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有座最奇葩的廟,它就是白耉廟,白耉廟在鯉城區北門縣后街與模範巷交界處模範巷內,坐北朝南,大門正對縣后街。廟為明代錫蘭王邪巴乃那的後裔所創建,系印度教廟,歷代有修繕。據乾隆《泉州府志》、《晉江縣誌》等文獻記載,王裔居今廟北附近,入籍漢化,取世姓。廟因奉祀毗舍耶(印度洋山神),故得白狗廟之俗稱。晚清進士林騷雅其名曰白耉廟,為境主廟。民國廿二年曾作為泉州國術館址,境人藉此習太祖拳。
白耉廟於1995年再次重修。現存為硬山式建築,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廟的主要建築由前殿、東廊、後殿組成(待覆建)。大殿面闊三間帶兩廊,進深四間,主祀玄天上帝、田都元帥、文昌帝君和楊六郎以及毗舍爺。廟柱有「善廉恥何須恭敬,惡習猾徒費心思」等對聯。原有二方印度教石刻(現存海交館),今經複製後嵌入重建的「敬字亭」壁上。廟前有一對明代抱鼓石。
泉州東嶽行宮
泉州東嶽行宮,俗稱東嶽廟,在郡城仁風門外南坡「鳳首」之穴,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尚書張汝錫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禮重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提督張雲翼禱雨於此。乾隆年間山門內及兩廊悉損,二十五年(1760年)洛陽司林懋懿捐銀250兩,請之府縣,倡諸僚屬、紳士捐助修繕。嘉慶年間,郡守徐汝瀾修青帝行宮前進。道光三年(1823年)再修建。
行宮主祀青帝,從古東嶽泰山之稱,為東嶽大帝,是道教尊神之一,主管人間生死,屬下有一批陰司地府的鬼神各負其責。行宮所奉神祇眾多,建築規模龐大;還建有檀樾祠及鄭成功祠(鄭成功曾駐軍於此攻郡城),整體建築頗具特色。宋代朱熹詩題《鳳山嶽廟》:「門前寒水青銅闕,林外晴峰紫帽弧。記得南垞通柳浪,依稀全是輞川圖。」
近代東嶽廟由東嶽村陳姓道士管理香火併為信眾作祈禳法事,設「嘉禮戲」(傀儡班)專為信眾敬神演出。
民國期間泉州曾數次發起破除迷信運動,廟宇屢遭毀壞。至20世紀30年代末,尚存第三進正殿,殿為重簷歇山頂,面寬五間,塑五嶽帝君坐像,每尊通高二丈,五尊皆冕旒帝王像;第二進存石天壇、石亭、石香爐。供泉郡各神廟往此擊石取火(俗稱「乞火」),稱「名山取火」;第一進存「萬山第一」石牌坊;東廂存夫人祠。至1942年,廟宇再度受毀,破損不堪,神像等文物被毀一空。目前各地神廟每年仍都到此「乞火」。
泉州東嶽行宮,文革後僅存第三進正殿,「萬山第一」石匾收藏於文物管理部門,其餘皆蕩然無存。
1997年村人組建東嶽行宮管委會,並發動海內外信眾捐資重建。1997年11月開始修建行宮正殿,2000年重建左側夫人媽祠、五殿閻君。正殿面前鋪設有千餘平方米的大埕,埕上建有石天壇、石香爐等。經過這幾年來的建設,東嶽行宮已初具規模,整體建築雄偉壯觀、富麗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