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與山東,同屬於人口大省,戶籍人口都在一億左右,但每年高考人數卻差距巨大。2020年河南考生數量達到歷史性的115萬,而山東考生數量只有53萬。這近乎一倍的差距是如何產生的呢?答案是復讀生。2020年,河南復讀生數量在45萬。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幾乎是北京考生的10倍。
小編曾在鄭州工作過一段時間,著名的二七廣場上曾有很多家長拉條幅,呼籲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給河南孩子更多機會。每年接近一半的復讀生,已經形成了復讀就有學上或者考入更好大學讀書的氛圍,所有考生和家長都能接受復讀,競爭肯定會日趨激烈。所以2018年河南出臺了一項措施:當批次錄取電子檔案停止運轉,意味著無法再被其他學校錄取; 次年年參加高考志願填報受限,在實行平行志願的各批次,允許填報的學校數不超過 2 個;失信事實將被計入個人誠信檔案,在高招錄取中提供給高校,高校可據此拒絕錄取該考生。
如果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卻選擇了復讀,意味著浪費了全體河南考生的一個上大學的機會,因為招生計劃有限,如果目標是北大,最後收到了北師大的錄取通知書,志願填報的時候能接受,可後來受到學校鼓勵和家長勸告,決定復讀一年衝擊北大,那麼總會有一個考生默默的失去了去北師大的錄取機會。這項措施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確保想復讀的學生不佔用想升學的同學的名額。
現在我們重點分析一下復讀是否影響教育公平。作為應屆生的家長肯定覺得學4年跟學3年相比有優勢,最後卻以相同的標準來錄取,肯定不公平。而作為復讀生家長認為復讀理所當然,脫離學校十年的社會青年還有機會參加高考,那麼剛剛畢業一年的人為什麼就不行呢?
是否公平取決於對教育的期待和要求。無論是否願意,人類都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知識經濟時代。最簡單的體力勞動已經很少需要人類親力親為,從幾萬年前人類開始利用工具、開始馴養動物時就註定了這個趨勢。但是社會分工畢竟是分層次的,每個環節都還需要人的參與。在整個社會前進的潮流中,我們靠什麼來換取自己衣食住行的資本,是靠每個人都能勝任的體力,還是祖先經歷幾百萬進化才獲得的智慧大腦?我相信更多人會選擇後者,除非是運動員靠著體能體力衝擊獎牌。
所以,在大趨勢面前,每個人是否有機會參與其中,這是公平的基礎。而接受教育無疑是參與到競賽中的最好一張門票,從這個角度來說,復讀是公平的,因為有人願意多花1%的生命重複做一件事,以爭取到更好的機會,有付出也必然有回報,更好的升學機會就是回報。
需要了解這個理念的除了考生,還有家長,不是等到孩子升到高中準備高考時再了解,而是現在去了解,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能夠幫助他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時去了解。千萬別當孩子尚且在起點的時候不努力,持續十年,最後高考成績不理想,一家人再抱怨復讀影響教育公平。
文字系原創,歡迎讀者朋友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