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徵程思發展,砥礪前行譜新篇——四川外國語大學建校70周年成就巡禮 |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0月24日 來源:四川外國語大學 |
四川外國語大學 校長 董洪川 四川外國語大學是一所有著光榮軍校傳統的學校,簡稱「川外」,坐落在重慶市。辦學70年以來,學校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適時調整辦學思路,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求實」的優良校風,已經從一所外語類單科院校發展成為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主、相關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型大學。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照「內涵發展、質量為先、中外合作、分類培養」的發展路徑,形成「國際導向、外語共核、多元發展」的辦學特色,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和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撐。 一、蒙正塑魂 立德樹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的重要指示,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以思想政治建設為統領,把思政工作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全過程,堅持以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引導全校師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努力辦好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外國語大學。 (一)推動思政創新發展,師生員工凝心聚力 學校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宣傳和教育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學社、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協會等思想政治社團和京昆社、非物質文化推廣基地等文化藝術社團為載體,舉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翻譯大賽」等特色活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凝聚師生思想,為激勵全校師生譜寫川外新篇章提供了根本動力。 十八大以來,學校提出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138」工作體系。十九大之後,學校搭建了「1+4+2」學生工作格局,推動思政工作創新發展。 學校積極探索網絡思政工作,建立以川外官網、官微和官方抖音號為主體的網絡思政平臺,形成了「川外思政」 「川外青年」等網絡思政媒體矩陣,推動「網際網路+」思政教育新發展,思政工作成效顯著。 (二)優化思政育人平臺,立德樹人成效卓著 學校新設馬克思主義學院,獲批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16年),為提升思政課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學科支撐。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行合一模式研究》、教育部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區域綠色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文明教育中的開發與利用研究》、教育部《「四方協同、六位一體」:服務精準扶貧戰略的實踐育人路徑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等,思政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水平顯著提高。 學校實施「塑魂·蒙正」育人工程,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1名教授成功入選重慶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工作室,成功塑造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 學校獲批「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重慶市首批美育示範校園」,榮獲全國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示範團支部」「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組織獎」、全國大中專學校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等重要榮譽,在促進重慶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不斷引領新風尚。學校榮獲「模擬聯合國」多項大獎,UCWDC世界排舞錦標賽國際原創集體項目第一名,「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三等獎。川外官微榮獲「重慶教育十強政務微信(本科院校組)」稱號,「川外身邊人」「師者說師道」等欄目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強的影響力,思政創新品牌效應凸顯,思政育人平臺不斷優化,立德樹人成效卓著。 二、學科引領 內涵發展 學校始終把學科建設作為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龍頭」工作,強化頂層設計,以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為支柱學科,堅持特色凝練和優勢打造,形成重點突出、相互支撐的學科協同發展體系,努力構築和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 (一)建成博士授予單位,實現歷史性跨越發展 伴隨改革開放的步伐,學校於1979年開始研究生教育,成為國家恢復招生後的首批研究生培養單位,並於1986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進入新世紀,學校形成以外語學科為主體,其他人文學科和經管法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2008年獲批立項建設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經過幾代「川外人」的接續努力和奮鬥,學校建成本碩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迎來學校發展史上重要的裡程碑。 近年來,學校以「雙一流」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外國語大學」的建設步伐。2017年獲批重慶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9年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獲批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為學校推進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學科結構布局,內涵建設成效突出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學科發展呈現良好勢頭。以學位點審核增列、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結構調整、學位點合格評估以及學科動態調整等為抓手,致力於優化學科布局和結構調整;同時,突出學科內涵建設,以目錄外二級學科自主設置、非通用語建設和翻譯學、語言智能等新興交叉學科建設等為突破點,著力凝練學科方向特色,助推學科差異發展,形成區域優勢。 近年來,我校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所涵蓋的二級學科點由3個增加到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從1個增加到5個,涵蓋的二級學科點從17個增加到49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由1個增加到6個,涵蓋的專業領域由11個增加到45個。「十三五」期間,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獲批重慶市一流學科,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工商管理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獲批重慶市高校重點學科,「語言智能」學科群獲批開展重慶市高校「人工智慧+學科群」立項建設項目。