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同學捉弄,躲廁所,孩子媽媽群裡怒吼:你們都在針對我女兒

2020-09-14 寶貝的院子

上班路上偶遇同事,結伴同行期間閒聊起了孩子,同事提到了女兒班上的一個女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總是被班上的同學捉弄。

女孩不知如何應對,只好下課就往廁所裡躲。

「現在弄得連女孩的媽媽在家長群裡,也總覺得其他家長都在針對自己。

其實我小時候班上也總有那麼幾個調皮的,愛去招惹別人,不知道是不是那個女孩和她媽媽太敏感了,把這太往心裡去了!」

可我卻覺得這件事可大可小,有些傷害的開端可能真的只是一個小玩笑,可當這類似的玩笑不斷重複,被「加工」、擴大,並且這些結果都施加在同一個人身上,那麼這個被施壓的孩子心裡的重量就會越來越大,每天都處於這種心理負重的狀態下,那就是一種傷害。

01

孩子們沒有意識到不及時「剎車」的玩笑,有時也是一把傷人的利器

在《少年說》裡,包海華是個文靜的女孩,平時很少主動與人交談,從七年級上學期開始,每次當她被點名回答問題時,班上總會有幾個孩子,帶著奇怪的音調重複著她的名字,周圍也會發出一陣不和諧的笑聲。

一天中午,當班上的同學都去食堂吃飯了,包海華向朋友提及到這件事情,說可能她有一些連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缺點,所以班上有些同學不太喜歡她。

朋友聽到包海華這麼說,擔心她會感到委屈或生氣,並試圖安慰她,可包海華卻說「他們只是年紀還小,還不太懂事,覺得好玩兒吧。」

這個女孩兒太善良了,即使心裡很難受,她還是試著從友善的角度去解讀這些奇怪的行為,自己卻悄悄地承受著委屈,但他真的就那麼堅強嗎?

當朋友站在勇氣臺上,替包海華發聲時,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想法,但說了兩句,包海華便哽咽著發不出聲來,即使旁邊的女生拉住她的手,她也無法繼續說下去,只能不斷地擦拭著眼淚,嘴裡低聲地說著,「他們會笑的。」

朋友跑下臺,拉住她的手走到一邊,引導他往好的方面想,還有一年半不好的事情就結束了,高海華卻哭著,「一年半不很長嗎?……加起來400多天。」

《奧修傳》裡有這麼一句:


你輕易接受別人的傷害,是因為你已經遍體鱗傷,你只能聽懂傷害、痛苦、煎熬的語言。

對於孩子來說心裡的心結不解開,每天都是煎熬,每天要深陷痛苦之中去面對傷害,400多天都可能是「熬」過去的。

明明委屈都已經讓自己壓抑地喘不過氣來了,卻還是默默隱忍,這種善良和裝出來的堅強讓人心疼。

還好包海華遇到了願意和她靠近,願意幫她發聲的朋友,但有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幸運,當被人逼到角落的時候,連原本的朋友也由於在意周圍人的看法和壓力慢慢遠離,被欺負的孩子就這樣走著走著就成了一個人。

02

當一個人受到排擠時,受影響的還有那些「退縮」了的昔日夥伴。

在短片《十一歲》裡,女孩本來有一個要好的朋友,總是一塊兒上學放學,一塊打球、玩耍,可不知道什麼原因女孩開始被班上的幾個同學嘲諷捉弄,這些同學還要求女孩的朋友把顏料弄到她的座位上,開始朋友也是拒絕的,但當周圍的人總投來異樣的目光時,女孩的朋友也開始動搖了,還是選擇了把女孩越「推」越遠。

短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女孩形單影隻坐在長凳上,看見曾經的朋友與他人結伴而來,把頭低得更低了。

昔日的朋友瞟了一眼女孩,馬上心虛地把頭轉向了一邊。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堅持住自己的立場,他們在叛離朋友或袖手旁觀時,心裡其實也有掙扎或煎熬,但是不敢面對,以為跟從多數人的態度,不會被「視為另類」,就能感覺「安全」了。

