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Lens WeLens
近日,藝人徐若瑄的碩士論文曝光。
45歲的她去年夏天從在職碩士班畢業。當時,她提及自己從14歲入行,為了讓家人過好生活,一直在工作,沒有機會好好讀書。讀這個碩士班,又逢她安家新加坡,要兼顧孩子和工作,一度堅持不下去,但最終還是完成了論文。
有趣的是,論文的標題為:《網際網路時代藝人轉型策略之初探性研究:以徐若瑄為例》。
也就是說:一是她自己來研究自己;二是論文講自己的轉型,而論文的完成,正是對轉型的重要貢獻(我不是有意在套娃)。
聽上去有點奇怪?
但看完這70頁論文可以說:論文言之有物,絕對不是翟天臨。
它是一篇實務研究,雖然說是以自身出道近30 年的自我觀察為基礎,但實際聊的還是她藉助網際網路的轉型。尤其是因懷孕生子中斷了近2年後,反而以更豐富的形象復出,正是受益於這種在網上的活躍。
論文有些枯燥,可見「學術語言」的霸道。而且,你會恍惚自己是在看一個企業家訪談。不妨就帶著這種陌生感看下去吧。
論文裡,徐若瑄始終在強調「變化」:受眾在變,廣告主在變,藝人的經營模式要變,自己的形象也要轉型、豐富,多角化經營,以及不要被流量綁架,而是「做出市場區隔性」。
3月底拍戲
論文一開始,她先講述了去年 FIRST 影展上,海清、姚晨、梁靜聯袂發表感言,表示中生代女演員因為市場、題材的限制,常常是一開始就被隔離在外。
但徐若瑄以韓國中年女星受歡迎為例,認為流量衝擊並不是掣肘中年女演員的絕對緊箍咒,「如果能善用網際網路思維,或許有機會不靠流量變現,而是進化為以影響力變現。」
然後她提到,必須「正視新類型『明星』的竄起」——就是我們所說的網紅;「要組織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團隊……,但在對粉絲的情感經營上一定要高度參與,才能維持好的情感強度。」
也就是說,藝人團隊要懂網際網路,藝人自己也要下場。
她在「受眾的變與不變」一節裡,提到現在追星方式的變化,導致藝人必須跟著改變思維。「線上經營不能再用一言堂的強制灌輸姿態發聲、必須抱持隨時會被質疑或挑戰的心理素質、面對輿論風向也絲毫不動搖的堅定意志,並自我把關隱私到什麼範圍、設立準則,這些都是站上 online 風口時必須具備的轉型覺悟。」
進而,她談到藝人需要品牌化,並將其視為一件專業的、需要持續投入時間和運營的事情。
她分析了自己和 LADY GAGA 等藝人,運用標籤( hashtag )來方便受眾記住自己的形象,並用這些差異累積出自己的辨識度。
因為網絡上信息太多,網友又太健忘,所以就必須要「趁他們遺忘之前就強化想確立的符號,才有可能真正擁有這個符號代表的影響力。」
她以 Tilda Swinton為例,談到一旦個人品牌形成,就可以「系統地把符號集中歸結在對的地方,讓所屬情報可以互相關聯、互相作用」。
「有『時尚仙人』封號的 Tilda Swinton,無論是雜誌登封、紅毯亮相甚至新戲造型曝光,無論出現再怎麼前衛的造型都被視為理所當然,被評價為『沒有駕馭不了的造型』,而 google 關鍵字 『時尚仙人』搜尋結果前幾頁也幾乎都和她有關,這個符號不但獲得電影界與時裝界的一致認可,相信往後她的往後新聞也絕對都會被關注其中的『時尚』元素, 即使是怪奇色票、刁鑽的服裝線條剪裁,只要是她詮釋就都會馬上合理,因為仙本來就超凡,自然可以含括一般凡俗不能理解的美感品味、挑戰詮釋冷門或偏鋒……雖然說審美原本就是見仁見智,但絕對無法批評非凡脫俗的仙人是『時尚災難』」。
徐若瑄本來也擁有這樣標籤化的形象,比如當年那個單身未婚永保少女的狀態。
但徐若瑄在論文裡說,「不能只有單一面向、單一符號,更不要被從一而終的符號局限,才能滿足這個瞬息萬變的市場。」
「瞻前顧後地維護既有人設不敢改變,不但無法觸及新的受眾,也無法留住舊有的粉絲。」