外國語言文學作為學校支柱學科,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獲得全國聚類排名並列第6,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得「B+」等級。 (三)提升科研服務能力,推出優良科研成果 學校緊密結合學科建設增長點與科研平臺的建設,堅持科研促進教學、科研推動人才隊伍建設的理念,逐步形成科學化、規範化和制度化的科研管理服務體系。 2000年以來,在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高水平論文數量和比例顯著增長。在省級、部級主辦的各類評獎中,我校教師斬獲頗豐,獲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共計45項。馮亞琳教授的專著《德語文學中的文化記憶與民族價值觀》被《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收錄。 學校科研團隊聚焦學術熱點和前沿,在認知語言學、翻譯學、詞典學等重點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有全國影響力的學術隊伍,承擔的重要項目數量顯著上升。2000年以來,學校共承擔縱向課題750餘項(國家級113項)。2018年周文德教授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地名用字搜集整理、形音義研究與基礎信息平臺建設」並擔任首席專家。學校是重慶翻譯學會、重慶商務英語研究會等省級學會的會長單位,共有10餘人擔任國家一級學會、二級學會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等職務。學校外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國別經濟與國際商務研究中心先後獲批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語言哲學與認知研究中心、腦科學研究中心、地名研究中心等校級科研平臺成果豐碩;學校主辦承辦全國第十屆當代語言學研討會、全國英國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俄羅斯學在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中西語言哲學國際研討會、金磚國家網絡經濟與網絡安全研討會等大型國際國內學術會議100餘場,產生了廣泛影響,學校還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1000餘場。 面對新時期的機遇和挑戰,學校科研發展精準把握「新文科」建設內涵,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更加聚焦學術前沿、國家和地方重大需求,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全面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為「雙一流」建設賦能。 三、以生為本 追求卓越 學校始終聚焦人才培養關鍵環節,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I-SISU123」人才培養模式(如下圖,「SISU」是學校英文首字母縮寫,「I-SISU」也是「愛川外」的另一種表達);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學校積極打造一流師資隊伍,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交流才能」的外語高級專門人才和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國際化人才,取得顯著成效。 (一)優化專業課程體系,築牢學生發展基礎 專業與課程建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學校立足辦學傳統和外語優勢,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動態打造特色優勢專業,築牢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發展基礎。 根據重慶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內陸開放高地、陸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需求,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開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非通用語專業,基本實現 「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語種全覆蓋。目前,學校共有48個本科專業(外語類25個),涵蓋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6個學科門類。建成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6個、省級1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級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1個、省級2個,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12個、特色學科專業群3個。聚焦課程創新性、高階性和挑戰度,開展金課建設,加大優質課程建設與共享力度。現有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等30多門。建成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1個、省級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6個。 (二)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夯實人才培養保障 高素質師資隊伍是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核心要素。學校圍繞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師資數量與結構,完善教師發展機制。通過內培外引,著力培育和延攬高層次人才;開展涵蓋資深教授、嘉陵特聘教授等「嘉陵系列」人才梯隊建設;對接國家戰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非通用語教學團隊、國別與區域問題研究等創新團隊;堅持「四有好老師」標準開展考評,聚集了一支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素質優良、結構層次合理的教師隊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861人,其中50%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職稱,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9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等4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3人;有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英才計劃名家名師、重慶市有突出貢獻專家、巴渝學者特聘教授等市級人才36人;獲重慶市「教學名師」 「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稱號20人;重慶「高校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等人選39人。學校高層次人才聚集效應不斷顯現,大力促進了我校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三)促進能力素質提升,著力培養卓越人才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學校充分發揮外語特色和資源優勢,踐行「外語+」人才培養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提升。我校學生在歷年外語級別考試中及格率和平均分均名列全國前茅,在「外研社杯」「外教社杯」「模擬聯合國」等各種專業競賽中頻頻獲獎。近三年,獲各類專業競賽獎勵335項(國家級192項);創新活動及技能競賽獎項237項(國家級77項);各類文體競賽獎項592項(國際級3項,國家級144項,省部級445項)。 70年來,我校15萬畢業生遍及祖國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湧現出了不少傑出人才。