但是心裡有一團陰影總是無法消失,那就是對「被輕視者」的愧疚,因為他們隱約能感到,自己的離開,把那個曾經親密無間的人推入了更痛苦的處境之中。

03

父母做引路人,樹立孩子正確的觀念

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樹立價值觀的過程,如果在此期間父母沒有做引導,孩子就會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去嘗試某種做法,

他們不像大人一樣從兒童期青春期這樣一路走來,很多時候因為沒有經歷過,也不會去批判或反思,這些做法是否會對人造成傷害,所以他們需要父母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和正確的價值方向。

在平時可以和孩子就電視上的某些情節或「別人的故事」,讓孩子去試著理解什麼叫「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另外,如果孩子比較內向或者突然變得不愛作聲,就需要父母給到更多的關懷和留意,多傾聽孩子,給孩子一個情緒上的出口,必要的時候可以和老師進行一些溝通。

當然最好的就是在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擁有多個朋友圈,當他在一個圈子裡受到了冷落或排擠時,可以有地方接納他,在其他圈子感受到的正面力量可以消解另一個圈子給自己帶來的負面感受。

結語: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溫柔以待,也渴望被溫柔以待。讓每個孩子都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行為背後的結果,學會用同理心去體會他人的感受,而不是靠「踩踏」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價值,他才會變成一個內心溫暖、有力量的人。

