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影響,今年寒假的在線教育培訓班比往年更火了。
幾家頭部在線教育平臺甚至打出了「19元10節課」,「9元7節課」等低到令人咂舌的價格……據央視報導,寒假網課試聽用戶暴漲300%。
而近日,猿輔導、作業幫、高途課堂、清北網校四家在線教育頭部企業的廣告在微信朋友圈和社群刷屏,原因在於這四家公司請了同一位「老師」為其做廣告,一會兒是數學老師,一會兒是英語老師。
這位「老師」的身份也存在疑問。
在猿輔導的視頻中,該人士自稱「做了一輩子小學數學老師」,但在高途課堂的視頻中,她又是一名「教了40年英語」的老師。
這位「老師」還在抖音帳號「媽媽再滅我一次」持續更新「滅絕媽媽」系列視頻。
之所以會如此巧合,是因為這些在線教育公司找的是同一家供應商。
據網易教育報導,在線教育公司找到供應商製作,由信息流團隊底下的優化師審核發送,企業的市場公關部不太可能去審素材。
據AppGrowing發布的《2020年度移動廣告投放分析報告》顯示,教育培訓行業2020年的廣告數佔比為6%,在2020年全年重點行業廣告數中排名第4。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報導,2020年前9個月,猿輔導、作業幫、學而思網校3家在廣告和銷售方面的投放總額約達55億元,是2019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在線教育的廣告營銷亂象也隨之出現。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12月11日發布的《2020年11月廣告監測報告》,在11月監測的各商品服務類別中,第四位為教育培訓服務類,涉嫌違法廣告量為228條次。
其主要違法表現為,一是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保證性承諾;二是利用專業人士、受益者等的形象作證明。
日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文章直指風口浪尖上的在線教育亂象與監管問題。
文章中提到,「由於資本的助推,在這種完全網際網路化的營銷模式席捲下,在線教育存在偏離教育規律本身的可能,不是靠課程品質、教學效果等獲得市場的選擇和青睞,而是被資本逐步主導和影響。」
「一些線上培訓機構為了獲取客源,不把錢用在提高服務質量的刀刃上,在各大媒體上鋪天蓋地地做廣告,營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參加培訓的氛圍,加重家長的焦慮。」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專訪時表示。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校外線上培訓管理工作,按照黨中央的部署要求,會同有關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校外線上培訓規範發展。」
建立健全制度體系。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的整體要求,教育部聯合相關部門出臺了《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學科類校外線上培訓的排查整改、備案審查、監管機制等提出了明確要求,構建了校外線上培訓的基本管理制度體系,推動校外線上培訓在制度的軌道上有序發展。
實施備案審查制度。指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本地實際,明確線上培訓的備案內容和要求,重點對培訓機構、培訓內容和培訓人員等進行備案。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各省份緊盯內容健康、時長適宜、師資合格、信息安全、經營規範等重點,對已有的校外線上培訓進行了全面的排查整改,截至2020年6月30日,完成了2019年首批排查機構的整改工作,整改合格的予以備案,初步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管理。
嚴控超標超前培訓。為有效解決超標超前培訓的難題,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共涉及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六門學科,從課程標準規定、教科書難度、教學進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還按照各學科的各項培訓主題列舉了超標內容,為各地查處培訓機構超標超前培訓行提供了具體依據。
規範收費退費行為。考慮到收退費糾紛解決的依據是雙方籤訂的合同,為從根本上保障群眾的合法利益,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出臺了《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示範文本)》,明確了當事人雙方責、權、利關係,涵蓋了培訓項目、培訓要求、爭議處理等內容,尤其對培訓收退費及違約責任作出了詳細規定,推動化解校外培訓收退費糾紛的同時,引導培訓機構合規經營。
提升管理服務水平。教育部建成了「全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提供政策解讀、培訓機構信息查詢、公示黑白名單和投訴舉報等服務,提高了監管水平和效率,對機構實行動態監管,機構信息更加公開透明,黑白名單一目了然,將校外培訓機構置於社會監督之下。
全面開展網絡環境治理。會同新聞出版、網信、工信、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涉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整治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社交行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網路遊戲等問題。截止目前,累計暫停更新相關版塊功能網站99家,取消違法網站許可或備案、關閉違法網站13942家,指導有關網站平臺依據用戶服務協議關閉各類違法違規帳號578萬個,並公開曝光了3批次問題網站平臺,影響未成年人網絡環境的違法違規行為和不良信息內容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