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新款的長江750和絕對復刻的海陵750全部都正式上市,受到了一眾挎子迷的熱捧,在國內熱愛邊三輪摩託的車友對於挎子的印象似乎一直都停留在長江750這款車型上,長江750被很多挎友稱之為二戰的戰火中出來的寶馬R71的活化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和軸心軍都非常依賴邊三輪摩託車的強大和可操作性,三輪車被用作從部隊運輸、全地形追擊車到軍火運輸,以及可以移動炮陣地的任何東西。
第二次世界大戰真的是邊三輪摩託車的黃金時代。當時,德國生產的摩託車比汽車要多得多,而且德國人會騎摩託車的比會駕駛汽車的要多得多。不僅僅可以運輸,並且可以直接在上面架設機槍。考慮到大多數軍用改裝的摩託車邊車裝備都配備了差速器鎖,適應全地形的特徵使其成為戰場上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輕型裝甲的武器化車輛,能夠輕鬆穿越崎嶇的地形。以至於每個參與國都有自己的戰鬥遍山輪摩託車。大部分人見到二戰的邊三輪都會認為是寶馬,其實當時製造軍用邊三輪摩託的還有很多,Benelli,Moto Guzzis,Ariels,FNs,Gileras,Gnome-Rhnes,Matchless自行車,Motosacoche sidecars,Terrots,Rikuos,Royal-Enfields ......等等!
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服役於二戰中的10大經典軍用邊三輪摩託車。
雖然二戰時的美國,哈雷戴維森與軍用摩託車的關係更加密切,但我們不要忘記印度安。當時印第安340B型是1940年至1942年間製造的一種智能風冷V型雙輪摩託車邊車裝備。圍繞老派的大酋長,這種1206cc排量發動機能夠以4000轉/分的速度達到30馬力。最初,邊鬥安置在車輛的右側。雖然印第安為美國製造摩託車,但同時他們也為法國軍隊製造了5000輛摩託車。二戰期間總共有9374輛這樣的車型,當時更多士兵更加青睞於印第安出品的偵察兵兩輪摩託,但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印第安還有邊三輪軍車的生產歷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幾年裡,日本與哈雷戴維森達成協議,根據許可證生產摩託車,而且我們都聽說過奈恩公司的97式前身,到了1937年日本進入中日戰爭時,戰局有所改變,日本需要更多的摩託車。為了跟上需求,軍隊要求日本奈恩公司(三共下)生產一系列1200cc平頭動力邊三輪摩託車,以滿足需求。這些1260cc v雙胞胎摩託車邊車被稱為「 黑金」,只有區區12馬力,這些摩託車實際上相當笨重,並且需要一定的體力才能騎行。雖然這張照片中裝備了武器,但95型Kurogane更常用於日本軍官的乘坐。只是在1937年到1945年之間的短暫時間內製造的95型Kurogane實際上是世界上少見的摩託車邊車裝置之一,目前存世的數量極為稀少。
在諾頓摩託車「Big four」在1907年到1954年間大量生產,並且大部分被用作摩託車邊車的全套設備。Big Four是一款633cc側閥,風冷單缸發動機,是英國最著名的邊三輪摩託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邊車經常被加固以保護乘客,並配備了布倫槍或威力更大的的3英寸迫擊炮。無論如何,這個14.5匹馬力的機器可能沒有超大的功率,但它確能夠運送多達三名士兵外加裝備和彈藥。在戰爭期間總共生產超過4,700臺,並在歐洲戰場上幾乎全部陣亡,諾頓的「Big four」變得非常稀有。諾頓從50年代中期開始生產雙缸發動機後,「Big four」車型最終被淘汰。
在二戰的初期,當時的法國軍方需要更多的邊三輪摩託車,而不是現有的工廠可以生產的。當時製造法國軍用摩託車的Societe des Moteurs Gnome摩託車工廠已達到最大產量,無法填補訂單數量。為此,法國決定向國外尋求幫助。經過大量測試後,比利時製造商Ateliers Gillet負責製造摩託車裝備,並配備由法國Bernadet Porte Dragon提供的側邊裝備。這些吉列Herstal 720 AF摩託車總共訂購了1,500輛,由728cc雙缸二衝程發動機提供動力,能夠以4,000 rpm的轉速輸出22馬力的動力,配備六速變速箱,並配備了一個重要的倒車檔。法國當時總共訂購了1,500件
BSA G系列摩託車自1924年以來一直以某種形式生產,1936年後的G14系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最大的作用。BSA G14本質上是一個986cc v型雙動力摩託車,採用兩輪原車身或加摩託車邊車配置。雖然這是一個不錯的兩輪摩託車,但它實際上是作為用於運輸貨物和人員的工作摩託車邊車布置設計的。憑藉其強大的引擎,順暢的駕乘體驗和越野實力,G14邊三輪摩託成為了一款頗受歡迎的軍用車輛。事實上,荷蘭人相當喜歡它,在1937年放棄了寶馬的供應協議後,該國轉向BSA以滿足他們的軍用摩託車邊車需求。1939年德國入侵荷蘭,但在被佔領之前,BSA為荷蘭提供了1,750臺摩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幾年中,包括印度,南非,瑞典和愛爾蘭在內,荷蘭並不是唯一一個對G14印象深刻的國家。當然,這也是英國軍隊的最愛 。 不過,G14摩託車邊車車型在1940年停產。