相關焦點

  • 躲在廁所看書的孩子
    因為我當時懷著女兒快臨產了,雯雯媽常到我家來陪我聊聊天,最多的話題就是聊孩子。當聊到雯雯學習成績為什麼一直這麼好的時候,雯雯媽告訴我,雯雯特別愛閱讀,家裡最多得就是她的書,對書本好像著魔,上了癮,媽媽的口氣像是在責備,但是眼裡全是自豪。每次到了睡覺時間,雯雯總會說要去上廁所,結果進去就是四五十分鐘不出來,雯雯媽知道,孩子躲在廁所裡看書。雯雯什麼書都看,甚至連財經類的書都看得津津有味。
  • 女兒請同學喝可樂,反被鎖廁所?媽媽的說法讓孩子失眠
    往往是因為孩子做了超出家長預期的事情,孩子沒有按照家長的想法去做,那麼孩子溝通的目的就是「你要放棄你的想法,聽過我的!」所以很多孩子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內心就會很衝突,到底該怎麼辦呢? 媽媽每天都會給女兒12塊錢買早餐,媽媽的聲音有些虛弱,但還是叮囑女兒,「你待會記得買一瓶牛奶,我們那代命苦,什麼物質條件都沒有,你現在好了,每天喝一瓶牛奶,能補鈣長高!」即使家裡錢不多,但是還是會讓女兒喝上牛奶。
  • 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一個育兒專家對所有家長的呼籲
    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捉弄」孩子,是我們中國人一個有著悠久傳統並且樂此不疲的樂子。很多人會告訴你,「我喜歡你小孩才逗他呢,其他人我還不逗!」每次碰到這樣的人,只能微微一笑之。當媽媽要進廁所,讓小姐姐幫忙帶一下小寶寶時,沒多久聽到窗外「轟」的一聲,隨即聽見女兒的驚叫聲,媽媽從廁所出來跑到陽臺,隨即狂奔到樓下,看到小寶的屍體時癱倒在地嚎啕大哭。原來是大寶將二寶從8樓丟了下去,二寶當場沒有了生命跡象。後來找到直接導致悲劇的導火索,是當天早上大寶到鄰居大媽家跟她的孫子玩時,大媽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
  • 這位家長,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
    導讀:這位家長,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位家長,請管好你的嘴,不要捉弄我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指南:我經常看到成年人在逗孩子。
  • 拜託,請不要這樣捉弄我的孩子
    請不要這樣捉弄我的孩子!這些場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曾經被這樣捉弄過?你自己和身邊的親人也說過這樣的話?「說你媽媽是壞蛋,我就給你糖吃!」寶寶又想吃糖又不想說媽媽壞話,為難的不知所措。場景5:你媽媽生了妹妹就不愛你了!開放二胎以後,很多家庭都在考慮生第二個寶寶。
  • 高木同學捉弄同桌是碾壓對方,而高木同學的女兒小千,卻老被反殺
    嗨,大家好,我是不管是日漫還是國漫都愛看的平哥,今天要來聊的是擅長捉弄的高木同學。擅長捉弄的高木同學這部漫畫,觀看名字就知道這是高木同學的主場,一向只有她捉弄人的份,基本上沒人能夠捉弄她,而事實上也是如此,但這種情況到了高木同學和西片的女兒小千這裡就變得不一樣了,高木同學捉弄同桌是碾壓對方,而小千捉弄同桌,卻老被對方反殺,感覺這時完全反了過來。
  • 如何有效的避免他人捉弄孩子?
    曾經看到很多家長或者成人去捉弄孩子:你媽媽不要你了、你爸爸走了、你是沒人喜歡的孩子等等。孩子著急地辯解,不是這樣的、我媽媽很喜歡我、我媽媽是愛我的、我爸爸不會不要我等等。爭執到最後,孩子面紅耳赤,如果該家長適可而止還好,否則孩子會大哭,甚至急切多次尋求自己的父母的肯定的答覆,一定要求父母說出我是愛你的、我是要你的等等正面肯定的回覆。孩子有可能仍舊對此次事件心裡存在陰影與芥蒂。
  • 為愛情,孩子被情敵捅倒在學校廁所,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愛情觀
    今天要為大家帶來的是木木媽媽總結的兩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經典案例。幫助大家做一下集中分析,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究竟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然後怎麼去解決。但是丁某某卻在學校裡愛上了一個女同學。本來在大學裡面談戀愛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他卻和另一個男生同時愛上了這個女生,這便是事情的起因。兩個人作為情敵,經常會產生矛盾,口角,有時候甚至是打架。可是大家都沒有在意,以為只是同學之間的打鬧而已。可是15年的時候,他們收到了一個噩耗。他的孩子被捅到在廁所,不治身亡。而作案的兇手就是那個情敵。
  • 有聲繪本NO.347|《我會上廁所》男孩版:讓孩子愛上自己上廁所
    女生版請查看下方連結有聲繪本NO.346|《我會上廁所》女孩版:讓孩子愛上自己上廁所點擊收聽有聲作品↓↓↓點擊上方綠標開始聽故事,已支持快進後退。有聲繪本NO.336|《月亮生日快樂》樂觀積極的小熊真誠無邪地交朋友有聲繪本NO.335|《哎呦,我的牙》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有聲繪本NO.334|《我的本領也很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有聲繪本NO.338|《聰明的小鴨子》面對危險 機智應對有聲繪本NO.344|《我不是拖拉大王》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可以捉弄孩子
