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身份象徵的英雄牌鋼筆,在今日的市場中難覓蹤影,而生產它的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竟然以250萬元的「白菜價」賤賣了一半股權。這樣落寞的情景,並不僅僅發生在英雄鋼筆身上,同樣靠鋼筆發家的萬寶龍也曾經營慘澹,但是,「把鋼筆當做珠寶來販賣」的理念,令萬寶龍變成了炙手可熱的奢侈品牌。
中國鋼筆業「英雄」賣到「白菜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藍色滌卡上衣的口袋中插一支「英雄」鋼筆,是一種微妙的身份象徵。然而近日,當年的鋼筆業「老大」上海英雄金筆廠有限公司,竟然以250萬元的「白菜價」賤賣了一半股權。
在計劃經濟時期封閉的市場中,這家有著81年歷史的老牌國企曾是業界風頭無兩的老大,處於絕對的壟斷地位。80年代改革開放後,英雄以「堅持自主創業」為由,拒絕了美國派克公司拋來的「繡球」。
進入90年代後,英雄筆廠通過數起併購,啟動了盲目的多元化戰略,投資煤氣廠、鋼琴廠,甚至進入房地產行業。這讓英雄達到了輝煌的頂峰,也讓它迅速走上了下坡路。
1996年的財報顯示,當時英雄總資產超過7億元,淨資產高達3.72億元。但與此同時,大筆投資讓英雄欠下了很多債務,銷售額毫無起色,倉庫裡堆滿了賣不出去的商品。迫於經營壓力,英雄筆廠甚至開始為浙江的一些民營筆廠做代工,而當時,英雄已無資金和精力去建設自己的品牌和渠道了。
2011年,英雄營業收入只有3700多萬元,淨利潤虧損472萬元,今年的營業收入雖達到4648萬元,淨利潤卻進一步下滑至虧損823萬元。截至今年7月31日,英雄總資產不足2500萬元,淨資產只有208萬元。
11月,英雄集團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進行招標,底價250萬元轉讓上海英雄金筆廠49%的股權。消息一出,引來一片譁然,輿論紛紛感慨,一代「英雄」,落寞如斯。
儘管英雄集團隨後澄清,掛牌拍賣的只是下屬企業49%的股權,且是溢價出售,但「英雄」末路已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書寫習慣的改變,用筆的機會越來越少,書寫工具市場也被書寫更加便利、流暢的原子筆、中性筆佔據。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管是中國英雄還是美國派克,在批發市場不到一塊錢一支的中性筆面前,都難逞英雄。
然而,就在英雄被擠到超市角落中艱難求生時,起源於德國的萬寶龍鋼筆不僅獨霸大商場專櫃,而且與奢侈品比肩,賣出了天價。
「把鋼筆當做珠寶來販賣」
與英雄鋼筆曾經的輝煌一樣,在上衣口袋中插入萬寶龍筆,是華爾街銀行家和日本商界男性地位和權力的象徵,也是「同一類人互相認知的密碼」。
然而在上世紀70、80年代,萬寶龍曾經遭遇過英雄鋼筆同樣的尷尬境地。現在可以把限量版鋼筆賣到15萬歐元一支的萬寶龍,曾經只能在文具店的櫥窗裡等待清倉處理。
由於西方世界的高速工業化,曾經顯赫的手工鋼筆變得不再那麼受歡迎,電腦的快速崛起和鍵盤書寫的流行,又給了萬寶龍重重一擊。為了應對危機、拓展業務,萬寶龍試圖生產低價位的鋼筆,卻導致品牌價值一落千丈,市場份額也大幅下滑。1977年,面臨破產的公司合伙人不得不將大部分股份賣給了奢侈品牌登喜路,卻沒能挽回頹勢。1983年,萬寶路公司大幅裁員,經營慘澹。
直到1987年,瑞士歷峰集團收購萬寶龍,有工程師背景的諾伯特臨危受命,擔任總裁,這家瀕臨破產的鋼筆老店才迎來了它的涅槃重生。巧合的是,這一年,萬寶龍也剛好走過了81年的歷史。
在諾伯特的帶領下,萬寶龍「壯士斷腕」,砍掉了所有的中低價位產品,將產品的價格提高一倍以上,以高價位策略拯救品牌形象。同時要求工廠注入微雕、琺瑯彩繪、寶石鑲嵌等工藝,將原本黑色單調的鋼筆變身成為華麗的藝術品。
