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家庭教育、親子教育本質上是情感教育、人格與習慣的養成。好的親子關係是好的親子教育的前提,好的親子關係的前提是理解、尊重與愛。
1.家庭教育指導師劉稱蓮老師曾遇到過一位不敢回家的小男孩。
當時正值期末考試,某小學五年級上午考的是語文。
一個小男孩的爸爸媽媽早早就把飯做好了,等著兒子回家。眼看著別的孩子都回來了,他們的孩子卻遲遲不見人影。
起初他們以為孩子貪玩回來晚了,就把做好的飯捂在鍋裡等著孩子。可是放學都快一個小時了,還是不見孩子的蹤影,他們夫妻才著急了,趕緊分頭去找。
他們找到孩子的時候,孩子低垂著頭,正徘徊在學校的教室外面,似乎要進教室,又不像要進教室的樣子。
小男孩的爸爸是個非常負責任的人,特意就此事找到劉稱蓮老師,問孩子到底怎麼了,他應該怎麼辦?
劉稱蓮老師了解到,這位爸爸平時對兒子寵愛有加,經常會帶兒子出去玩,但是在兒子沒考好的時候,就會打罵孩子。
於是劉稱蓮老師跟他說:「我深深地知道,你一定是愛你的孩子的,你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是恨鐵不成鋼才做出來的。」
「但是,你知道孩子對你的希望是什麼嗎?他一定希望在他不學習的時候你能夠對他好,在他學習的時候,甚至考不好的時候你也對他好。他需要始終如一的愛。」
不能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孩子,這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可是在孩子眼中,幸福家庭的標準恰恰是能否理解、尊重與無條件的接納他。
家是唯一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回去的地方;是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獲得慰藉的地方;是讓你覺得不管變成什麼樣,那都是能接納我的地方;
就算你已經為人父母,在人生走到低谷時,還想回去父母身邊重新獲取力量的地方。
2.網友講過她這樣一件事:女兒3歲時,她給女兒辦了一個生日派對,掛了氣球,買了大蛋糕,定了披薩,請了女兒的小夥伴來慶祝。
那一年,她剛買了房子,與老公卡裡的錢也屈指可數。
家人怪她浪費,說飯都快吃不上了,就別學人家富養孩子了。
她搖搖頭,給家人放手機裡的錄像。
女兒戴著生日帽,在夥伴的簇擁下吹蠟燭,她眼睛裡閃著笑和光芒,比任何一天都顯得開心、滿足。
她說:睡覺時,女兒緊緊摟住她的脖子,親了一下,小聲說:「我愛你,媽媽。」
女兒甜甜地睡了,她有點想哭了。
有一種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這樣富有儀式感的時刻,這樣獨特的一天。
孩子比誰都需要這種自尊感、驕傲感和自信感。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3.女作家入江之鯨,曾講過這樣一則溫暖的片段:
地鐵到站的時候,我旁邊空出來一個位置,有個大概三歲的小男孩蹭蹭蹭地跑過來,坐下,然後對著車門口說:「媽媽快過來,這裡有位置坐!」
沒多久上來了一對年輕的夫妻,妻子挽著丈夫的手,笑盈盈地和兒子說:「只有一個位置,你坐就好了,我和你爸爸站著。」
小男孩說:「我是男孩不用坐,媽媽你坐吧。」
熬不過小男孩的請求,媽媽坐下了,爸爸則獎勵般地揉了揉兒子的小腦袋。
從他們的聊天中,大概明白了,這一家三口是媽媽帶兒子出門玩,順便送爸爸去上班。
兒子一直嘟嘟嚷嚷地和爸爸說:「能不能和媽媽一起陪我玩。」
爸爸安慰兒子說:「你要乖點,等我下班了,馬上去接你和媽媽,帶你去吃你最喜歡的香蕉船。」
小男孩還是不太高興,一直在蹭爸爸的手,卻也沒再說什麼。
後來爸爸到站,臨下車的時候,突然很嚴肅地對兒子說:「你一定要照顧好我媳婦,不許哭不許鬧不許惹她,那是我媳婦,懂嗎?我去給你們掙錢!」
我看到整車的人都笑了,善意地看著小男孩像個大人般地做著保證。
簡直想給這位爸爸鼓掌。因為寵愛妻子,是家庭幸福的基本法則。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要起模範作用,父母或教育者的日常性言行,對培養孩子的人格有最強的說服力。
4.
業餘時間,同事小齊給女兒報了書法班,女兒剛開始很高興,但是學了一定時間後,女兒有些逃避,甚至想著要放棄。
有一天課程結束後,女兒沮喪地對小區說:「我不想再繼續學習了,實在沒有意思。」
小齊很納悶,因為書法老師一直都說孩子很用功的,她猜想可能是時間長了有些懈怠了,所以並沒有太在意。
誰知又上了兩節課後,女兒就不願意再去學習了,任憑小齊怎樣勸說也無濟於事。
雖然心裡著急,小齊依然心平氣和地與女兒溝通,女兒哭著告訴她,因為班裡有幾個同學嘲笑她字寫的不好。
看著女兒傷心的樣子,小齊靈機一動,告訴女兒她過去上學時面對同學的嘲笑,如何通過努力學習而改變,最終考上大學的故事。
小齊趁機鼓勵女兒:「寶貝,你眼前只是遇到了一點點小困難,媽媽理解你被人嘲笑肯定很難受,別人的嘲笑並不影響你的努力,只要你用心學習,那些同學自然就不會再嘲笑你了,老師一直都說你很棒的,媽媽相信你。」
女兒半信半疑地問:「是真的嗎?」小齊向女兒豎起大拇指,女兒終於破涕而笑。
那次談話之後,女兒不再逃避書法課,只是每次課程結束後總會問小齊:「媽媽,以後我也會像你一樣嗎?」
小齊堅定地告訴孩子:「當然,因為你是我的女兒,而且你現在比我小時候還要努力。」
這樣說,好像給女兒吃了一顆定心丸,每次可以開開心心地去上課。
兩周後的一天,女兒告訴小齊:「今天老師把我寫的字當示範表揚了!」
看到女兒能夠坦然地面對嘲笑,小齊為女兒感到高興。
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曾經說過一句話: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
所以,不強幹涉孩子,鼓勵和引導孩子,給孩子志氣與勇氣,給孩子創造空間,讓孩子擁有自信與力量,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