    奶爸分享,不要捉弄孩子(二)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我們常常會發現,大人的一句玩笑話會把孩子弄哭,比如:一,大人想逗孩子,把他們最喜歡的玩具藏起來,孩子因為找不到玩具而大哭;二,大人手裡拿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的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甜言蜜語,孩子不願意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三,或者朋友們會跟孩子說:去我家玩吧,你爸爸媽媽不要你啦,我家裡也有小朋友,正好你們可以一起玩。
  • 爸爸媽媽們,你們被孩子「騙」了!
    每次月考成績出來,班主任發到微信群裡,總有一群爸爸媽媽們嘆氣,自家的孩子成績怎麼可以這麼差?甚至連比自己曾經差的同學還要差。家長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了。大多數家長很疑惑,平時很乖啊,回家也一直在寫作業啊。孩子說,每天上課很累,但依然在堅持啊!
  • 合肥一年級女生一直躲在學校廁所裡 稱被老師罰站廁所一個月
    王老師說,因為這個事,她曾跟孩子的奶奶說過,不要讓小星月太早到學校。而在跟家長溝通之後,王老師也發現,如果小星月早到了,在打鈴之前,基本就不會進教室了。「她經常會在那一塊,在廁所裡面。不在廁所裡面在外面,廁所外面。經常會在那個地方,我講過她幾次。我講劉星月,我說你進教室,有的時候我來不及講她。她看到我來了,遠遠的就跑到廁所裡去了。」
  • 4歲男童在幼兒園拉褲子,躲在廁所不出來,園長:孩子有自尊心了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上學時,每個班級裡總會有個同學「拉褲子」、「尿褲子」,聞到一股味道,其他同學就會嘲笑那個孩子。在今後很長的時間裡,大家都會記得,某個同學曾經拉過褲子。
  • 「你們這是什麼群啊?」媽媽怒進群咆哮,怪別人帶壞自己兒子
    一位媽媽在QQ群裡用粵語+普通話咆哮如雷!「你們這是什麼群!」「你們這是什麼群!」「你們這是什麼群!」原來,這是一位媽媽,憂心孩子沉迷遊戲,學業退步,於是加進遊戲群裡怒斥群友。先是用粵語質問「這是什麼群?」然後怒斥群友們「教壞兒子」,害人不淺!你們這個是什麼群啊,你們這是害人不淺啊你們這個群!
  • 躲在角落裡的小女孩,爸爸媽媽,你們能不能不要吵架了
    1、「妹,如果我跟你爸爸分開,你跟誰?」媽媽每次都是這樣,一跟爸爸吵架就會問小女孩跟誰,每次她這樣問時候,小女孩都會賭氣地說:「我誰都不跟,我一個人去山上找捻子吃。」這時生氣的媽媽就會被她逗笑。只是媽媽她不知道,他們每次吵架小女孩都會害怕,她會嚇得躲起來偷偷地哭,她很怕爸爸媽媽真的會分開。
  • 女兒剛開學就被同學欺負,媽媽在家長群裡怒懟:孩子不會教我幫你
    如今社會上的很多學校都存在校園暴力,它是來自同齡人的惡意。施暴者也是孩子,但家長如果不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加以管教,恐怕會助長孩子欺負別人的惡趣味。芳芳剛開學沒幾天,放學回家就找媽媽哭鬧著不想去學校。媽媽心想女兒平時乖巧懂事,從來不會提無理的要求,這次一定是有什麼特殊原因才是會不想去上學。
  • 被霸凌的孩子,一生都在噩夢裡
    孩子上學以後,家長們心裡都繃著一根弦,生怕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其他同學欺負。或者對於被欺負後向自己求助的孩子,我們是不是也說過一些不恰當的話:這些都會導致孩子不願意再和我們溝通,甚至認為是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太懦弱。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造成惡劣的影響。所以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應該怎樣支持和幫助孩子呢?我們一起來用文章探討一下!
  • 孫儷躲在廁所擦口紅,我洗著衣服追劇:誰也別笑誰,當媽的都是賊
    看見霸氣如娘娘也要躲在廁所裡塗口紅畢竟,這四年來,我在廁所裡做過的事情,已經夠寫一部情景劇。,8歲的女兒叛逆乖張,上幼兒園的兒子有過敏性躁動症。因為近來我發現,連廁所都已經不再是樂園了。就在剛剛,我坐在馬桶上看最後一遍公號預覽,她已經向我發出靈魂的拷問:「媽媽,為什麼我上廁所不能玩玩具,而你上廁所的時候卻可以看手機。」
  • 小學生躲廁所吃方便麵,卻偏偏撞見老師,委屈得都要哭了
    來源 | 都市現場綜合中國新聞、新浪微博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近日,吉林一老師上廁所時偶遇三個小學生躲在廁所吃方便麵。隨後引發的一系列對話,是讓網友們忍俊不禁。據了解,當天這位體育老師去上廁所,發現裡面有三個小學生神色慌張。
  • 家長怒吼孩子,是自己無能的表現,不改將後悔終生
    不是大人嗷嗷亂喊叫,就是孩子被打罵得哭聲連天,真的整個樓棟都可以聽見。我不提倡這種教育孩子的表現,更覺得這對夫妻很沒有能力。真想推開門質問一下:除了大吼大罵,你們還會啥?就不能好好靜下來、耐心地告訴孩子怎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