灘上拾撿來的。

比起科研結果,我更享受和在意科研的過程,我懷揣熱愛,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中真誠付出,即便僅僅得到石頭,或者以實驗失敗的結果告終,我也不覺遺憾。

顧忠澤由此談到一個熱點——科研論文。在顧忠澤看來,科研人理應重視論文,但是不能將論文功利化。他說,論文是科研人記錄試驗過程及結果的一種呈現方式,可以幫助後來者少走彎路,有助於接力式地促進科學進步。科研人應回歸這種樸素的論文觀,擯棄浮躁之風,把自己的才智貢獻給人類發展。

邁步科學沙漠,除了真誠之外,「眼光」「素養」同樣重要。論科研眼光,顧忠澤提到自己的引路人——他的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長、時任東大校長韋鈺。「早在上個世紀末,她就開拓式地成立分子與生物分子電子學實驗室,開啟了納米生物醫學研究。」顧忠澤深有感觸地說,優秀的科研人應當以高遠的眼光洞察科研方向,既要結合實際、腳踏實地,也要望向星辰,擁有科研格局、前瞻性視野

科學素養對於科研人而言,則類似於體力之於運動員,決定著能跑多久,能跑多遠。「科學素養是種綜合能力,其中包括誠信、道德,以及堅持。」顧忠澤由此提及自己的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光化學科學家藤島昭。「導師教導我科學研究需要潛心和堅持,實事求是不作假。」

顧忠澤感受到其背後傳遞的科學精神:做研究者,不屈從不盲從,不向謬誤退讓,真知、真理是永恆的追求

日前,顧忠澤領銜的「人體器官晶片」項目再獲突破,已與藥企、三甲醫院展開密切合作。

為表彰優秀學者在醫學與生物工程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今年,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選舉產生了156位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院士,有11位來自中國,其中就包括顧忠澤。

少年班走出,留學日本,師從業界泰鬥,獲得國家傑青,到如今作為行業科研的引領者,年過5旬的他,依舊葆有一身少年氣,邁步科學沙漠,無論旖旎或崎嶇,他都選擇一往無前

看完了顧忠澤教授的故事

以「行走大漠」的心境走科研路的科研精神

你是否也有所觸動呢

快來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吧

來源:東南大學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上海交通大學周涵、範同祥《PNAS》:薄膜一貼,從此降溫不用電!