如德國「國家功勳獎」獲得者楊武能、著名二語習得研究專家王初明、被譽為「當代中國思想界一面旗幟」的劉小楓、著名法哲學家鄧正來、傑出教育學家趙勇等知名專家學者;被譽為「軍中鐵人」的中國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蔣樹興、第17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龐波、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建功立業的石婭輝等軍界英模;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副總裁陳洪升、中國國航副總裁譚植洪、德國飛馬集團公司董事長欒偉、「長江船王」彭建虎等商界儒才。我校畢業生專業基礎紮實,綜合素質高、團隊合作精神強,工作適應能力和開拓創新意識突出,受到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廣泛好評,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與日俱增。 四、以智為基 服務發展 學校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需求,在辦學中引智育智,增強校地協同創新,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彰顯高校使命擔當,促進學校發展與服務社會良性互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建設特色高端智庫,致力國際化應用研究 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和人才密集優勢,打造了一批為政府決策服務、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智庫平臺。作為西南地區對德交流的橋頭堡,德國研究中心獲批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培育基地。作為國內大學中首家從事「以色列研究」的專門機構,以及國內較早設立的從事金磚國家合作及機制建設研究的專門機構,我校以色列研究中心和金磚國家研究中心先後被列為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備案中心。近年來,學校還著力打造重慶國際戰略研究院,廣泛開展重點交往對象國專項研究,相關報告引起上級部門的關注。學校獲批重慶「走出去」戰略與金磚國家研究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協同創新中心。學校設立的重慶市國際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是目前我市唯一批准的高校國際教育智庫平臺。總之,我校智庫平臺憑藉多語種、跨學科、跨文化、跨國別的合作優勢,產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投資法》《渝新歐沿線國家發展報告》《金磚國家人文交流》《德國聯邦法院典型判例研究·民事訴訟法篇》等一批標誌性成果,為推動國家對外交流與合作、提升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鑑於我校在特色智庫建設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2017年我校被推舉為金磚國家智庫合作中方理事會副理事長單位(中聯部)、「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單位。 (二)打造優質學習平臺,開展多元化外語培訓 學校有西南地區歷史最悠久、涵蓋語種最多的外語培訓基地。1979年,教育部首批4家直屬出國留學人員培訓部之一落戶川外。此後,學校成立國際教育學院、繼續教育學院,成為西南地區外語培訓和國際教育綜合服務機構的金字招牌。40餘年來,學校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外事辦、重慶市國資委等上百家單位建立友好合作關係,為中石油、中石化等百餘家單位提供訂單式專門用途外語培訓服務,其中國家公派出國留學外語培訓項目已輻射閩鄂瓊等省百餘所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累計為各行業培養近8萬名國際化人才。他們學成歸國後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在國際學術舞臺展現中國學者良好形象。如中科院材料基因工程專家楊小渝教授、武漢理工大學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李新平教授等。2018年,學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服務重慶對外開放大格局,與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共建「重慶非通用語學院」,努力將其打造為西部領先的非通用語人才培養、智庫研究、語言服務、文獻資料、國際交流示範基地。這為我校擔當新時代西南地區外語和涉外人才重要培養基地的歷史使命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五、外語特色 面向世界 學校牢記使命,凝聚共識,發揮語言文化優勢,積極架設中國與各國民間交往橋梁,為「民相親 心相通」作出川外人的應有貢獻。 (一)打造多元交流平臺,服務對外開放戰略 開川外門,見山外山。學校與世界五大洲的22個國家及地區的97所國(境)外高校建立校際交流關係,開展100項交流項目。學校是法語國家大學協會正式會員單位;與國外政府及教育機構合作設立法語聯盟、歌德語言中心、塞萬提斯語言中心、義大利語中心、俄語中心、白俄羅斯研究中心等涉外教育與文化交流機構;與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合作開設中外合作辦學商務英語本科雙文憑項目。與中國聯合國協會和英國、西班牙大學合作建設國際組織實習平臺。與英國南安普頓索倫特大學合作建設跨境貿易與多語言服務眾創空間。 打造多元交流研究平臺,服務國家戰略。學校主動對接國家對外開放戰略,建有「外國語文研究中心」「中外文化比較研究中心」「教育部出國留學培訓與研究中心」「重慶市小語種漢語教學師資培訓基地」等以基礎研究和語言培訓為主的人文類平臺,也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陸海新通道涉外服務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還成立了「當代國際話語體系研究院」,聚焦國際話語體系譯介與對外傳播研究及實踐。各類平臺在學術前沿、中國文化走出去等國家戰略需求領域及新興交叉學科領域,集成力量,產出精品。 (二) 堅持「請進來,走出去」,提升國際化水平 多管齊下,提升學生國際化素質。學校設立博士研究生國(境)外研修資助項目、學生留學基金,資助本碩博赴海外高校聯合培養。近年來,學校本碩博國際學生年均400餘人,出國學習學生年均600餘人。各非通用語種均有學生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目的國學習,希伯來語、匈牙利語等專業學生出國率達100%。 突出特色,強化師資國際化水平。學校派遣教師通過國家、重慶市、校際項目赴外攻讀學位或研修交流。年均派出赴海外教學科研訪學師資逾百人。2018年,我校承接市文化委員會承辦的全國「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重慶),接收12國16名青年學者赴川外開展研修,實現創新發展。 學校常年聘有優秀外教近百人。2018年,在我市首創外教職稱評定製度,共評定教授3名,副教授9名,其中特聘法國文學教授喬樂擔任博士生導師。1名外教獲「重慶市三峽友誼獎」,5名外教被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評為「重慶市優秀外籍教師」。1名外教獲2017年「外教中國」十大年度人物榮譽,並於2019年獲「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三)加強國際中文教育,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 學校與多哥洛美大學、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語言大學分別於2009年、2011年聯合舉辦孔子學院。派出教師赴美國華盛頓大學孔子學院、德國杜塞道夫孔子學院、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院長。2位中方院長獲「孔子學院先進個人」稱號,1人獲外方大學頒發的「傑出服務獎」,1人獲我國駐外使館高度評價,稱其使「孔子學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近年來,我校年均派出漢語教師志願者40人赴英美俄法等30餘國。學校大力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建設,培養了大量知華、友華的外國民眾,在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川外已走過了不平凡的七十年。步入新時代,川外人正以堅定的信念、飽滿的熱情,勇擔歷史使命,堅持創新發展,為建設新時代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外國語大學譜寫新的篇章! |
關於四川外國語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特別說明:由於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Www.Huaue.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