「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明星』是具有真實人生角色與生活經歷的自品牌(human brand)。粉絲不是單向的追隨者,他們也有自己人生角色上的轉變,對生活的理解程度、關注的事物排序也都會有所不同,唯有明星與粉絲共同成長,才能更有連結感與共鳴。」
她還分析了明星和原生網紅的區別:
「原生網紅是以內容聚眾,可能要更為堅持自己一開始確立的風格;明星是先有粉絲才發展自媒體,粉絲要看的反而是明星的『真實』,意即:比起時尚大片更歡迎私服私生活,比起高大上的精品型錄照更想一窺名人搜包,比起精心包裝的官腔發言更感動於有血有淚的真心話。」
經常在網上曬出一些老照片,這是21歲時和姐姐去看電影
徐若瑄說自己要迎接新媒體的挑戰。
通過網絡上對自己的介紹,她分析轉型之前的自己主要被認知為「演員與創作歌手」,她在結婚懷孕後,又延伸出母親、幕後工作者、參與營銷的顧問,以及持續進修的學生身份——她在論文裡坦白,這些都是她增加自己多元角色的一部分,以便觸及更多面向的受眾。
而且,隨著閱歷和身份的增加,她代言的那些品牌,也可以藉助她的人生,講出更有發揮空間的故事。
」單一符號不但容易在資訊流龐雜的時代被他人超越、取代,發聲也相對單一, 沒有辦法觸動受眾做更多連結,也很難開與粉絲展開更多對話空間。「
她也提醒,藝人在網上互動,容易被量化的數字綁架,」習慣傳統媒體運作方式的資深藝人在自媒體上一旦表現失利,就困於門外漢的迷思,為了追求圈粉或按贊數而遷就發文的主軸,長久下來反而定位混淆、言行不一「。
她給出自己的經驗是:」即使要為自己重塑新定位、增加新符號,也要從核心價值去延續延伸,才會是錦上添花。「
」轉型不是角色切換,而是符號不斷擴充與累積,甚至這些出自同源的符號能 互相加乘發揮更大的效益。「
徐若瑄在2018年出版的《我的倒頭栽人生》,書中收錄了她轉型前後的心路歷程。
怎麼檢驗自己的轉型是否成功呢?她的標準就是商業合作,讓買單的人告訴你,他們到底看中了你的什麼。
在網上發出此圖,為了向粉絲徵集婚禮畫面,來製作MV
論文的最後,她總結說:
」以我自身實踐與觀察,如將明星品牌視為營運對象,其轉型就如同企業創新改革:
首先,轉型的動機來自必須因應外在環境時局對創新的需求做出對策,例如網際網路時代大量數位化的環境衝擊,必須做出回應。
繼而必須培養團隊『變異』的能力。提早累積具備創新能力的能手。以我為例,在既有的工作項目中會大量接觸優秀人才,透過合作過程中就會篩選出志同道合、理念一致的夥伴名單,作為將來未雨綢繆、招兵買馬的種子。
再者,在轉型過程中必須養成選擇的獨到眼光。面對大量的資訊與可行性,要降低操作風險,必須懂得選擇、勇於選擇。
最後,維持好的慣性。當經驗值累積、歸納出獲利模組之後,就要複製成功模式,維持一定的活躍度。必須有效率地建立模組,才能降低學習成本。「
2018年9月11日,《環球時報》援引中評社的採訪,談及徐若瑄近年來在大陸從事了很多公益活動,「我是臺灣人,我當然也是中國人」,希望兩岸演藝界有更多的互動。
對於徐若瑄產後不久就復出,曾有媒體說是因為她原本想要加入豪門,結果丈夫欠下舉債,她不得不掙錢養家。
對此,徐若瑄回應說,從小到大都是靠自己腳踏實地過著每一天撐起一個家,從沒有想要去做貴太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自我的肯定。
的確,徐若瑄14歲出道,就是因為要貼補家用。15歲時拍了很多大尺度寫真,讓她被貼上三級女星的標籤,進而只能去演三級片,很多年都甩不掉這個形象。
後來雖然紅了,但常年要拉扯照顧家裡9口人,所以一直在工作。
懷孕之後,因為出血,她挨了300多針,服藥2106顆,臥床142天——很多時候只能以「倒栽頭」的姿勢躺在床上。但她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狀態,也營造了」鋼鐵 V「的形象。
雖然這些年她出現過一些爭議,但單就能夠因時而變、做出自己的成就這一點,是要點讚的。
原標題:《徐若瑄碩士畢業,論文是研究自己如何轉型》
閱讀原文