系統報導:加拿大最年輕的兩院院士陳忠偉團隊能源領域成果集錦

作者/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社會百態#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2019北京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招聘英才公告
    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簡介學院由韋鈺院士於1984年創辦。在教育部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全國評估中,2007年和2012年排名第一,2017年獲得A+評級,入選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招聘類別第一類:主要指生物醫學工程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專任教師。方向包括:生物醫學大數據、納米生物醫學、神經信息工程與神經教育學、醫學影像技術、生物傳感器與晶片、人工器官與器官晶片、生物力學、生物電子學、生物光子學及其他與生物醫學相關的方向。
  • 中美院士共話生物材料新突破 松力生物走出「中國速度」
    張興棟院士於國際率先發現並確證磷酸鈣陶瓷可誘導骨再生,進一步又發現材料可誘導軟骨形成,提出「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 (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顛覆性概念,即無生命的生物材料通過自身優化設計,可以誘導有生命的人體組織或器官形成。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共商生物醫學發展,同賀張興棟院士從教60...
    他也是將中國醫學生物材料送到世界舞臺最中央的人。目前,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生物醫學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診斷、治療、修復或替換人體組織或器官。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傳統觀念認為,無生命的生物材料不可能誘導組織器官再生或形成,因此治療骨缺損時,醫生通常向斷骨處植入金屬、高分子等材料,這些材料的腐蝕、排異特性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
  • 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川大 為生物醫學工程發展貢獻智慧
    下一步四川將大力支持醫療器械和生物醫學領域關鍵技術的突破,完善產業鏈建設,打造醫療衛生產業基地,重點支持院士領銜的基礎研究,匯聚高端人才,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他希望張興棟院士和各位專家學者繼續為四川醫療器械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與力量。
  • 快訊:20餘位中外院士齊聚四川大學,共商生物醫學工程發展!
    論壇開幕式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尹光福主持。王建國書記代表學校對張興棟院士從教60年表示祝賀與感謝,對參會嘉賓表示歡迎,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表示,生物醫學工程是學校重點建設的「雙一流」學科和「高峰學科」,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原創性地提出和建立了「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新學說,引領世界生物材料科學的發展。
  • | 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首都醫科大學是全國最早開展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與研究的學校之一。1978年開始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教育,1987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並於2001年成立了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依靠學校具有臨床醫學特色的國家生命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豐富的醫學資源,首都醫科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具有明顯的「理工科學與生物醫學緊密結合,基礎研究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科特色和發展優勢。
  • 生物晶片是什麼?院士來告訴你
    生物晶片技術,隨著其在生活領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很多人對這一技術都有所耳聞。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物晶片仍舊是一個神秘的存在,到底什麼是生物晶片,它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生物晶片這一高科技領域,中國科技館邀請清華控股成員企業博奧生物集團總裁程京院士解答上述疑問。探索和解析生命的奧秘,是我們人類一直以來的努力。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有時候難度絕不亞於我們對外部世界的了解。DNA雙螺旋的發現,加速了我們對生命認知的進程。
  •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擁有無限未來的新興專業!
    像人工器官、超聲波成像技術、CT、核磁共振等技術,現在已經在臨床醫學中廣泛使用,這些改變人類生命軌跡的偉大成就來自於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培養這方面專門人才的就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方向。   二、就業前景及方向   第一,讀研究生繼續深造。如果想在這一領域搞科研,或有更深入的發展就要繼續深造。
  • 唐本忠院士、王均教授當選2020年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
    為服務於「健康中國」戰略和省市經濟轉型升級戰略需求,近年來華南理工大學不斷加大對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投入,包括依託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廣州國際校區新建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和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大學科人才引進力度和公共平臺建設,學科呈現蓬勃向上的良好發展態勢。
  • 海大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今年9月正式招生
    &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海大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nbsp&nbsp&nbsp&nbsp1月3日上午,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正式成立,預計今年9月正式招生。
  • 3D生物列印在生物工程方面的5個應用,未來可實現部分器官修復
    醫療健康的發展得益於科技的助力,比如有了3D列印,身體器官的定製修復可以更容易實現了。生物工程學家預計,將來或可利用它製造真實的細胞材料。此類技術可以成為個性化生物醫學設備、組織工程皮膚、軟骨和骨骼,甚至是可工作膀胱的基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
    校黨委書記曹淑敏,校長徐惠彬院士,常務副校長房建成院士,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新洲,副校長陶智、劉樹春、黃海軍,黨委副書記趙罡,校長助理王榮橋、程波,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院黨委書記韓慧瑜、副院長田捷等出席會議。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會議由房建成主持。  曹淑敏在成立大會上致辭。
  •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四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大會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季波主持。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前復旦大學副校長馮曉源教授在致辭中回溯了上海交大生醫工學科的發展歷史,他立足當下,肯定了生醫工學院多年來滄桑礪洗的卓越突破,他強調,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與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攜手並進的四十年,在多個領域中不斷探索、深化合作,不斷為發展上海市醫療產業和國家「健康中國」戰略事業添磚加瓦
  • 北航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簡稱「醫工學院」!進軍!
    北航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揭牌!簡稱「醫工學院」!進軍!校黨委書記曹淑敏,校長徐惠彬院士,常務副校長房建成院士,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何新洲,副校長陶智、劉樹春、黃海軍,黨委副書記趙罡,校長助理王榮橋、程波,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樊瑜波、院黨委書記韓慧瑜、副院長田捷等出席會議。學校相關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參加了成立大會。會議由房建成主持。會議現場曹淑敏在成立大會上致辭。
  • 就業看前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怎麼樣?
    生物醫學工程師可能會藉助化學、物理、數學模型以及計算機模擬技術來開發新的藥物療法。其實,在認識身體機能以及生物學系統運作方式的問題上,生物醫學工程師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他/她們可能會藉助數學模型和統計工具對大腦、心臟和骨胳肌等器官和組織產生的一些信號進行研究。
  • 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圖 | 季維智(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醫學研究院院長季維智發表了以《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為主題的報告,以下為整理後的演講實錄:非常榮幸能夠參加《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EmTech 大會,這是我第二次參加 EmTech 峰會,正如主持人所說
  • 華南理工大學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年招聘啟事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校園圖  生物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是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首批建設學院之一,主幹學科生物醫學工程與生命科學是學校「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學院依託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體組織功能重建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監管科學研究基地、生命科學研究院、腫瘤微環境研究所,以華南理工大學醫療器械研究檢驗中心、生物醫用材料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等一系列科研平臺為支撐,圍繞腫瘤學、免疫學、幹細胞、生物醫用材料、納米醫學、醫學影像、細胞治療、生物大分子藥物等學科前沿領域,發展生物醫學科學
  • MIT教授開發「晶片上的器官」模型,和「人造器官」不太一...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生物工程師們創建了一種被稱為「晶片上的器官」的模型。這是一種多組織模型,讓他們能夠在一個專門的微流控平臺上研究不同器官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關係。早在大約20年前,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工程學院教學創新教授、生物工程與機械工程教授Linda Griffith的實驗室就首次開始研究一種被稱為「肝晶片」的人類肝臟模型。該系統由在特殊支架上生長的人工肝組織組成,可用於藥物毒性測試。最近,她一直在研究許多相互關聯的器官的小型複製品,這些器官也被稱為微生理系統(MPS)。
  • 新希望:微流體器官晶片可建立腎小球模型
    腎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代謝器官,執行著過濾血液的作用,將一些不需要的廢物以尿液的形式排出。腎小球是腎臟中基本的過濾單元,人工建造這種「腎小球」模型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這一挑戰,他們率先在器官單晶片技術中,實現了第一個體外人類腎小球模型的工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