秉承著「把鋼筆當珠寶賣」的理念,萬寶龍在1990年砸大錢設立直營旗艦店,昂貴的租金讓該店毫無利潤可言。產品的目標客戶也不再是需要日常書寫的消費者,而是品位講究的收藏家和走到職業頂峰的成功者。他們重視的不僅是美觀和實用功能,還有品牌的個性和精神內涵。配合這些客戶的需求,萬寶龍將鋼筆產品拓寬出書寫工具的功用價值,賦予鋼筆精緻慢調的生活格調,並成為身份、品味和權力的象徵。
轉型後,萬寶龍一直堅持著這些用慘痛教訓換來的商業策略,產品的年銷售額增長5%,公司利潤也以驚人的兩位數速度增加。
此後30多年裡,萬寶龍越賣越貴,卻越賣越好。一支限量版鋼筆的價格可以達到300多萬元人民幣,2000多元的籤字筆已屬平價系列,讓同類品牌產品望塵莫及。在高檔墨水筆市場中,萬寶龍的佔有率達到60%~80%;而同樣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熱衷於生產售價在3美元以下的低檔墨水筆的派克,高檔市場佔有率只有17%。
「把技術變藝術,把量產變限量」
如果沒有過硬的質量和內涵,僅僅依靠昂貴的價格和獨特的營銷思路,萬寶龍很難在30多年後,依然擁有大批忠實的擁躉者。「把技術變藝術,把量產變限量」,是諾伯特品牌形象改造的一個重要原則。
1986年,萬寶龍推出著名的宣傳口號,「萬寶龍——書寫的藝術」。將自身的公司淵源定位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資產之一:書寫文化。
萬寶龍一向標榜「一流的手工工藝」。一支萬寶龍的鋼筆,從設計、材料選擇、切割、研磨、雕刻,直到最後的測試,需要一個經驗豐富的工匠花費12個星期才能完成。一隻小小的18K金筆嘴,需要20餘道工序,其中大部分都完全仰賴工匠多年積累的純熟感覺。製作筆桿獨特的合成樹脂,是12個萬寶龍工匠花幾年時間研製出來的專利。
不論是筆款的設計、命名,或是對當代文化的保存和宣揚,萬寶龍一直保持著對文化藝術的熱情。1991年起,萬寶龍每年推出限量發行的極品墨水筆,以紀念歷史上對文學和藝術有傑出貢獻的人士。每年每款筆只生產4810套,生產後,公司就把所有生產這些限量發行系列的工具全部銷毀。因此,這些設計精湛的墨水筆成了收藏家爭相追逐的珍貴藏品。
鋼筆很難賣到高價,但藝術是無價的。萬寶龍利用少數高端、頂級產品做形象,利用限量版產品向消費者做饑渴營銷,滿足消費者收藏的愛好。而底層價格較低的產品大量銷售,吸引新興消費群體的眼球,為企業賺取高額利潤。
即使在人們書寫習慣已明顯減退的數字時代,鋼筆也仍然是萬寶龍的核心產品。在全球範圍內,鋼筆在產品線中仍佔最大份額,並佔到整體收入的近50%,2011年,萬寶龍的書寫工具實現了8.5億歐元的銷售額。
鋼筆定位轉型的同時,萬寶龍也同樣進行了多元化的品牌擴張。如今,萬寶龍不僅僅賣鋼筆,而是涵蓋皮具、珠寶、眼鏡、腕錶,甚至香水等多個領域的奢侈品品牌,在其他領域同樣如魚得水,成績斐然。
不過,與英雄的擴張不同,以書寫工具為核心劃定產品線同心圓,圍繞「男人每天不離身的硬體」開發新產品,是這個男性色彩濃厚的品牌固有的理念。
從1906年算起,萬寶龍賣了106年的鋼筆。做鋼筆39年之後,萬寶龍才在1935年小心翼翼地推出了細小精細的皮具系列,最初的想法只是做萬寶龍鋼筆的筆套。而專注於精品小皮具60年之後,萬寶龍才在1995年推出了它的第一塊腕錶。
而這內在的關聯一脈相承——基於鋼筆打造的男性形象和內涵。由鋼筆帶來的龐大的高端男性顧客群,讓萬寶龍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多元化的業務拓展。為了維護品牌形象的統一,萬寶龍會從設計和生產製作方面入手,對旗下不同產品線進行品牌整合。
萬寶龍(Montblanc)、奔馳(Mercedes-Benz)和馬克(Mark),曾是德國人引以為榮的「3M」,不過,「隨著奔馳與克萊斯勒的合併,馬克被歐元取代,只有萬寶龍依然屹立在德國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