BMW R75可以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標誌性的邊三輪摩託裝備之一。最初由德國軍隊委託,寶馬於1938年開始研發R75,並於1940年開始生產第一批產品,在1944年停產之前生產了其中的16,000輛。寶馬R75配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750cc水平對置發動機,繼續成為寶馬摩託車戰後系列的主要發動機配置。R75也是一款軸驅動車型,帶有鎖定差速器,可選擇的越野和非越野傳動比以及倒檔。R75是戰爭中最著名的摩託車邊車組合之一,這要歸功於它的機動性和越野能力以及其實用的多功能性 ,它同時具有裝甲攻擊車和運輸裝載性能。這款邊三輪摩託車甚至成功的得到了美國陸軍的讚賞,並被哈雷戴維森在其XA車型上複製。隨後俄羅斯也複製了R75並借用了許多最好的部件設計。
M-72是蘇聯對寶馬R-71的仿造款。隨著德國在二戰期間軍事力量的增加,俄羅斯注意到並開始為紅軍開發武器,試圖對抗希特勒的野心。蘇聯人注意到德國重型摩託車的優越性,於是藉助於當時的R71摩託車圖紙仿製了寶馬R-71概念並構建了自己的版本,並且簡化了原本的一些設計思路,可以大量快速生產。雖然當時蘇聯國內的M-72邊三輪摩託車由眾多製造商根據IMZ Irbit工廠的訂單製造,不過IMZ Irbit工廠原廠出品的M-72才是血統最純真的。這款邊三輪摩託車裝備了一臺功率為22馬力的746cc發動機,是當時生產量最大的摩託車之一,1941年至1956年間生產的摩託車超過330,000輛。在戰爭期間,它能夠運送士兵和彈藥行駛於各種地形。M-72挎鬥上經常配備Degtyaryov機槍,帶有旋轉坐騎,便於戰鬥突擊。我國的長江750就是對於M-72的仿造。
Trialce實際上這不是一個邊三輪摩託,而是一款正三輪摩託車,只因為有三輪所以在放在本次的展示中 。這是本次盤點清單上的第一輛義大利摩託車,這是Moto Guzzi在1940年出品的一款產品。Trialce是一款奇怪的三輪摩託品種,是Alce摩託車的變體。與此列表中的很多摩託車不同的是,這個Trialce純粹是一種軍用戰鬥車,而不是由一般民用摩託演變而來的。它是一種多用途的三輪車,可作為士兵,貨物和武器的運輸工具,作為獨立式的炮臺使用,甚至還有可與傘兵一起掉落的可摺疊版本。這裡的版本配備了一個強大的22毫米防空炮,它高高地架在車身上,它是一個相當實用的武器 ,尤其是在當時的北非,義大利的軍隊經常會遭到空襲該車可以非常機動的進行對空作戰。該車由一臺500cc單缸發動機提供動力,轉速可達4,000 rpm,速度可達13.2 hp,最高時速可達45 mph,可承載800kg的貨物。
Rikuo 97型是哈雷戴維森直接把工廠被運往日本為日本製造特許哈雷機器,結果幾年後日本將與美國開戰,這一切都變得相當尷尬。由於民用摩託Rikuo模型的成功,該公司將繼續生產純粹用於戰爭的約16,000種97型號,尤其是幫助日本軍隊在入侵中國時應對崎嶇的地形。每輛車最多可以運送三名士兵,並且可以裝備機槍,這些高度機動性對日本的戰事發展至關重要。這款摩託車邊車裝備採用能量為22馬力的1274cc v雙發動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款。由於產量巨大,因此今天仍然大量存在與民間。後期Rikuo繼續生產摩託車,隨後最終被著名的減震製造商Showa買下,直到現在仍然還為Harley-Davidson摩託車提供減震。
雖然寶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邊三輪摩託車的經典之作,但是德國還有一款邊三輪摩託,那就是Zündapp(聰達普)。我們在這裡看到的這款車型是1940年至1944年間生產的ZündappKS 750.該車型搭載一臺動力強勁的751cc四衝程雙缸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6馬力,轉速為4,000 rpm,可以達到最高速度約57英裡每小時,ZündappKS 750是一臺相當強大的機車。它還配備了一個有用的車輪懸掛控制系統,可以調整以補償不同的路況,一個很酷的功能,如果油箱在行駛中破裂漏油,可以切換一個節油系統繼續行駛,並且該車擁有強大的涉水能力,即便是把發動機淹沒的情況下依舊可以行駛。該車的邊車裝備同樣配備有彈藥袋和前向機槍。當時該車有兩種配色,歐洲部署為深灰色,北非戰區為深黃色,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8,600多臺,最終於1944年停產。由於ZündappKS 750的設計理念非常先進,因此製造成本非常高。在當時,一輛ZündappKS 750的價格高達兩輛大眾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